跳转到内容

迷宫探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一張桌上角色扮演遊戲的地城地圖
Crawl英语Crawl》:一款Roguelite迷宮探索遊戲

迷宫探索(英語:dungeon crawl)是一种出现在奇幻角色扮演游戏中的情景,主角須在迷宫般的環境中探索、和各种怪物战斗、避開陷阱、解開謎題,並獲取寶物[1]。以迷宮探索元素為主要特色的電子遊戲棋盤遊戲,通常被視為一種遊戲類型。

棋盤遊戲

[编辑]

棋盤遊戲里的迷宫探索可追溯至1975年推出的《Dungeon!英语Dungeon!》。多年来,許多遊戲在此概念基礎上發展[2]。其中,2010年代後期最受好評的桌上遊戲之一《幽港迷城英语Gloomhaven》即屬於迷宫探索類型。

电子游戏

[编辑]

第一个電腦迷宫探索遊戲是《pedit5》,由拉斯蒂·魯瑟福德(英語:Rusty Rutherford)於1975年在美国伊利諾伊州厄巴納柏拉圖系統上開發。尽管游戏很快从系统中删除,但后来陸續出現了數款類似的游戏,如《dnd》和《Moria英语moria (PLATO)[3]

1980年代的電腦遊戲,如《Rogue》、《The Bard's Tale英语The Bard's Tale》、《Cosmic Fighter英语Cosmic Fighter》、《地下城主》、《Gauntlet》、《Madō Monogatari英语Madō Monogatari》、《女神轉生系列》、《魔法門系列》、《薩爾達傳說》、《夢幻之星》、《創世紀系列》以及《巫術系列》,为該類型游戏奠定了標準。由於需要利用重复或相似的圖像來構建迷宮,當時較為原始的圖像反而適合此類風格。遊戲開發者雜誌作者馬特·巴頓(英語:Matt Barton)將1982年的《Telengard英语Telengard》形容為「純粹的迷宫探索遊戲」,没有其他分支元素,並指出其地下城的庞大规模是「主要賣點」[4]

同时期的某些迷宫探索遊戲採用了動作角色扮演遊戲的戰鬥模式,例如《Dragon Slayer[5]與《迷宮塔[6]。即使遊戲融合了其他系統或風格,只要玩家仍被限制於地下城的範圍內,通常仍被视為迷宫探索遊戲。这包含了围绕着戰鬥、敵人行為與戰利品的複雜機制,並可能具有多人或網上遊玩。《Gauntlet》、《暗黑破壞神》、《以撒的結合》及《挺進地牢》為此類遊戲的代表[7]

2010年代初期,迷宮探索類遊戲的熱度曾经回升,特別是在日本,主要因为由Atlus推出的《世界樹迷宮》系列取得成功[8]

魔岩山傳说》的一張遊戲截圖。該遊戲是一款承襲《地下城主》風格的第一人稱拼接圖迷宮探索遊戲[9]。圖中心是迷宮場景,右側為一名隊伍成員的开放物品欄。

迷宮副本

[编辑]

大型多人線上遊戲中,副本是一種特殊區域,通常為地下城或類似的受限環境。它會在玩家隊伍進入時生成一個全新的場景[10]。副本化解決了虛擬世界中因共享空間而产生的若干問題,但同時犧牲了共享空間的社交元素,以及虛擬世界的沉浸感。此類區域通常規模較小,且路線偏为線性。

第一人稱、隊伍制迷宮探索遊戲

[编辑]

在此类角色扮演遊戲中,玩家以第一人稱視角帶領一支冒險者隊伍。遊戲環境通常為拼接圖設計。代表作包括前述的《巫術系列》、《魔法門系列》與《The Bard's Tale英语The Bard's Tale》,以及《世界樹迷宮》與《Elminage英语Elminage》系列。這類遊戲亦被稱為「blobber」,因為玩家在遊戲中操控整個隊伍,并如同一個單位(「blob」)般移動[11][12]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Brewer, Nathan. Going Rogue: A Brief History of the Computerized Dungeon Crawl. IEEE-USA InSight. 7 July 2016 [10 Jan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January 2020). 
  2. ^ Chronological List of Dungeon Crawlers | BoardGameGeek. boardgamegeek.com. [2021-10-25] (美国英语). 
  3. ^ Brewer, Nathan. Going Rogue: A Brief History of the Computerized Dungeon Crawl. IEEE-USA InSight. 7 July 2016 [10 Jan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January 2020). 
  4. ^ Barton, Matt. The History of Computer Role-Playing Games Part 1: The Early Years (1980-1983). Game Developer. UBM Tech. February 23, 2007 [August 30,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7). 
  5. ^ Kalata, Kurt. Dragon Slayer. [10 January 2020]. 
  6. ^ Parish, Jeremy. What Happened to the Action RPG?. 1UP.com. 30 July 2012 [10 Jan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3 October 2018). 
  7. ^ Stuart, Keith. Dungeon crawler or looter shooter? Nine video game genres explained. The Guardian. October 11, 2021 [October 12, 2021]. 
  8. ^ Parish, Jeremy. TGS: Beyond the Labyrinth is Beautiful But Puts the "Crawl" in "Dungeon-Crawler." (Nintendo 3DS) - Konami's new 3DS RPG is probably too specific to Japanese tastes to come to the U.S.. 1UP.com. 2011-09-15 [16 Sept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November 2011). 
  9. ^ Edge Staff. Legend Of Grimrock review. Edge. 2012-04-12 [201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0, 2012). 
  10. ^ Simon Carless. Gaming hacks. O'Reilly Media. 2004: 112. ISBN 978-0-596-00714-0. A term used to describe a private portion of a gameworld created just for an individual or group of players. 
  11. ^ Cobbett, Richard. The RPGs of 2017. Rock Paper Shotgun. December 5, 2016 [2017-05-22]. 
  12. ^ Pepe, Felipe. CRPG History Abridged - 21 RPGs that brought something new to the table. Game Developer. UBM. June 25, 2015 [2017-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