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鸡血疗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鸡血疗法,也称之为“打鸡血治百病”,简称“打鸡血”,是中国196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初期,流行的治疗方法 [1] ,或成人养生法,是“文革”异端疗法之一[2][3]

1966年,由於毛澤東對中央衛生部的批評,以及上海紅衛兵於1967年刊發《上海鸡血疗法》小册子[4]批判中央衛生部和上海衛生局堅持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利用「權威專家」的「洋框框」對待新生事物,去禁雞血療法,對人民健康造成損失。

1966年12月,衛生部以「急件」形式,撤銷了1965年發布的《關於「雞血療法」的通知》,承認禁止雞血療法的錯誤;之后兩年雞血療法在中國大陸鼎盛[5]

鸡血疗法雖是“文革”异端疗法的現象,後來在互聯網文化中重新因“打鸡血”一詞成為流用用語。

疗法與成效

[编辑]

鸡血疗法本身的科学性没有得到理论和临床的证实,借苏联當時盛行“组织疗法”的治病方式,鸡血疗法的发明人俞昌时自行印制《鸡血疗法简说》[6],歷經上海市卫生局静安区分局调查,并于提交《上无三厂医疗卫生工作并鸡血注射实验报告》,表明打鸡血虽然有效,但明显没有俞医生说的那么神奇,认为“鸡血疗法”需要进一步实验,才能证实效果如何。然而俞医生认为,实验小组的专家刻意夸大了打鸡血的副作用,在人体实验方面不够大胆;且主張脱敏鸡血粉不但制作成本高昂,其疗效也比新鲜鸡血差。他還认为实验小组的个别专家,严重违背了当时“多快好省”的号召,存在严重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等问题[2][3]

1964年12月12日,俞昌时给卫生部中国科学院写信申诉。[6]在俞的申诉信中写道:“鸡血疗法”当时也得到了“医务界许多正直而前进的人士”一致“公认”;尤其在中医界,一些有名望的中医,认为它是祖国医学的固有遗产,应发扬光大,作为创造我国新医药学派的重要项目之一。俞昌时并不满足于肌肉注射鸡血,而是“现已成功地发展到对人作静脉注射”,虽然尚在缜密试用中,“但望其前途,将是对人类更大贡献的发展方向”。

1965年6月12日,上海市卫生局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坚持认为:鲜鸡血是有异性蛋白过敏性血清反应存在,不安全,“目前虽未发生死亡事故,但如继续应用下去,意外事故势所难免,特别鲜鸡血治疗对象均为慢性病,该病本身无多大危险性,而治疗却冒着危险更值得考虑。”半月后,上海市卫生局写了《关于鸡血疗法的情况和处理意见的报告》呈送卫生部,称将限令俞立即停止私自给病人注射鲜鸡血试验的行为。

1965年7月23日,卫生部下发了《关于“鸡血疗法”的通知》,同意上海市卫生局调查报告的看法和处理意见,通知强调,“今后,应禁止医务人员用鲜鸡血给病人治病,以免发生过敏危险。群众要求医务人员用鲜鸡血给予治疗者,应加以劝阻。对于群众中流行的各种传说,应进行必要的澄清和解释。”[6]

卫生部《关于“鸡血疗法”的通知》

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的非正常死亡、流血,使人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易逝,因此特别重视肉体生命的保全。只是借助于西洋注射器械,又有了些“洋为中用”的科学色彩、现代意味,似乎愈发增加了可信度;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一哄而起、应和者特别地多。1980年代,相声演员姜昆曾创作《红茶菌和打鸡血》对其进行讽刺。现代汉语也经常用“打鸡血”形容一个人过于亢奋。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郭, 于華. 複製的藝術. 聯經出版公司. 2019: 132 [12 October 2025] (中文). 
  2. ^ 2.0 2.1 朱大可:1967年,全国疯狂的“鸡血疗法”《花城》2006年第3期
  3. ^ 3.0 3.1 国家历史4月刊:新上海旧上海, 【温故】 “打鸡血”往事
  4. ^ 謝, 選驥. 謝選驥全集 第108卷. 中華書局. 2020: 173 [12 October 2025] (中文). 
  5. ^ 中國「打雞血」的真實歷史
  6. ^ 6.0 6.1 6.2 文革时“打鸡血”的荒谬疗法为何能盛行. [2009-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3).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