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1970年世界博覽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70大阪府世界博览会
本屆博覽會標誌
概览
BIE分类綜合博览会
名称Expo 70
大阪萬博
1970年大阪萬博
1970年萬國博覽會
英語:Japan World Exposition Osaka 1970
主題「人类的进步和协调」
“Progress and Harmony for Mankind”
建筑Symbol Zone's space frame
面积330公頃(820英畝)
参观者64,218,770
参与展览
参展国78個參展國,另外4個國際組織
位置
国家 日本
城市大阪府
园区吹田市
地理坐标34°48′31″N 135°32′6.8″E / 34.80861°N 135.535222°E / 34.80861; 135.535222
时间
获选1966年5月11日 (1966-05-11)
开幕1970年3月15日 (1970-03-15)
闭幕1970年9月13日 (1970-09-13)
綜合世博会次序
前次Expo 67 加拿大蒙特利爾
后次西維爾「發現的時代」世界博覽會 '92 西班牙西維爾
專業博覽會
前次聖安東尼奧博覽會英语HemisFair '68 美国聖安東尼奧
后次1971年世界博覽會英语Expo 71 匈牙利布達佩斯
园艺世博会次序
前次Paris 1969: 法國巴黎
后次Floriade (Netherlands) 1972: 荷蘭阿姆斯特丹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日本万国博覧会
假名にほんばんこくはくらんかい
平文式罗马字Nihon bankoku hakurankai
大韓民国
Kodak館 & 理光

1970年世界博覽會,正式名稱為日本萬國博覽會(日语:日本万国博覧会にっぽんばんこくはくらんかい Nippon bankoku hakurankai */?),簡稱大阪萬博Expo '70,於1970年3月15日至9月13日在日本大阪府吹田市千里丘陵日语千里丘陵舉行,為期183日,是日本首次主辦的世界博覽會。主辦單位為「日本萬國博覽會協會」(今「獨立行政法人日本萬國博覽會紀念機構」)。

大阪万博的主题是「人类的进步和协调」,有77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参加,會場占地約350公頃,入场者多達6421万8770人次。会场由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设计。

概要

[编辑]

該展會於1970年3月15日-9月13日(183天)(開幕式於3月14日舉行),共有77個國家參加,作為戰後25週年紀念活動,象徵著日本在戰後實現了高度經濟成長,並在國民生產毛額(GNP)比較上於1968年超越西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1][2]的經濟大國象徵性活動而舉辦。主辦單位為財團法人日本萬國博覽會協會。博覽會的名譽總裁為當時的皇太子明仁親王,名譽會長為當時的內閣總理大臣佐藤榮作。概念為「規格大量生產型的近代社會」[3]

在日本,這是繼1964年東京奧運之後的國家級活動,動員了眾多企業研究人員建築師藝術家參與展館建設以及影像、音響等活動製作與展示品製作。大阪市等會場周邊市區為迎接博覽會進行了道路鐵路地鐵等大規模建設與整備,日本政府的萬國博相關事業共支出了超過6500億日圓[4]。另一方面,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規模的藝術家國家活動動員,引發了文化藝術界內部批評;同時,由於1970年預定進行日美安保條約修訂的討論與反對運動(70年安保鬥爭),部分大學生等認為這場大型活動是在轉移國民視線,因此發起反對運動[5]

展館

[编辑]

由於是顛覆常識的超大型專案,在日本全國引起了廣泛爭議,但透過匯聚世界各國的新技術與文化,打造出一時的未來世界,吸引了6422萬人入場,獲得巨大成功。本博覽會中,标记系统電動步道單軌電車磁浮列車電動自行車電動汽車視訊電話行動電話罐裝咖啡家庭餐廳日语ファミリーレストラン肯德基炸雞21世紀在現代社會普及的產品與服務首次亮相。有不少產品在本博覽會上廣為人知,並在之後迅速普及至日常生活。然而,也有技術難度高、即使在現代仍未實用化的產品。复古未来主义風格的場館設計因其潔淨感,對後來的展覽會等也產生了巨大影響。閉幕至今半世紀以上,該活動的知名度仍高,經常被作為高度經濟成長期日本的代表性事件來提及。

主題館的太陽之塔[6]、美國館、蘇聯館等受歡迎的展館,常常出現需等候數小時的長隊,場面十分擁擠。尤其是展示阿波羅12號帶回的「月球岩石[7]的美國館,其排隊隊伍綿延不絕,途中放棄改去其他展館的人也不少。由於擁擠異常,還有人戲稱其為將主題改成「人類的忍耐與長蛇」或「殘酷博」[8][9]。此外,這也是國際博覽會史上首次實現盈餘。

該展覽的主題為「人類的進步與調和」(Progress and Harmony for Mankind),子主題則包含[10][11][12]

    • 第一主題「更加充實豐富的生命」(Toward fuller enjoyment of life)
    • 第二主題「更豐碩的自然利用」(Toward more bountiful fruits from nature)
    • 第三主題「更理想的生活設計」(Toward fuller engineering of our living environment)
    • 第四主題「更深的相互理解」(Toward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ach other)

面積:330萬平方公尺,面積細分如下[13]

會場內部分
  • 象徵區(慶典廣場、萬國博美術館、萬國博大廳、水上舞台、世博塔廣場、水下餐廳等) - 118,000 m2
  • 展示區(展館) - 486,000 m2
  • 廣場步道 - 362,000 m2
  • 內環狀道路 - 93,000 m2
  • 休閒區 - 390,000 m2
  • 保護綠地 - 61,000 m2
  • 池塘 - 101,000 m2
  • 其他 - 46,000 m2
場周部分
  • 停車場 - 570,000 m2
  • 出入口 - 171,000 m2
  • 休閒區 - 86,000 m2
  • 保護綠地 - 160,000 m2
  • 一般道路 - 173,000 m2
  • 中央環狀道路 - 160,000 m2
  • 處理場・倉庫 - 36,000 m2
  • 其他 - 287,000 m2
  • 總入場人數:6421萬8770人[14][註 1](其中外國人約170萬人[16]
  • 目標入場人數:3,000萬(後來上調至4,500萬)[17]
  • 參加國數:77國、4個國際機構、6州、3市、1政廳[18]
  • 單軌電車乘客數:約3350萬人[19]
銷售金額
    • 入場券:約373億6113萬日圓(預售約1,065萬張,當日票約5,295萬張,扣除退票後合計約6,360萬張)[20]
    • 餐飲・商店相關:約525億6433萬日圓[21]

單日入場人數[22]

  • 走失人數:成人 12萬5778人、兒童 4萬8139人[15][14]
  • 遺失物件:5萬4154件(其中金錢為4892萬4577日圓)[15][14]
  • 食物中毒:43件,共388人[23]

大阪萬博最終的總入場人數約為6422萬人,直到2010年中國上海市舉辦的上海世界博覽會才被超越(上海世博約7309萬人)。另外,愛稱「萬博(バンパク)」是將本博覽會正式名稱「萬國博覽會」縮略而成,之後也被其他博覽會沿用(國際科學技術博覽會日语国際科学技術博覧会=筑波博、花之萬博=大阪花博、愛知萬博=愛・地球博、2025年大阪第二次萬博=大阪・關西萬博)。

此外,原定於1940年3月15日至8月31日東京舉辦,但因抗日戰爭加劇等原因延期的「紀元2600年紀念日本萬國博覽會日语紀元2600年記念日本万国博覧会」的預售票,可在本博覽會作為替代使用,因此實際使用了約3000張[24]。另外,為了降低入場費,應政府萬國博相關閣僚協議會的要求,摩托快艇競賽業界提供了超過21億日圓的贊助金,日本船舶振興亦另外提供補助金等支持[25]。除此之外,日本自行車振興會亦提供超過20億日圓,用於宣傳事業、協會總部大樓、自動步道、運行控制中心、升降機、官方記錄及紀錄電影等費用;日本小型汽車振興會則提供逾1000萬日圓作為電子指示牌資金。雖然賽馬業界因與萬博及馬匹、畜產關聯性不高,中央賽馬未予支援,但大阪府都市競馬組合、兵庫縣及和歌山縣仍合計捐贈了1億6200萬日圓[26]

參加的國家、地區與國際機構

[编辑]

為了讓大阪萬博作為國際博覽會史上首次在亞洲舉辦的盛會,能吸引盡可能多的國家參加,並成為意義豐富的活動,日本透過駐外館處向尚未參加的國家積極勸說,同時派遣由首相或萬博事務大臣擔任的特使、日本政府萬博代表,以及博覽會協會高層職員等展開協商。在招請活動初期,響應的國家不多,其中一項原因是亞洲、非洲與中南美洲的多數國家難以籌措足夠資金。對此,日本提出了一項獨自構想,即由日本代替參加國建造並提供展館——「國際共同館」(International Place)[註 3]。在此方案下,一些國家開始表示願意參加[28]

這些活動的成果是,到1969年底,包括中非共和國在內共有25個國家新決定參加[29],使得參加國總數達到81國。然而,也有國家在申請參加後取消,包括奧地利以色列波蘭玻利維亞黎巴嫩剛果・金沙薩(今剛果民主共和國)海地蓋亞那[30]。最終,共有77個國家(包括日本)、4個國際機構、1個政廳及9個州/省參加[25]

參加1970年日本萬國博覽會的國家、地區與國際機構一覽(國旗依1970年開幕時的狀況)。
参加國(括號內數字表示申請參加順序)
亞洲
 大韓民國(2)  中華民國 (4)[註 4]  科威特 (15)  土耳其 (18)[註 5]

[32]

 泰國 (20)  菲律賓 (21)
 老挝 (29)[註 6]  緬甸 (30)[註 7]  沙烏地阿拉伯 (33)  斯里蘭卡 (35)[註 8]  印度尼西亞 (38)  賽普勒斯 (41)
 新加坡 (44)  巴基斯坦 (45)[註 5]  印度 (47) 越南共和国 越南共和國 (50)[註 9]  尼泊尔 (52)  阿联酋 (60)[註 10]
 伊朗 (61)[註 5]  马来西亚 (62)  阿富汗 (63)[註 11]  柬埔寨 (65)
歐洲
 荷蘭 (5)  苏联 (7)[註 12]  比利时 (8) 西德 德國 (9)[註 13]  瑞士 (10)  法國 (13)
 保加利亚 (14)  英国 (16)  葡萄牙 (19)  丹麦 (24)  挪威 (25)  瑞典 (26)
 芬兰 (27)  希腊 (31)[註 14]  捷克斯洛伐克 (34)[註 15]  冰島 (39)  梵蒂冈 (49)  義大利 (55)
 馬爾他 (66)  摩納哥 (69)  爱尔兰 (76)
北美洲
 加拿大 (1)  美国 (3)  古巴 (17)  墨西哥 (23)  多米尼加 (32)  薩爾瓦多 (64)
 尼加拉瓜 (70)  巴拿马 (71)  哥斯达黎加 (72)
南美洲
 智利 (48)  哥伦比亚 (51)  厄瓜多尔 (53)  秘魯 (54)  阿根廷 (57)  巴西 (58)
 委內瑞拉 (67)  乌拉圭 (73)
非洲
 尚比亞 (6)  阿尔及利亚 (22)  衣索比亞 (28)[註 16] 科特迪瓦 象牙海岸 (36)[註 17]  坦桑尼亚 (37)  加纳 (40)
 马达加斯加 (42)  乌干达 (43)  加彭 (46)  中非 (56)  奈及利亞 (59)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68)[註 18]
 塞拉利昂 (75)  模里西斯 (74)
大洋洲
 新西兰 (11)  澳大利亞 (12)
參加的國際組織(括號內為正式名稱、所屬國家或地區等)
 联合国 EC(歐洲共同體)[註 19]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香港(英屬香港) 魁北克省 魁北克省(加拿大)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加拿大)
安大略省 安大略省(加拿大) 华盛顿州 華盛頓州(美國) 夏威夷州 夏威夷州(美國) 阿拉斯加州 阿拉斯加州(美國) 慕尼黑市(德國) 洛杉磯市(美國)

展覽設施群

[编辑]

核心主題館

[编辑]
  • 日本万国博覧会協会本部(現大阪府万博紀念大樓)
  • 主題館(太陽塔、大屋頂內空中主題館)

國際館

[编辑]
  • 美國館(含阿拉斯加州、洛杉磯市、American Express、可口可樂、Sunkist、Miles Laboratories、泛美航空、布里塔尼卡、商務部觀光局聯合展示)
  • 阿布達比館
  • RCD館(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
  • 阿根廷館
  • 阿爾及利亞館
  • 英國館
  • EC館(現歐盟)
  • 義大利館
  • 國際共同館「International Place」
    • 第1分館:非洲國家
    • 第2分館:中南美及歐洲國家
    • 第3分館:亞洲國家
    • 第4分館:阿拉伯聯合、南越、愛爾蘭
  • 印度館
    • 印尼館
  • 衣索比亞館
  • OECD館
  • 澳洲館
  • 荷蘭館
  • 加拿大館(含安大略州、魁北克州、不列顛哥倫比亞州)
  • 基督教館(梵蒂岡、日本萬博基督教館委員會設置)
  • 科威特館
  • 希臘館
  • 古巴館
  • 國聯館(UN)
  • 哥倫比亞館
  • 沙烏地阿拉伯館
  • 新加坡館
  • 瑞士館
  • 斯堪地那維亞館(丹麥、芬蘭、挪威、瑞典、冰島)
  • 西龍(斯里蘭卡)館
  • 象牙海岸館
  • 蘇聯館

泰國館

  • 南韓館
  • 中華民國館
  • 捷克斯洛伐克館
  • 智利館
  • 德國館
  • 紐西蘭館
  • 日本館
  • 夏威夷州館
  • 緬甸館
  • 菲律賓館
  • 巴西館
  • 法國館

保加利亞館

  • 香港館
  • 慕尼黑市館
  • 墨西哥館
  • 華盛頓州館

企業館及其他

[编辑]

自動車館(日本汽車工業協會

此外,塔思琦讀賣新聞社日本世界衛生組織協會日语日本WHO協会、國際化學株式會社(現為國際有機株式會社)、日本國鐵等也申請參展,但中途退出,只剩下讀賣新聞社加入了世博會聯合參展商協會。

在萬博登場,其後普及的展品

[编辑]

在萬博登場,但并未普及的展品

[编辑]

出席人士

[编辑]

當時的日本首相是長期執政的佐藤榮作(1964-1972年總理大臣)。萬國博覽會的博覽會秘書長鈴木俊一(後來的東京都知事)。為萬博會場提供綜合設計的是建築家丹下健三(鈴木和丹下的關係延續至新東京都廳舍)。

紀念發行物品

[编辑]
紀念貨幣(100日圓白銅貨)
  • 紀念郵票
    • 7日圓、15日圓、50日圓三種,於1970年3月14日發行,1970年6月15日再度發行。
  • 紀念硬幣
    • 100日圓白銅幣,於1970年3月10日(7月9日追加發行)發行。

主題曲

[编辑]
  • 你好,世界各国(世界の国からこんにちは)(演唱:三波春夫、作詞:岛田阳子、作曲:中村八大

其他主題曲

[编辑]
  • 万国博音頭(作詞:三宅立美、補作詞:西沢爽、作曲:古賀政男
1966年發售。歌手是村田英雄,此曲不是競賽作品。

期間交通

[编辑]
中華民國館模型(上)與入口(下)
前大会:

蒙特利爾萬國博覽會

一般博

日本大阪府

次大会:

塞維利亞萬國博覽會

結束後

[编辑]

萬博結束後,原場館所在地曾多次被規劃為商業副中心或研究城市等用途,但均未有明確實施方案,最終才被重新開發為公園,並作為萬博紀念公園對外開放。目前,該地區設有多種自然與文化設施、體育設施及休閒設施,世博會期間開放的遊樂區「世博樂園」於2009年關閉;之後在2015年,原世博樂園舊址上開設了綜合設施「EXPOCITY日语EXPOCITY」。

世博會主辦單位日本世界博覽會協會,曾將業務移交給1971年9月成立的日本世界博覽會紀念協會(隸屬財務省)。2003年,作為公共機構精簡計畫的一部分,該協會轉型為獨立行政機構——日本世界博覽會紀念機構。然而,2013年通過廢止該機構的法律,該機構於2014年4月1日解散。萬博紀念公園的營運由大阪府接管,基金業務則由關西大阪21世紀協會日语関西・大阪21世紀協会負責。

参见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舉辦之前,長期保持世博史上最高紀錄[15]
  2. ^ 此紀錄亦維持至上海世博才被打破。
  3. ^ 此構想仿效1967年世界博覽會中的「非洲館」共同館模式[27]
  4. ^ 這是臺灣以「中華民國」正式國名參加的最後一次國際博覽會。
  5. ^ 5.0 5.1 5.2 土耳其(18)、巴基斯坦(45)、伊朗(61)三國以「RCD」(區域開發共同體)[31](後來為ECO〈經濟合作組織〉)的名義共同參展。
  6. ^ 後來成為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7. ^ 後來成為緬甸。
  8. ^ 後來成為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
  9. ^ 當時為南北分裂狀態,參展的是南越(1976年與北越統一後消亡)。
  10. ^ 阿布達比酋長國名義參加。
  11. ^ 1973年博覽會結束後廢除王制。
  12. ^ 後來成為俄羅斯聯邦獨立國家國協成員國之一。
  13. ^ 西德參加。
  14. ^ 後來廢除王制,成為希臘共和國
  15. ^ 後來分裂為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共和國
  16. ^ 1974年博覽會結束後廢除帝制。
  17. ^ 後來改稱象牙海岸共和國。
  18. ^ 後來的埃及
  19. ^ 後來改組為歐洲聯盟

參考資料

[编辑]
  1. ^ 第87表 國民生產毛額(GNP)及每人國民所得的推移, 昭和44年度 年次経済報告――豊かさへの挑戦, 經濟企劃廳: 104, 1969-07, NDLJP: 3015062/61 
  2. ^ 図表でみる世界経済(GDP編)~世界経済勢力図の現在・過去・未来. ニッセイ基礎研究所. [2025-08-13] (日语). 
  3. ^ 大阪よ、再び日本の中心たれ。堺屋太一さんが大阪2025に込めた思い. Fujingaho. 2019-02-19 [2025-08-13] (ja-JP). 
  4. ^ 日本万国博覧会公式記録 第3巻(1972年),第313頁,建設 - 関連事業.
  5. ^ 落合陽一. 關於1970年大阪萬博的詳細調查報告. note. 2025-03-01 [2025-03-01]. 
  6. ^ 從2025大阪世博回看1970大阪世博,岡本太郎「太陽之塔」與丹下健三屋頂構築震撼「人類進步與和諧」壯觀盛典 | FAM. 2020-09-10 [2025-08-13] (中文(臺灣)). 
  7. ^ 国立科学博物館の月の石 - 資料室 - Q&A - 月を知ろう - 月探査情報ステーション. moonstation.jp. [2025-08-13]. 
  8. ^ 産経新聞. 【浪速風】「辛抱と長蛇」再び?. 産経新聞:産経ニュース. 2015-11-20 [2025-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9) (日语). 
  9. ^ J-CASTテレビウォッチ閉鎖のお知らせ. J-CAST ニュース. 2025-01-10 [2025-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8-14) (日语). 
  10. ^ 日本萬國博覽會官方指南, 日本萬國博覽會協會: 14–17, 1970-02, NDLJP: 11940690/13 
  11. ^ (参考)過去に日本が開催した国際博覧会の概要 (PDF). 經濟產業省: 20. 2016-12 [2019-10-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3-04-04). 
  12. ^ Expo '70 Official Guide (日本万国博覧会 公式ガイド). 1970-02-01. 
  13. ^ 日本万国博覧会公式記録 第3巻(1972年),第173頁,建設 - 會場基本計劃.
  14. ^ 14.0 14.1 14.2 日本万国博覧会公式記録 第3巻(1972年),第528頁,資料 - 統計.
  15. ^ 15.0 15.1 15.2 關於大阪萬博(「太陽之塔」官方網站). [2025-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7. 
  16. ^ 日本万国博覧会公式記録 第2巻(1972年),第379-380頁,觀眾 - 入場人數.
  17. ^ 日本万国博覧会公式記録 第2巻(1972年),第357頁,入場券 - 入場券的銷售.
  18. ^ 日本万国博覧会公式記録 第1巻(1972年),第91-92頁,出展參加 - 參加邀請.
  19. ^ 日本万国博覧会公式記録 第2巻(1972年),第451頁,運營 - 觀眾運輸.
  20. ^ 日本万国博覧会公式記録 第2巻(1972年),第359頁,入場券 - 入場券的銷售.
  21. ^ 日本万国博覧会公式記録 第2巻(1972年),第339頁,場內營業 - 營業情況與運營管理.
  22. ^ 日本万国博覧会公式記録 第3巻(1972年),第529頁,資料 - 統計.
  23. ^ 回顧萬國博的衛生對策. 生活衛生 (大阪生活衛生協會). 1970-10-20, 14 (5): 154. doi:10.11468/seikatsueisei1957.14.141. 
  24. ^ 《幻之1940年計劃》P.89 指南役著 Aspect出版社 2009年
  25. ^ 25.0 25.1 日本財団三十年の歩み 本史. nippon.zaidan.info. [2025-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8). 
  26. ^ 日本万国博覧会公式記録 第3巻(1972年),第145-146頁,財政 - 資金調達.
  27. ^ 日本萬國博覽會政府官方記錄(通商產業省 1971年),第139頁,日本萬國博覽會的舉辦準備及相關對策 - 參展.
  28. ^ 加畑杏理(2022年),第7-9頁.
  29. ^ 我國外交近況 第14號(外交青書1970年版),第338頁.
  30. ^ 日本萬國博覽會官方記錄 第1卷(1972年),第88頁,參展 - 招請參加.
  31. ^ 日本萬國博覽會官方紀錄 第1卷(1972年),第240頁,展示-RCD館.
  32. ^ 日本万国博覧会公式記録 第1巻(1972年),第240頁,展示 - RCD館.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