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车型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B型车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车型是指城市轨道交通(主要为地铁轻轨)所使用大运量的列车车辆的类型。一般而言,世界各地轨道交通车型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是取决于各地客流量与建设传统,依据标准定制。目前全世界大多数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都是电力动车组。

亚洲

[编辑]

中国大陆

[编辑]

中国大陆的高运量和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分为:A型、B型[1][2]、AS型、AH型、LB型等类型标准的地铁列车,C型和LC型等类型标准的轻轨列车[3][4][5],以及行业内普遍达成共识的市域A型、市域B型、市域C型、市域D型等类型标准的市域铁路列车[6][7][8]。下表列出各类型列车的单节标准参数,在具体使用中也做适当范围的变动,不再做具体分别。

车辆类型 车长[a]
(m)
车宽[b]
(m)
定员
(人)
最小线路半径
(m)
最大线路坡度
(‰)
运力
(万人次/小时)
A型车辆 22.0 3.00–3.08 310 300 35 4.5–7.0
AS型车辆[c] 19.3 3.00–3.08 254–266[9] 250 50 2.5–5.0
AH型车辆[d] 19.0 3.00–3.08 254 250 35 2.5–5.0
B型车辆[e] 19.0 2.80–2.88 240 250 35 2.5–5.0
準B型车辆[f] 19.0 2.60–2.80 224–244 250 35 2.5–5.0
LB型车辆 16.8 2.80 215–240 100 60 2.5–4.0
C型车辆[g] 18.9/22.3/30.4[5][h] 2.60[4][5]
2.65[3]
200–315[5]
250–300[3]
50 60 1.0–3.0
小型车辆上海[10][i] 19.4 2.60 258 250 35 2.5–5.0
LC型车辆[j] 16.5 2.50–2.60 150 60 60 1.0–3.0
市域A型车辆 22.0 3.00 未知 350 30 未知
市域B型车辆 19.0 2.80 未知 300 30 未知
市域C型车辆[k] 24.5 3.30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市域D型车辆 22.0 3.30 未知 400 30 未知
注释:
  1. ^ 头车含有驾驶室,故长于以下数据。
  2. ^ 采用鼓型车体时,实际宽度可能超过标准。
  3. ^ 非国标列车,是为重庆轨道交通使用的车型,其宽度与A型车相同,长度与B型车相近,爬坡性能较一般地铁列车更好。
  4. ^ 非国标列车,是为杭州地铁使用的车型,其宽度与A型车相同,长度与B型车相同。
  5. ^ 第三轨受电为B1型,受电弓受电为B2型。
  6. ^ 非国标列车,于北京地铁、天津地铁、大连地铁的早期线路使用的车型。与C-Ⅰ型车类似,不完全符合国标标准。其鼓形车外鼓的程度高于一般地铁列车。
  7. ^ 分为高地板(G)和低地板(D)变体
  8. ^ 分别对应C-Ⅰ型车(四轴)、C-Ⅱ型车(六轴)和C-Ⅲ型车(八轴)
  9. ^ 非国标列车,上海地铁5、6、8号线使用的车型。规格与C-Ⅰ型车类似,也曾被称作“C型”但不完全符合国标标准。该规格列车引入时存在运量、招标流程等争议
  10. ^ 中国大陆目前并没有使用LC列车的实例。
  11. ^ 按《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CRH6属于市域C型车辆。

使用范例

[编辑]

在路線名稱無括號的為使用6節編組的路線

日本東京

[编辑]

日本东京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由两家公司运营,東京地下鐵東京都交通局,两家公司的车辆未混用,具体车型又依线路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又有與其他私鐵或JR直通運行駛入的車輛。

台灣

[编辑]

台北

[编辑]

台北捷運可笼统分为中運量高运量两种,具体车型又依线路不同而略有不同。

新北

[编辑]

新北捷運低運量輕軌電聯車則是由台灣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桃園

[编辑]

桃園捷運高运量電聯車則是由川崎重工業台灣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製造。

台中

[编辑]

台中捷運中運量電聯車則是由川崎重工業台灣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製造。

高雄

[编辑]

高雄捷運為兩種系統構成,分別為紅線橘線高運量電聯車及環狀輕軌低運量輕軌電聯車。高運量電聯車皆由德國西門子公司奧地利廠製造,低運量輕軌電聯車,則分別由西班牙CAF公司法國阿爾斯通股份公司製造。

香港

[编辑]

港鐵大部分都是高运量,车型往往依产地和批次而决定,如中國青島產列车称为Q-Train,韩国产列车被称为K-Train,中国長春产列车被称为C-Train。这些前地鐵车厢类似于中国大陆使用的A型车。

  • 長度:前地鐵車廂約22米,前九廣鐵路車廂長約23.5米(首卡及尾卡因設有駕駛室,或會較長)
  • 寬度:由3米至3.2米不等
  • 載客量:迪士尼綫列車為180人,市區綫列車為350人至378人不等,屯馬線及東鐵綫韓國製列車為430人至452人不等,港鐵現代化列車為329至332人不等,東鐵綫頭等為216人,機場快綫列車為64人。
  • 車門:除迪士尼綫為每側三門及機場快綫、東鐵綫頭等車卡每側兩門之外,每節列車每側有五門

欧洲

[编辑]

巴黎地铁

[编辑]

巴黎地铁可根据是使用胶轮系统还是钢轮系统来决定型号,前者前缀MP(Matériel sur Pneumatiques),后者前缀MF(Matériel sur Fer)。具体型号将搭配项目启用年份而形成列車編號。[16]

除了少部分MF88型号的车辆,MA车辆之后所用的车辆都符合以下的规格:[16]

  • 宽度:2.42-2.48米
  • 长度:25米
  • 四轴
  • 半永久固定的两节编组
  • 只有末端车辆有驾驶室

马赛地铁

[编辑]

马赛地铁使用胶轮系统,所有车辆都符合以下标准。[17]

  • 宽度:2.6米
  • 长度:65米(4节编组)
  • 接触网:第三轨
  • 电压:直流750伏
  • 轨距:标准轨距(1435毫米)[a]
  • 四轴
  • 半永久固定的两节编组
  • 只有末端车辆有驾驶室

里昂地铁

[编辑]

里昂地铁使用三种车型,两种使用胶轮,另外一种使用带齿轮的钢轮。[18]

胶轮系统

[编辑]
  • 宽度:2.9米
  • 长度:54米(用于A和B的3节编组)、36(用于D的2节编组)
  • 接触网:第三轨
  • 电压:直流750伏
  • 轨距:标准轨距(1435毫米)[a]
  • 四轴
  • 半永久固定的两节编组
  • 只有末端车辆有驾驶室
  • 服役线路:A,B,D

钢轮系统

[编辑]
  • 宽度:2.9米
  • 长度:36米(2节编组)
  • 接触网:第三轨
  • 电压:直流750伏
  • 轨距:标准轨距(1435毫米)
  • 为便于爬山而装备了齿轮
  • 四轴
  • 半永久固定的两节编组
  • 只有末端车辆有驾驶室
  • 服役线路:C

伦敦地铁

[编辑]

伦敦地铁所用车辆可根据使用线路的隧道类型分为两个大类:浅层隧道列车和深层隧道列车。

其中,浅层隧道由于最初使用明挖回填法建造、使用蒸汽机车运行,因此其列车相对更大、更接近英国国铁列车大小;而深层隧道列车由于隧道使用当时还不成熟的暗挖盾构法建造,隧道直径由于施工技术限制过窄(仅3.6米左右),导致列车普遍狭小、地板更低,且没有空调和贯通通道。[19][b]

深层隧道车型

[编辑]

深层隧道列车每节车厢平均宽2.63米,长16.09-17.77米,高2.88米。轨距为标准轨(1435mm),供电制式为四轨供电(在第三轨的基础上设置独立回流轨道)、直流630V-750V不等(取决于线路)。[19]

深层隧道车型使用交付年份命名,目前正在使用的车型如下:

浅层隧道车型

[编辑]

四条浅层线路(大都会线环线哈默史密斯及城市线区域线)的列车型号使用字母命名(如“A”代表大都会线、“C”代表环线、“D”代表区域线等),其列车大小接近英国国铁列车标准。其他规格则与深层隧道车型相同:轨距为标准轨(1435mm),供电制式为四轨供电。

目前,在浅层线路经过现代化改造、淘汰老款列车后,仅有一款列车正在使用:

  • S7/S8型列车:庞巴迪运输制造,属于Movia系列,于2010年引入。“S”代表“浅层列车”,寬2.95米,单节车厢長15.43米(駕駛室卡17.44米),高3.686米,供电方式为四轨供电、直流750V。列车拥有空调设备,且所有车厢都有贯通通道。[19]其中大都会线使用8节车厢(S8),其他三条线路使用7节车厢(S7)。

格拉斯哥地铁

[编辑]
格拉斯哥地铁第三代现代化列车

格拉斯哥地铁只有一条线路。[20]其列车性能如下:

  • 宽度:2.34米
  • 高度:2.65米
  • 长度:38米(3节编组)
  • 供电制式:第三轨供电,直流750伏
  • 轨距:窄轨,4英尺寬(1219毫米)

目前正在使用的列车为第三代现代化列车,由施泰德铁路制造。

柏林地铁

[编辑]

柏林地铁所用车辆可分为两个大类:Kleinprofil(“小型规格”,用在U1,U2,U3和U4线路)和Großprofil(“大型规格”,用在U5,U6,U7,U8和U9线路)。[21][c]

小型规格

[编辑]
  • 宽度:2.3米
  • 高度:3.1米
  • 长度:103米(8节编组)
  • 接触网:第三轨
  • 电压:直流750伏
  • 轨距:标准轨距(1435毫米)
  • 服役线路:U1,U2,U3,U4[21]

大型规格

[编辑]
  • 宽度:2.65米
  • 高度:3.1米
  • 长度:99米(6节编组)
  • 接触网:第三轨
  • 电压:直流750伏
  • 轨距:标准轨距(1435毫米)
  • 服役线路:U5,U6,U7,U8,U9[21]

慕尼黑地铁

[编辑]

慕尼黑地铁所用车辆可分为三个类型。[22]

A型

[编辑]
  • 宽度:2.9米
  • 高度:3.55米
  • 长度:37.15米(2节编组)
  • 接触网:第三轨
  • 电压:直流750伏
  • 轨距:标准轨距(1435毫米)
  • 永久固定的两节编组[22]

B型

[编辑]

各种参数跟A型相同,但是不能与A型混用。[22]

C型

[编辑]
  • 宽度:2.9米
  • 高度:3.55米
  • 长度:114米(6节编组)
  • 接触网:第三轨
  • 电压:直流750伏
  • 轨距:标准轨距(1435毫米)
  • 德国唯一能使用ATO模式自动驾驶的车辆[22]

美洲

[编辑]

纽约地铁

[编辑]

A系统

[编辑]

即原IRT系统所用车辆。

B系统

[编辑]

即原BMTIND系统所用车辆。

华盛顿地铁

[编辑]

华盛顿地铁共有1123节车辆,所有车辆都符合以下规格:[24]

  • 宽度:3米
  • 长度:23米
  • 高度:3.6米
  • 地板高度:978毫米(车厢地板与站台等高)
  • 接触网:第三轨
  • 电压:直流750伏
  • 轨距:标准轨距(1435毫米)
  • 最高时速:90千米每小时
  • 全部地毯覆盖
  • 永久固定的两节编组
  • 能使用ATO模式自动驾驶[24]

注释

[编辑]
  1. ^ 1.0 1.1 胶轮系统的轨距是指两旁预备钢轮的轨距。
  2. ^ 另可参考伦敦地铁车辆英语London Underground rolling stock
  3. ^ 另可参考柏林地铁车辆德语U-Bahn Berlin#Fahrzeugtypen
  1. ^ 1.0 1.1 在国标轻轨车型标准中,C-Ⅱ型列车为单铰接双节六轴车,C-Ⅲ型车为双铰接三节八轴车,但长春轨道交通使用的C型列车为低地板的双铰接三节六轴车,不符合上述任何标准。
  2. ^ 16号线单侧仅3门。
  3. ^ 每節車廂单侧仅3门。
  4. ^ 每節車廂单侧仅3门。

参考文献

[编辑]
  1. ^ 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
  2. ^ GB/T 7928-2003:地铁车辆通用技术条件.
  3. ^ 3.0 3.1 3.2 GB/T 51263-2017:轻轨交通设计标准.
  4. ^ 4.0 4.1 GB/T 23431-2009:城市轻轨交通铰接车辆通用技术条件.
  5. ^ 5.0 5.1 5.2 5.3 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CJJ/T 114-2007. 
  6. ^ 市域铁路设计规范 (中国铁道学会标准). T/CRS C0101-2017. 
  7. ^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设计规范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标准). TCCES2-2017. 
  8. ^ 万学红, 李忍相, 冯爱军.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技术特征与标准研究[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6, 19(6): 10-16.
  9. ^ As型车与A、B、单轨车主要参数对比. 地铁族. [2017-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5) (中文). 
  10.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车辆选型技术规范 (PDF)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DGJ 08-106-2015. 
  11. ^ 左玉东. 武汉轨道交通19号线车辆选型研究[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9, 022(005):85-90.
  12. ^ 南京至句容城际轨道交通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PDF).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6-26). 
  13. ^ 最大载客量1045人 最高运行速度140km/h 市域铁路S1线动车组成功下线.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14. ^ 台州市域铁路S2线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 2022-03-20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15. ^ 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和27号线拟于8月底、9月底开工. 2020-03-25 [202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16. ^ 16.0 16.1 Christoph Groneck, METROS IN FRANKERICH, Berlin:Robert Schwandl Verlag, 2006, p. 66-67
  17. ^ Christoph Groneck, METROS IN FRANKERICH, Berlin:Robert Schwandl Verlag, 2006, p. 84-85
  18. ^ Christoph Groneck, METROS IN FRANKERICH, Berlin:Robert Schwandl Verlag, 2006, p. 94-95
  19. ^ 19.0 19.1 19.2 Robert Schwandl, METROS IN BRATAIN, Berlin: Robert Schwandl Verlag, 2006, p. 8-9
  20. ^ Robert Schwandl, METROS IN BRATAIN, Berlin: Robert Schwandl Verlag, 2006, p. 150-151
  21. ^ 21.0 21.1 21.2 Robert Schwandl, SCHNELLBAHNEN IN DEUTSCHLAND, Berlin: Ruksaldruck, 2007, p. 34-35
  22. ^ 22.0 22.1 22.2 22.3 Robert Schwandl, SCHNELLBAHNEN IN DEUTSCHLAND, Berlin: Ruksaldruck, 2007, p. 158-59
  23. ^ 23.0 23.1 23.2 23.3 Draft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lossaryPDF(45.6 KiB
  24. ^ 24.0 24.1 Robert Schwandl, SUBWAY & LIGHT RAIL IN THE U.S.A., Berlin:Robert Schwandl Verlag, 2010, p.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