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病毒
歡迎來到病毒主題!

病毒是無法獨立生長複製、僅能在宿主細胞中複製的小型病原體,廣泛分布於地球上所有生態系,動物、植物、真菌、細菌與古菌等所有生物皆會被病毒感染。第一個被發現的病毒是菸草鑲嵌病毒,由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於1899年發現並命名,迄今已有超過6000種類型的病毒得到鑑定。
病毒由遺傳物質(DNA或RNA)和蛋白質衣殼組成,有些病毒還具有脂雙層構成的包膜,衣殼形狀常見者有螺旋形與正二十面體等,還有較複雜的複合型(如感染細菌的噬菌體)。病毒的大小一般僅有細菌的百分之一,介於10至300奈米間,大多無法以光學顯微鏡觀察,而需使用電子顯微鏡。巴爾的摩病毒分類系統將病毒基於遺傳物質種類和複製機制分為七種。
許多病毒可感染人類而造成疾病,包括感冒、流感、水痘、愛滋病與SARS等疾病皆是病毒感染所致,不同的病毒的致病機制各異。疫苗接種與抗病毒藥物可以預防、治療部分病毒的感染。病毒的具體起源過程仍未知,目前對此有許多假說,分別認為最早的病毒可能來自退化的小型細胞、從生物基因組中跳脫的DNA或RNA元件、或在細胞生命起源以前就已經出現。
精選病毒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也称为非洲绿猴病毒,是一种可影响至少33种非洲灵长目的逆转录病毒。在对比奥科岛(于大约11000年前因海平面上升而从大陆隔离出来的一座岛屿)的四种猴中所发现的病毒株进行分析后,科学家们得出结论,称SIV在猴和猿中至少已存在了32000年,且实际存在时间可能比这长得多。这些灵长目动物中的两个物种中存在的病毒株,即白顶白眉猴体内的SIVsmm和黑猩猩体内的SIVcpz,被认为已跨越了种间屏障而进入人体,并最终成为了HIV的两个亚型,即HIV-2和HIV-1。HIV-1转移到人体最可能的路径之一是人类与黑猩猩(在非洲常作为“丛林肉”的来源而被捕猎)血液的接触。
不同于HIV-1和HIV-2对人体的感染,SIV对其天然宿主的感染在很多情况下不具有致病性。对白顶白眉猴的广泛研究已经证实,即使SIVsmm病毒感染了这种动物且循环病毒量很高,也不会使它们染上任何疾病。然而,如果该病毒感染了亚洲或印度普通猕猴,则将会在感染后期发展成猴艾滋病(SAIDS)。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若野生黑猩猩感染了SIVcpz病毒,则也会像被HIV-1所感染的人一样,患上一种类似于艾滋病的疾病。
病毒感染
天花是一種由天花病毒引起之人類傳染病。患者一般在染病後的12天內,出現包括發燒、肌肉疼痛、頭痛等近似普通感冒的症狀。幾天後,其口咽部分的粘膜會長出紅點,身體多處地方亦會長出皮疹(以臉部居多)。天花病毒共有兩類:主天花病毒及次天花病毒。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由前者引發之天花又被劃分為四種形式:典型、惡性、出血型、緩和型。其中,多數未曾接種疫苗者均會出現典型天花的症狀次天花病毒引起之病變程度比上述四種的都要溫和,但卻非常罕見。
天花主要透過空氣傳播。患者的呼吸道與皮膚皰疹分泌物均載有病毒,故避免與其近距離接觸可減低患病的風險。多種痘病毒疾病的病癥均與天花的如出一轍。專家需利用絨毛尿囊膜進行病毒培植以確定天花病毒的存在,聚合酶鏈式反應及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測試可提供更多病毒的細節。接種天花疫苗為預防此病的最佳方法。目前並沒有認可的抗天花藥物。一旦出現確診病例,醫護人員會為病人注射疫苗提升免疫保護,有時亦會配以舒緩性療法加大療效。天花病毒不會造成慢性或復發性感染,但會導致各類併發症或後遺症(如失明)。不同類型的天花所引發的病死率有所參差;最為常見的典型天花約奪取了三成病患者的性命。
古埃及或為天花的起源地。已死去逾三千年的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可能是史上首名天花病人,專家在其木乃伊身上找到了明顯的膿皰痕跡。早期的印度及中國文獻亦有記載這種疾病。在隨後的漫長歲月裡,天花於世界多個地方展開大流行,並奪取了無數人類的性命(尤其是兒童)。歷史上,有不少國家的君王及著名人物均染上過天花。19至20世紀期間,多番的防疫行動減低了此病對群眾的威脅。最終,世界衛生組織於1980年正式宣布撲滅天花,使之成為首個於世上絕跡的人類傳染病。
疫情

2018年-2020年剛果基伍伊波拉出血熱疫情爆發於2018年8月1日,至2020年6月25日結束,為發生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北基伍省、伊圖里省等地的伊波拉病毒疫情,在西北部赤道省的疫情結束後的數日內爆發,為該國史上最嚴重的一起伊波拉出血熱疫情,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嚴重的伊波拉疫情之一,共有3470人染病,其中2280人死亡,僅次於2013年至2016年的西非伊波拉病毒疫症,且疫區中的武裝衝突使防疫行動更加困難,當地發生了多起針對醫護人員的武裝襲擊事件。2019年6月,疫情擴散至鄰國烏干達;7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此次疫情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9月,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疫情有趨緩的跡象,10月中起疫情的傳播已大幅下降,被控制在最初爆發感染的曼迪瑪地區附近。2020年2月17日起剛果一度連續52天無新增確診個案,4月27日後當地不再有新的確診個案,世界衛生組織於6月25日宣布此次疫情結束。此次抗疫行動中大量使用了單株抗體mAb114與RVSV-ZEBOV疫苗來治療與預防感染。
精選圖片
語錄
推薦條目
病毒種類:冠狀病毒
• 輪狀病毒
• 鼠冠狀病毒
• 人類冠狀病毒229E
• 人類冠狀病毒NL63
• 果子貍SARS冠狀病毒
• B病毒
病毒疾病:流行性感冒
• 埃博拉出血热
• 登革熱
• 天花
• 脑膜炎
• 猫传染性腹膜炎
疫情與流行病學:中国大陆艾滋病情况
• 2019冠狀病毒病朝鮮疫情
大眾文化:与时间赛跑:在艾滋病肆虐的非洲寻找希望
人物:安尼魯·康特
相關新聞

2月26日:進行中的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已在全世界造成超過1億1000萬人染病,其中超過250萬人死亡。WHO
2月18日:俄羅斯阿斯特拉罕州有七人感染甲型流感病毒H5N8亞型(均無症狀),此為首次發現H5N8感染人類的報導,過去認為此病毒株僅感染禽鳥,去年便造成大量雞隻遭到撲殺。WHO
2月14日:幾內亞東南部的城鎮古埃凱爆發新的伊波拉病毒疫情,共有7人確診。 WHO
2月7日:剛果民主共和國北基伍省再度爆發伊波拉病毒疫情,有1人確診感染。 WHO
2月4日:肯亞的裂谷熱疫情自去年11月爆發以來已造成32人感染,其中11人死亡。 WHO
11月21日:治療2019冠狀病毒病的複合型單株抗體REGN-COV2 抗體組合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紧急使用授权,用於12歲以上的輕度至中度患者,本月稍早FDA已授予另一種單株抗體Bamlanivimab緊急使用授權。 FDA 1, 2
11月18日:剛果民主共和國赤道省的伊波拉病毒疫情正式宣告結束,此疫情於去年6月爆發,共造成130人感染,其中55人死亡。 UN
你知道嗎?
傳記
莫里斯·希勒曼(Maurice Hilleman,1919年-2005年),美国微生物学家、疫苗学家,被广泛誉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疫苗学家之一,他一生发明了超过40种疫苗,分别针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水痘、脑膜炎、肺炎和流感嗜血杆菌等疾病或病原体。在“亚洲流感”大流行期间,他发明的疫苗曾拯救了数十万人的生命。据估计,希勒曼发明的疫苗每年拯救约800万人的生命。2007年,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在对希勒曼的悼文中提道,在美国当前推荐接种的14类疫苗中,有8类是由希勒曼研发的,并认为希勒曼“也许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公共卫生人物。”
防治
RNA疫苗,又稱mRNA疫苗,是一類透過令人體細胞經導入mRNA後產生抗原、進而達到免疫效果的新型疫苗。RNA疫苗的核心成分為編碼抗原的mRNA分子。一般來說,這些mRNA分子由固體脂質奈米粒等特殊載體包裹,既起到保護相對脆弱的RNA分子的作用,也有輔助這些RNA分子進入細胞的作用。相比傳統疫苗,RNA疫苗成本低、生產效率高,且能同時誘導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因RNA疫苗可做到無細胞生產、且生產時無需導入有毒化學品,加之製造速度快,受微生物污染的機會也相對較低,RNA疫苗的安全性相對較高。另一方面,目前對RNA疫苗的長期副作用了解相對較少,RNA疫苗亦有導致自身免疫的風險。在RNA疫苗的臨床試驗中,有一些受試者產生短暫的強烈不良反應。研究者認為,這種短暫的不良反應可能是由作為載體的固體脂質奈米粒導致。目前兩種針對2019冠狀病毒病病原體SARS-CoV-2的RNA疫苗mRNA-1273(莫德納)、BNT162(輝瑞/BioNTech)已被多個國家和地區批准使用。
分類
主題
任務
- 發表您對這個主題頁面的看法
- 加入病毒專題
- 在病毒相關條目的討論頁加上{{WikiProject Viruses}}
- 創立目前仍缺乏的病毒條目
- 擴充現有的病毒小作品與初級條目,增添內容、圖片與參考來源
- 擴充現有的病毒條目,將其提升至優良條目
或典範條目
等級 - 推薦可展示於本頁的條目、圖片與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