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内斯·瓦雷斯” → “约翰内斯·瓦列斯”:见《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Vares/瓦列斯。--The3moboi(留言) 2024年6月16日 (日) 12:20 (UTC)回复
“约翰内斯·瓦列斯”→“约翰内斯·瓦雷斯”:现有译名除了维基及镜像网站外没有任何来源。另外人名辞典里注明的是俄语名译名,因此在此不适用。根据Wikipedia:外語譯音表,爱沙尼亚的人名译名依据是“爱沙尼亚汉译音表,俄罗斯人名参照俄汉译音表”。而此人并非俄罗斯族,因此需要按照爱沙尼亚汉译音表把姓氏译为“瓦雷斯”。另外爱沙尼亚人没有采用父名的习惯,虽然在苏联时期有按照苏联习惯在俄语文献里添加父名,但中文正式译名里没有必要加入(如果想要的话可以在条目中作为注释提及)。抄送:@The3moboi @微肿头龙万水千山(留言) 2025年11月17日 (一) 10:12 (UTC)回复
- 对两种译名都没有特别的意见,都没有正规来源(辞典来源不直接)。但有必要提一下,人名辞典里有许多标注为“俄”的译名其实都是苏联时期非俄族的译名,因此我认为采用“瓦列斯”也不是完全不可接受(比如劳里斯京在辞典里标注为“俄”,但查看ru:Лауристин,全都是爱沙尼亚人)。猜测这些译名可能在苏联还存在时就制定了,后续辞典沿用。(但对于约翰·埃赫费利德这样的名字我保留意见,因为-feld是典型的德语名尾缀,译成-费利德有点过于生搬硬套俄语了。有点类似把Гольдштейн译成戈利德什捷因,非常诡异。所以我也不支持完全采用俄语,对于早期文献所采用但现在看起来怪怪的译名,应再三考虑)
- 关于父名问题,如果该人物主要活跃于苏联时期,我认为可以加上,毕竟会有大量俄文文献使用全称。该不该加应该主要取决于是否会有不少文献提及,而不是仅仅取决于他是什么族裔。不过这个此条目的相应俄语页面没有父名,不清楚亚诺维奇是哪里来的。同时我也反对无脑移除俄语,如果有人是看着俄文资料来维基百科找条目的岂不是有可能找不到?又或者想用原文(包括俄文)去查更多资料结果还要费时间去点击俄维页面。--微肿头龙(留言) 2025年11月17日 (一) 13:33 (UTC)回复
- 人名辞典里有注明为“爱沙”的译名,因此应该可以认定人名辞典对姓名的原语种做出过区分。至于为什么有的标注为俄语名但人物是其他民族,就不得而知(可以想象新华社可能也没有太多小语种的专家)。另外可以大概率推断在苏联时期很多非俄族的人物的名字确实是按照俄语音译规则来翻译的(现今俄罗斯境内的少数民族的人物也可能如此)。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参考书的时效性,不能盲目照抄。对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人物,除非中文文献里能找到常用的译名,应该按照翻译界的“名从主人”原则根据其母语名来翻译。
- 关于父名的问题,如果确实中文文献里也记载了父名译名,则可以加在注释而不是正文里(像@MykolaHK处理乌克兰地名条目里那样)。
- 至于俄语原名,Wikipedia:格式手冊/序言章節好像没有明文规定,但实践中一般来说只加注一种外语(当然也有很多特例,如芬兰有芬瑞两种官方语言,地名和机构一般都会加入芬瑞两种原语名)。至于看着俄文资料来维基找的话,我像一般会是在原语维基里直接搜索,然后再看有没有对应的中文条目(至少我是这样做的)。这跟添加英语译名一样,很多人都喜欢在跟英文或英文国家无关的条目里添加英语译名(如机场英文名),但大多数是会被别人回退的。--万水千山(留言) 2025年11月17日 (一) 20:02 (UTC)回复
- 标注为“爱沙”的可能都是独立后的人物。如果是30年前制定的辞典,讨论时效性有道理。但后续辞典沿用以前的译名却仍然要论证具体的某些特定词条的时效性,有点没有道理。既然沿用了就表示辞典编撰者认可了该译名。除非有足够的证据显示中文界已经普遍弃用俄式译法(连同苏联时期人物),但辞典却没改,或许质疑才有道理。
- 对于滥加英语回退是合理的,毕竟不是所有国家以英语为国语/母语。但苏联时期所有加盟国都有将俄语列为官方语言之一,加上去非常合理。甚至苏联时期的人物很有可能俄语资料比他们的母语资料还要多。可以举另外一个例子,英维的中国维吾尔族政治人物普遍同时标注维吾尔文和中文(不管是放在注脚、信息框还是正文,比如这些条目)。英维这样标注绝对不是对中文或中国有什么偏好,单纯只是这些人的中文资料要比维吾尔文资料要好找得多,且中文是官方语言之一,标注中文即有利于读者也无损标注原文(官方语言)的原则。苏联时期的少数民族人物(尤其政治人物,文人、艺人什么的可以先放一边)为什么不可以照此办理呢?--微肿头龙(留言) 2025年11月18日 (二) 01:10 (UTC)回复
- 現行標題有用例,應予維持。——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11月18日 (二) 03:37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