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Talk:颱風樺加沙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添加话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Liedward390在话题“港澳內容”中的最新留言:5天前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初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气象专题 (获评初級低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气象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氣象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热带气旋专题 (获评初級中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热带气旋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熱帶氣旋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有關「達到十號颶風信號標準」

[编辑]

有用戶在條目內加入「香港風力達到十號颶風信號標準」的無來源表述,然而目前天文台僅稱「離岸及高地可能吹颶風」。本人無法認同相關表述。注意:此留言並非代表香港天文台不會發出十號信號--WiiUf留言2025年9月21日 (日) 08:15 (UTC)回复

@Elf of Weather--WiiUf留言2025年9月21日 (日) 08:17 (UTC)回复
另外為了避免發生編輯衝突,恕本人未寫清楚編輯摘要。--WiiUf留言2025年9月21日 (日) 08:18 (UTC)回复
再講清楚一點事情經過:起初Elf of Weather在條目中加入「隨着樺加沙增強為超強颱風,天文台已在「九天天氣預報」預測樺加沙會以巔峰強度進入南海⋯⋯離岸及高地更可能達颶風,表示有機會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表述,其後本人以「原創研究」為由移除「十號信號」的相關表述,但被該用戶再次以「十號颶風信號發出的準則是香港任何近海平面地區的風力預料會達到颶風程度,因此按照現時天文台預測,當日達十號信號標準」為由再加回,改為「⋯⋯離岸及高地更可能達颶風,即達十號颶風信號的標準」。--WiiUf留言2025年9月21日 (日) 08:25 (UTC)回复
您好,重申一次天文台的準則---十號颶風信號指的是本地任何近海平面地區的持續風力預料會達到颶風程度,因此即使天文台未有指出廣泛地區將會吹起颶風,亦已達十號颶風信號的標準
閣下提到的原創研究問題,因為這類具體且預測性強的陳述是基於官方氣象部門(即香港天文台)公開發布的資料和具權威的內容,因此本人不認同涉及原創研究,而是引用了可靠來源的已公開資訊。--Elf of Weather留言2025年9月21日 (日) 08:49 (UTC)回复
未在天文台網頁中見到此類標準,請列出您提到的標準的具體連結。另外,天文台僅說「離岸及高地可能達颶風水平」,提早說「十號信號」未免太過武斷,還可能誤導讀者。--WiiUf留言2025年9月21日 (日) 11:52 (UTC)回复
這些標準和解釋可以從香港天文台官網及維基百科的十號颶風信號條目找到,這些資料是基於官方權威機構的定義,本人認為並非武斷判斷。
天文台會在預測和本地風力變化間作綜合評估,對何時發出十號信號十分謹慎,不會輕率發出,且該信號的發出意味著風力已極強,會引起重大警示,本人認為絕無誤導性。如欲查閱官方標準與過往資料,香港天文台針對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介紹、歷史資料及判斷標準,都有公開詳盡說明,可參考:
https://www.hko.gov.hk/tc/informtc/historical_tc/histtype.htm(香港天文台官方歷史和標準)https://www.hko.gov.hk/tc/informtc/historical_tc/metinfo_wind.htm(香港天文台官方資料)--Elf of Weather留言2025年9月21日 (日) 14:21 (UTC)回复
未在您列出的網頁中見到您說的標準,只找到這句話:「十號風球的發出,表示香港的風力已經達到或將會達到颶風程度(即持續風速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這句話顯然不足以佐證「本地任何近海平面地區的持續風力預料會達到颶風程度」,便達十號風球標準。另外,維基百科不是可靠來源,而那個十號風球的條目在標準一段也未註明來源,屬於WP:原創研究。--WiiUf留言2025年9月21日 (日) 22:47 (UTC)回复
天文台是寫:
風力現正或預料會達到颶風程度,持續風力達每小時 118 公里或以上,陣風更可能超過每小時 220 公里。--Eddie留言2025年9月23日 (二) 18:00 (UTC)回复

樺加沙

[编辑]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與本討論頁面無關,已由WiiUf留言)於2025年9月21日 (日) 11:53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回复

--~2025-67602-5留言2025年9月21日 (日) 11:08 (UTC)回复

越南气象局

[编辑]

关于越南气象局所给予的最高风速,通常都是以尾数1–9作为观测,本人希望用户要更新越南气象局的风速时,使用的尾数与其他气象局/气象台/气象厅/天文台一样 (0或5),这样才不会导致任何混淆。

如每小时206公里-->205公里

选择误差值最低的作为观测风速,大家觉得这个看法如何?欢迎分享在下方。--MAS0802留言2025年9月21日 (日) 14:22 (UTC)回复

誠邀參與WikiProject_talk: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颱風的Infobox模板改為英文維基百科版本的討論

[编辑]
誠邀參與WikiProject_talk: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颱風的Infobox模板改為英文維基百科版本的討論。
請勿回覆此討論通知。若希望就討論主題提出意見,請至該討論串提出;若對本通知有所疑問,請前往我的用户页
--Sinsyuan✍️TWGA 2025年9月23日 (二) 13:29 (UTC)回复
@215XBusS2397--Sinsyuan✍️TWGA 2025年9月23日 (二) 13:30 (UTC)回复

港澳內容

[编辑]

@Sally Ng 007CryptidNext各自講述自己編輯的理由。--Cmsth11126a02 (留言) 國民黨的正確名稱是大陸國民黨2025年9月24日 (三) 05:18 (UTC)回复

  • (:)回應考慮樺加沙的影響跟當年的天鴿、山竹相若,所以才把兩個地方條目拆分,要不然條目就變得冗長,連台灣編輯者都懂得替影響到他們的颱風進行條目拆分,為什麼港澳不行?還有之所以我把內容清空,是因為原文內容太多,我沒有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去精簡,這需要其他編輯者的幫忙。--Sally Ng 007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05:36 (UTC)回复
插一插嘴,就樺加沙的情況,在下不反對分拆港澳地區為獨立條目,惟在相當數量寫手仍然不斷更新氣旋警告變化等資訊的情況下實並非分拆的合適時機,本建議待所有熱帶氣旋信號取消後才進行分拆會較恰當,惟現階段折衷做法就讓主條目及地區獨立條目各自存在相關內容,到所有熱帶氣旋信號取消,不再有這麼多寫手跟進下才移除主條目相關內容並搬至地區獨立條目吧。--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05:43 (UTC)回复
那就先暫時按照閣下的建議來吧。BTW,其實不止港澳,中國大陸也應該考慮拆分,因為大陸要寫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光是廣東的防台風措施要寫不少內容,但是大陸貌似沒有什麼編輯者參與,是大陸人都喜歡編輯百度百科嗎?--Sally Ng 007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06:12 (UTC)回复
大部分大陆百科编辑者“只能”编辑百度百科,不会绕过防火墙。为什么阁下会得出这个结论?--Cygz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11:11 (UTC)回复
這只是相對颱風條目而言,颱風條目百度百科一向比中維還要詳細,另外維基百科是有辦法不用繞過防火墻就可以直接訪問的。--Sally Ng 007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14:34 (UTC)回复
以我所知,大陸並無封鎖維基百科的,但的確他們可能主要編輯百度百科。--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12:32 (UTC)回复
@215XBus() 啥玩意??并无封锁?要不你再看看这个?--Cygz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17:08 (UTC)回复
維基百科被大陸封鎖是事實,但是也有人一直在研究怎麼訪問維基百科。--Sally Ng 007留言2025年9月25日 (四) 07:14 (UTC)回复
但是百度百科都是照搬新聞內容,條目質量跟維基百科比不上。--Sally Ng 007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14:34 (UTC)回复
之前我的確曾於大陸順利觀看到維基百科的頁面,不過有可能當時是用上了由香港買去的預繳上網SIM卡,但不太記得肯定。--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6日 (五) 00:46 (UTC)回复
(~)補充現在港澳因為寫的太細被掛模板了,如果不拆分任由港澳寫手繼續寫下去,這條目變得跟韋帕一樣十分冗長,其他讀者可能都沒有興趣看了。--Sally Ng 007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06:54 (UTC)回复
@Sally Ng 007 影響遠不及那兩個, 不知有什麼數據支持影響相約。 死傷數字? 水浸數字? 冧樹數字? etc?--Eddie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06:15 (UTC)回复
@Eddie如果僅按照死傷、水浸和冧樹來評判條目拆分,那麼這三年影響台灣的颱風就根本不應該拆分條目,因為台灣連颱風除名的權利都沒有,唯一一次因為台灣除名還是由一位澳門人代表台灣提出來的。--Sally Ng 007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06:43 (UTC)回复
現時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仍生效中,且未公佈最終死傷等數字前,不應這麼快妄自定論該等數字不能與天鴿山竹相比,惟在下同時都認為這不是唯一考慮因素,還是那句,不如等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取消後,才作下一步行動。--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07:29 (UTC)回复
最新政府報告顯示樺加沙直至晚上8時共有101人傷、22宗水浸、1224宗塌樹,當中雖塌樹數字遠比天鴿及山竹為少,前兩個數字與天鴿相比相近甚至有過之。--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14:32 (UTC)回复
(:)回應現在可以採取的行動是精簡一下來源,一句話需要附上三四個來源嗎?--Sally Ng 007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09:08 (UTC)回复
相反了,附上較多來源可進一步確保資訊的可信及準確度,若一個來源突然失效仍可看其他來源補充佐證,且不影響表面內容長度,不應隨意限制數量,反而來源的質素及公信力更重要(例如只是討論區就可免則免,但不同的官方或不同的報章不應受到任何限制)。--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09:41 (UTC)回复
(-)強烈反对:现在澳门的内容已经Wikipedia:引注炸弹,甚至出现一句话附上三十多条来源。更有甚者,一个语句小节仅7个字却附上9个来源,平均下来一个字可以“获得”的来源甚至超过一个。只需要保留最新的“结局”来源即可。--Cygz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11:11 (UTC)回复
留意上面我指的是不同機構的報章或不同的官方(旨在加強公信力,若有三十個來源,質素肯定參差,當然不宜全部加,這就是我上面所說要考慮的因素,但三至五個我認為一般仍可接受),如果是同一報章或同一官方(如香港天文台),那我當然同意如有天文台的單一連結已包括所有的內容,就只用該總括連結;我亦當然反對單一句子幾個字就加一個來源,這些來源應全部直接放句尾。--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11:43 (UTC)回复
澳門部分一句話里,除了澳門氣象局,幾個來源不是澳門日報就是TDM,而且一個連報道台灣新聞都要跟大陸的政治步伐的電視台,公信力又好到哪裡去。--Sally Ng 007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14:34 (UTC)回复
所以我指的只是一般情況,澳門那段受傷人數等的來源,的確是不合理地太多,我同意這種情況只需使用最新的來源,這種「谷」來源數的做法當然不恰當。--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14:38 (UTC)回复
這要問澳門編輯者為什麼這麼喜歡「谷」來源數了。--Sally Ng 007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14:51 (UTC)回复
閣下看看澳門最後幾段,一句話用了多少個來源,比香港還要多。--Sally Ng 007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14:34 (UTC)回复
查看編輯歷史原來正是樓主所引另一用戶@CryptidNext所為,剛所見他已自行刪走冗餘來源了;另根據中立原則,我們不應因報章媒體的政治立場主張而決定是否適合作來源,而只是其內容本身。--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5日 (四) 04:37 (UTC)回复
不過颱風樺加沙對澳門之影響卻沒有修改,現在樺加沙已經遠離港澳,港澳條目可以進行優化了。另外我對TDM是在揶揄,其實如果講澳門內部的事情,用TDM沒有問題,畢竟澳門就只有這一家電視台,BTW,如果閣下有了解提報可靠來源,CCP官媒、法輪功和台灣綠媒因為政治立場不同經常被一些大陸編輯者提報。--Sally Ng 007留言2025年9月25日 (四) 07:14 (UTC)回复
這正正就是問題所在,不合理的提報我們(包括維基的管理員及反破壞小組成員)無責任要配合的。至於有關分拆條目事宜,建議仍先討論達成共識,才於主條目行動。--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5日 (四) 09:06 (UTC)回复
其實香港部分我看到兩邊都有編輯,澳門我不知道是什麼情況,但是都已經過去一天了,他們都沒有來這個主題參與討論,說明他們對拆分的態度也沒有台灣編輯看得這麼重。不然先把香港部分移除,把相關內容並搬至地區獨立條目,樓下的編輯爭議是關於數據的爭議,跟拆分是沒有衝突的。--Sally Ng 007留言2025年9月25日 (四) 15:42 (UTC)回复
閣下之前移除港澳資料的舉動曾被@CryptidNextA1Cafel回退,現時就建議他們兩人交代一下當時回退的原因,如他們持續沒回應一段相當時間或日子,則可正式把香港甚至澳門部份內容與獨立條目內容整合再移除此條目的相關段落。--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6日 (五) 01:54 (UTC)回复
不反對分拆,只是當時樺加沙仍然活躍,在有不少用戶更新下作出如此大改動實在不合適。--A1Cafel留言2025年9月26日 (五) 14:11 (UTC)回复
現在所有熱帶氣旋信號已經取消了,加上閣下本身也不反對,香港部分內容可以移動至地區獨立條目了。--Sally Ng 007留言2025年9月26日 (五) 16:04 (UTC)回复
澳門部分因為來源變動太多了,所以內容移動懇請@CryptidNext來完成。--Sally Ng 007留言2025年9月29日 (一) 10:59 (UTC)回复

引注炸弹

[编辑]

请不要随意堆砌参考资料,影响读者查证。--Jeffchu2014留言2025年9月24日 (三) 06:48 (UTC)回复

提议在香港天文台之热带气旋报告发布前,不列出“天文台测风网络錄得之最高10分鐘平均風速”数据

[编辑]

目前,本人认为在天文台的热带气旋正式报告发布前便列出“天文台測風網絡8個參考自動氣象站錄得之最高10分鐘平均風速”数据是很严重的问题。首先,上述数据更新频繁,特别是若台风十分接近香港,最高风速刷新频繁时,可能一小时就要更新数次数据,极为容易引起编辑冲突及编辑争议。其次,维基百科不是实时气象数据提供者,如果有人想阅览上述数据,参见天文台网页即可;再次,WP:常见有争议来源列表写到,“香港天文台所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官方部門之一。香港天文台氣象方面的資料屬 通常可靠。唯需注意不要直接使用未經人工覆核的臨時資料……”,而天文台已经注明实时更新的上述数据为临时资料。故此,本人提议应在天文台的正式热带气旋报告发布后,才列出上述数据。

以上。--WiiUf留言2025年9月25日 (四) 09:04 (UTC)回复

天文台有發佈各測風站的風速數據圖,以風速數據圖而非實時數據為參考已不算臨時資料(事實上在下都多數是看風速圖來更新),不過不時亦見有寫手疑似對風速圖的比例等不大了解,而輸入了不正確的數據,甚至有寫手把差1公里才上一級的數據強行升1公里變上一級,這才是最大問題。--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5日 (四) 09:11 (UTC)回复
天文台有發佈各測風站的風速數據圖[來源請求],请列出具体链接。--WiiUf留言2025年9月25日 (四) 11:42 (UTC)回复
https://maps.weather.gov.hk/ocf/?data=wds。--~2025-26641-49留言2025年9月25日 (四) 12:03 (UTC)回复
https://www.weather.gov.hk/tc/wxinfo/ts/index_wind.htm 也可以--~2025-26641-49留言2025年9月25日 (四) 12:10 (UTC)回复
您发出的第一个是风力预报图好吗。而第二个链接的注释中也清楚地表明“ (iii) 此乃臨時數據,只經過有限度的數據驗證。”,因此属于临时数据。—WiiUf留言2025年9月25日 (四) 12:13 (UTC)回复
如果您指的是上方链接中数据图的话,那么根据本人的留言,该风速图也属于临时资料。—WiiUf留言2025年9月25日 (四) 12:16 (UTC)回复
在下所指的是這些風速圖,是24小時內的風速及風向變化,不是瞬時資料。至於閣下所指「臨時資料」問題,那理論上天氣稿的資料其實都可算是臨時資料(某程度上也只是綜合風速圖最近一小時的資料所得),實際上只有最終正式熱帶氣旋綜合報告的資訊才是正式數據。--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6日 (五) 02:02 (UTC)回复
就连您列出的风速图都是临时资料,上面已注明“此乃臨時數據,只經過有限度的數據驗證。”本人设立此提议就是想等天文台的正式报告(正式资料)出现后再列出风速图。--WiiUf留言2025年9月26日 (五) 08:53 (UTC)回复
而天气稿中的气象数据若只经过有限度数据验证,的确可算临时资料,但其他内容由人工撰写,无法算是临时资料。--WiiUf留言2025年9月26日 (五) 08:58 (UTC)回复
由於根據24小時風速趨勢圖以至天文台網站/瞬時風速數據已是十數年來一直採用的習慣(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其實可算「共識」的一種),一下子要改變相信編輯開熱帶氣旋條目的用戶都難以適從,建議先進行廣泛的討論達成新共識方行動。--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6日 (五) 09:33 (UTC)回复
(-)反对,香港天文台發布熱帶氣旋報告發布往往需時數個月,不列數據嚴重影響讀者得知香港風力情況。提案人無法更新即時數據就「一刀切」禁止更新數據實在難以接受。--A1Cafel留言2025年9月26日 (五) 10:33 (UTC)回复
请您先看我列出的原因好不好?维基百科不是即时气象数据提供者,而且实际上天文台提供的警告已足够说明大致风力。除了气象爱好者之外,恐怕没有几个人会问“长洲的风力具体多少公里?”之类的问题。退一万步讲,如果真有人想得知具体风力情况,大可直接浏览天文台网页。而且本人在此 警告您,请不要恶意揣测我提议的动机。—WiiUf留言2025年9月26日 (五) 11:28 (UTC)回复
此言差矣,天文台的警告不一定就反映實際風力,比方已多次試過發八號信號但烈風「8中0」。閣下不重視該等數據不代表其他用戶/讀者不重視,請不要以為自己是其他人「肚內的蟲子」。--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6日 (五) 11:45 (UTC)回复
无奈啊。维基百科并非风速数据提供者,再加上您已承認有用戶可能會加入不實數據。若有用户欲知具体风力情况,大可直接查看天文台网页。-WiiUf留言2025年9月26日 (五) 13:39 (UTC)回复
如果「若有用户欲知具体风力情况,大可直接查看天文台网页」成立,那維基百科其他內容都可以直接查看相關網站啊(皆因他們都要符合可供查證原則),要維基百科幹嗎?--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6日 (五) 14:59 (UTC)回复
有用戶加入不實數據就不讓守規矩的用戶加入正確數據?這是「斬腳趾避沙蟲」,所有段落即使有真正可靠來源支持,都總避免不了有用戶亂加不實資料或胡亂推斷,又是那句,那是否甚麼都不發表?--215XBus留言
那如果照您那么说,维基百科大可向百度百科一样,把八竿子全[打]着的WP:过度细节内容全列出来,这样不是更方便了读者吗?--WiiUf留言2025年9月27日 (六) 00:05 (UTC)回复
重點就是如何界定"過度細節"。不是有大量數據就必然過度細節的,更何況上一討論已大致有共識要準備分拆條目,屆時此條目長度將減少不少。--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7日 (六) 00:07 (UTC)回复
好啊,就请您来界定一下。要么以后暴雨时列出雨量图、台风令香港降温时列出最低温度图、台风来之前的热浪列出最高温度图、干脆再列出个雷电图,毕竟我们都不是其他人“肚子里的蛔虫”,我们都不知道有没有人会需要呢!再说了,您不是说把临时数据列进图里是可以的吗?干脆我们改名叫“天气图维基百科”算了!--WiiUf留言2025年9月27日 (六) 00:16 (UTC)回复
十多年來大家都是這樣更新風速圖的,都不見有任何寫手(包括管理員及反破壞小組成員)指出有違反方針等問題,一直相安無事,怎麼突然閣下說有問題就要全世界聽你支笛?--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7日 (六) 00:23 (UTC)回复
无人明确反对≠全部人都支持。另外阁下是不打算回应我上面的留言了吗?—WiiUf留言2025年9月27日 (六) 00:27 (UTC)回复
所以就要討論,未討論前就依過往共識。另外,我們是無責任要回應任何單一用戶的單一留言的,不合理的要求我們也無責任要配合,對牛彈琴真的無言。--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7日 (六) 00:32 (UTC)回复
WP:共识裏從未提到「習慣=共識」。如果您非要將這個「習慣」解釋成「共識」,請先找方針佐證您的話。還有,我就只問您一個問題:如果風速圖照您說的不是過度細節,那麼香港天文台的其他天气图,例如雨量圖及雷電圖又是不是過度細節呢?—WiiUf留言2025年9月27日 (六) 00:41 (UTC)回复
另外呢,我也无法理解您为什么要用“我们”这个词,不是只有您一个人明确表达了相同的观点?难道您是在暗示这个账号不止由一人控制? —WiiUf留言2025年9月27日 (六) 00:43 (UTC)回复
WP:共識過程段已清楚寫明:「所有沒有異議或不被其他編者回退的編輯,均可假定其具備共識。」在閣下第一次回退編輯前,未曾有過其他寫手於任何描述熱帶氣旋的條目中明確表達不同意加入有關數據,這便假定了「加入有關數據」的舉動具備共識。一個圖是否過度細節,要視乎圖對條目闡釋有否實際作用。熱帶氣旋的重點就是風,所以風速圖是重要佐證(又想想為何偏偏只寫最高10分鐘,而不寫最高1小時或1分鐘?就是因為以香港而言,是否達到某種指定風力[強、烈、暴、颶]是以10分鐘平均風速為準),絕非過度細節;雨、雷電等只是輔助(雖則熱帶氣旋亦對它們有一定影響),雨量圖及雷電圖對熱帶氣旋條目而言就是過度細節,但若是一個主要描述某場暴雨的條目,那雨量圖就不再是過度細節了。--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7日 (六) 03:17 (UTC)回复
再看回有關WP:常見有爭議來源列表的頁面,懷疑@WiiUf對有關香港天文台來源的描述有所誤解,沒有看清楚上文下理,留意其所指不要直接使用臨時數據後,還有下句「『氣象資料的可靠性』不意味着對『天氣預報可靠性』的評價」,因此其是指不能用臨時數據推論或預測風速趨勢,而非完全不能引述有關數據,既然寫手只是定時更新風速圖,只要內文不提及有關數據,根本沒違反有關天文台來源要求。--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6日 (五) 12:09 (UTC)回复
十分同意,提案人的理由在我而言不成立。而且本人只是發表心中所想,將本人想法曲解成惡意推測完全是捕風捉影,不接受此等無理警告。--A1Cafel留言2025年9月26日 (五) 12:11 (UTC)回复
恕本人無禮,但誤解該段內容的可能是您。懇請@自由雨日協助解釋該段內容。—WiiUf留列上个破坏互动地图,言2025年9月26日 (五) 13:46 (UTC)回复
明明是他自己惡意推定他人,反指他人惡意推定他,這麼雙重標準啊。--215XBus留言2025年9月26日 (五) 13:06 (UTC)回复
先不管您的看法,「提案人無法更新即時數據就「一刀切」禁止更新數據」,將本人的此提議看成「無能之下的舉措」在本人看來已經是惡意推定了。既然您將情況推定為我惡意推定A1Cafel惡意推定,那我也沒辦法。—WiiUf留言2025年9月26日 (五) 13:50 (UTC)回复
無法更新即時數據≠無能,本人完全沒有表達後者的意思,這不是曲解是甚麼?--A1Cafel留言2025年9月26日 (五) 14:07 (UTC)回复
好吧,本人對誤解您的意思感到抱歉。實際上,本人把「無法更新實時數據」理解成了「既然自己都沒有能力更新實時數據,還有臉在這「一刀切」提議?您是不是要把全部人一起拉下水?」。本人確實把您的言論看的過重,不過這的確是本人第一時間對您言論的理解。WiiUf留言2025年9月26日 (五) 14:29 (UTC)回复
不過呢,雖然您或許並非惡意,但無視我給出的三項理由,直接以「無法更新數據」為由反對,這仍然屬於不恰當的推定。--WiiUf留言2025年9月30日 (二) 10:13 (UTC)回复
提案人的理由在我而言不成立,我在之前已經交代,請不要輕率地指控。--A1Cafel留言2025年9月30日 (二) 13:08 (UTC)回复
这一则留言还不算不恰当指控?另外呢,是不是您以后搞一个提案,我只要觉得“理由不成立”,不用解释就可以反对?—WiiUf留言2025年10月1日 (三) 00:38 (UTC)回复
不斷指出他人無視閣下提出的理由,其實有否想過是閣下提出的理由根本欠缺說服力,各經常編輯熱帶氣旋條目的用戶無法同意呢?不只是無視寫手十多年來的「共識」(即使沒有白紙黑字寫下,但正如上面所說,一直未有異議或反對就可假定具備共識),亦只是閣下自己對所謂「有爭議來源」的個人解讀,就是本身負責制定該方針的用戶都一直未有於這裡或任何一個熱帶氣旋條目出過聲。最後再次重申,一般寫手本身無責任需要配合其他寫手的不合理請求,因此也無責任需要重視閣下提出的所謂「理由」。--215XBus留言2025年10月1日 (三) 12:49 (UTC)回复
唉,无论本人如何征求意见,只有三个用户实际上参加了讨论,其他的热带气旋爱好者都默不作声。现在的社群……—WiiUf留言2025年10月2日 (四) 10:36 (UTC)回复
不接受此种指控。本人不会对您这种“莫须有”的指控作出解释。--WiiUf留言2025年10月1日 (三) 23:03 (UTC)回复
無言,提案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就說他人無視自己的理由,熱帶氣旋條目編輯提出的疑問卻以「莫須有」來無視,完全是雙重標準。215XBus,既然對方完全沒有討論的意欲,只是堅持己見,那麼再討論下去也沒有意思。--A1Cafel留言2025年10月2日 (四) 02:55 (UTC)回复

本人已經被弄得心力交瘁,無意在短時間內推進此提議(但不排除今後會再度推進)。本人現按


無共識撤回請求。—WiiUf留言2025年9月27日 (六) 08:27 (UTC)回复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的死傷與本颱風的直接性

[编辑]

堰塞湖是由七月的薇帕造成,崩潰的發生是遲早的事,這個颱風好像只是助攻而已,代表沒有這個颱風災難也會發生;照理來說對這個颱風而言頂多只能算間接,不過對薇帕而言就可以算直接。--天蓬大元帥-會客 歡迎參與機器翻譯的維護 2025年9月30日 (二) 15:12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