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Talk: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添加话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Mons.chiu在话题“溢流、潰決”中的最新留言:1小时前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初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台灣专题 (获评初級低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台灣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台灣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災害管理专题 (获评初級低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災害管理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災害管理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湖泊专题 (获评初級低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湖泊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湖泊相关条目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初级
   根据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地理學专题 (获评初級低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中文维基百科地理學專題的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本站所有和地理学相關的內容。您若願意參與其中,請勇於更新該專題之下的頁面,也歡迎访问專題討論頁,針對條目編寫和專題發展建設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寶貴建議。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溢流、潰決

[编辑]

IP用戶@~2025-26641-19在未提供來源直接證實下不斷更改用詞,在此發起討論解決。

附知@Matt8830、@Olaf8940、@Sinsyuan、@Matt Zhuang等資深編輯者--Kanshui0943留言2025年9月25日 (四) 12:46 (UTC)回复

已退回該IP用戶編輯內容並提報當前的破壞請求页面保護
截止至今,根據通常可靠來源的新聞報導。
ETtoday新聞雲林保署表示,堰塞湖水滿之後開始向外溢流,並帶走堆積在盆邊的土砂,因此壩體盆緣會出現破口並逐漸下切,目前已下切80米,估計23日有6800萬噸水流出,目前剩餘2300萬噸。
公視新聞網台大土木系教授游景雲表示,堰塞湖出現溢流時,隨著流經壩頂的水流流速加快會形成切口,切口也會讓流速再加快,水流增加讓切口擴大持續下切,造成壩頂大量流水透過切口瞬間下流,再沿著馬太鞍溪沖入下游光復鄉聚落 ,且由於當地上游可能是河谷地形,洪峰也會比較集中。至於是否有潰堤,游景雲說目前尚無法確認,但他推測因光復鄉的南岸堤防原本就是開口堤,加上有損壞情形,即使水利署有補強,仍無法承受這次夾帶大量沙石的溢流水勢,不過實際狀況仍需後續勘災資料確認。
根據上述報導可知「堰塞湖是水滿之後開始向外溢流,出現破口並逐漸下切,目前已下切80米。是否潰決仍需後續勘災資料確認。」
--英國皇家歐拉夫王子留言2025年9月25日 (四) 13:02 (UTC)回复
笑死人了
https://tech.ardswc.gov.tw/Results/BarrierLakeInfo
堰塞湖衍生災害
堰塞湖之災害主要來自其蓄積水體,在發生區上游,河道兩側聚落、道路可能受到蓄水量增加而發生淹沒災害,而其壩體因不穩定,蓄積水體於短時間內大量湧出,將造成壩體潰決,進而引發潰壩水流或是大量土砂流出等現象,對下游地區造成極大之威脅。
網址給你自己看看吧。
資料上可沒說溢流會造成滅村的事情,所以只是溢流而已,壩體是沒有消失的,壩體沒有潰決,所以偃塞湖的水消失掉75%只是偃塞湖的水自己跳過壩體去淹光復鄉的?
「堰塞湖是水滿之後開始向外溢流,出現破口並逐漸下切,目前已下切80米。是否潰決仍需後續勘災資料確認。」
所以只是“下切”而已,下切80米還不算是壩體潰決?真服了你們⋯⋯你們去創造虛假的歷史吧!再這樣下去維基百科也只是另一種笑話而已。
以後維基百科我都只當作笑話看看就好。--~2025-26641-19留言2025年9月25日 (四) 13:29 (UTC)回复
(※)注意:你提供的網址並未證明馬太鞍溪堰塞湖為溢流或是潰決。WP:原創總結提及:切勿匯集、綜合多個來源的資訊或單個來源中的不同部分,以得出或暗示並未由來源明確提及的結論。
另外WP:NOTHERE:傾倒垃圾話語、挑起戰鬥與反覆充滿敵意的攻擊等等,可能表示用戶是為了在這裡打架,而不是打造百科全書。--Kanshui0943留言2025年9月25日 (四) 13:46 (UTC)回复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輕率指控以及違反文明方針,已由Kanshui09432025年9月28日 (日) 07:15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回复

這篇關鍵評論網的報導就是引用您提供的網址內容,用來說明「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14死:回顧小林村滅村事件,台灣還有哪些監控中的堰塞湖?」。另外,在同一篇報導中亦有提供NDHU強韌防災團隊的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頁,其網站的「應變作為時間軸」章節有寫到「9/19:更新馬太鞍溪溢淹影響範圍,調整避難疏散作為——專家共識將「最可能情境」由極端潰壩改為「晴天溢流、下切約50公尺」之沖刷型事件」以及「9/23:14:50發生壩頂溢流,對光復鄉市區造成嚴重災情」。--英國皇家歐拉夫王子留言2025年9月25日 (四) 14:05 (UTC)回复
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頁繼續寫到「以下為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9/25之公告 一、堰塞湖現況 樺加沙颱風帶來的豐沛雨量,造成馬太鞍溪堰塞湖蓄滿,溢流沖刷潰壩造成大量洪水流出。
連林業署都說是潰壩了,這個事件條目也不是事發前預測專門的主題。能請問一下開頭段落沒引用的「仍待後續的調查釐清」的引用在哪?還是是原創研究?— Kennyluck留言2025年9月28日 (日) 08:33 (UTC)回复
請參見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用詞。--英國皇家歐拉夫王子留言2025年9月28日 (日) 12:01 (UTC)回复
是溢流、潰壩還是潰堤?
齊士崢指出,河谷崩山堆積形成的天然壩體是由混雜土石組成。水流進入循環後會帶走細粒土石導致壩體容量變大變深;當水的流量、流速增加時,會帶走更多更粗粒的土石,隨著壩體水槽的侵蝕下切,兩側持續發生崩塌,這樣的循環將導致壩體崩潰,更大量的水流就會湧出。
齊士崢補充,依照最新的資訊顯示,天然壩的下切規模可能比之前預測的最高值50公尺還大,這種下切規模恐怕已經算是「潰壩」了。齊士崢進一步解釋,假如堰塞湖的剖面接近倒三角形,那就是堰塞公視新聞網湖的水已在短時間內宣洩了大部分。
依照你提供的網址,你也只是截取有利的說法在利用,裡面的齊士崢教授也同時說了,“這種下切規模恐怕已經算是「潰壩」了”。你並沒有採信。--~2025-26641-19留言2025年9月28日 (日) 08:36 (UTC)回复
加到條目的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用詞章節中了。--英國皇家歐拉夫王子留言2025年9月28日 (日) 08:52 (UTC)回复
建議將臺灣歷史堰塞湖案例資料也放入條目中。讓大家都知道台灣偃塞湖的狀況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技術研發發展平台:臺灣歷史堰塞湖案例資料--~2025-26641-19留言2025年9月28日 (日) 09:16 (UTC)回复
這部分較適合撰寫在堰塞湖#台灣條目中,閣下可前往協助擴充。--英國皇家歐拉夫王子留言2025年9月28日 (日) 10:21 (UTC)回复
应当单列出溢流、溃决的争议,而目前暂时以官方说法为准。(虽然我觉得是溃坝)--The Puki desu留言2025年9月27日 (六) 04:56 (UTC)回复
正逐步查閱第三方可靠來源並撰寫在「溢流與潰壩名詞爭議」章節,@The Puki desu閣下也可協助擴充。--英國皇家歐拉夫王子留言2025年9月27日 (六) 06:51 (UTC)回复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連日溢流.溢流口已下切一一四公尺,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昨直言,下切八十公尺就叫潰壩,「壩就是已經垮了、不見了」--~2025-145260留言2025年9月27日 (六) 10:40 (UTC)回复
農業部官方很清楚既是溢流也是潰壩,獨立媒體下標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壩,這真的沒什麼好人身攻擊的。提議:移動到「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壩」,有人有很明確的理由反對的嗎? — Kennyluck留言2025年9月28日 (日) 01:33 (UTC)回复
致災的原因是土石流,
造成土石流的原因則是潰壩。
用字要精確,不可避重就輕粉飾太平。--~2025-26638-87留言2025年9月28日 (日) 03:39 (UTC)回复
臺灣人會把堰塞湖當作一種「壩」嗎?「潰決」即可。-- LLTT留言2025年9月28日 (日) 04:22 (UTC)回复
  • 「溢流潰決」:四頁。
  • 「溢流潰壩」:五頁。
  • 「潰決」、「潰流」:都超過十頁。
我是覺得先有「潰」就不錯了,一直在只有「溢流」真的就是自欺欺人,傷害維基百科公信力。
就先「潰決」有人特別反對嗎? — Kennyluck留言2025年9月28日 (日) 05:44 (UTC)回复
讓子彈飛一下,待後續的第三方獨立機構調查、第三手可靠來源報導或是分析報告出爐,再來決定條目標題或是用詞的問題也不遲。當然很多人對於台灣政府對外的說明此事件的發生原因是「溢流」很感冒,想直接改為「潰決、潰壩、潰流」,但這會違背维基百科不是什么非原创研究等指引。--真理果是我推的V留言2025年9月28日 (日) 08:21 (UTC)回复
農業部長陳駿季今(27)日回應表示,溢流是對水的描述,潰壩是針對壩體的描述
農業部堅持「溢流」!李鴻源、李錫堤喊就是「潰壩」 陳駿季:不需糾結
所以政府很明顯知道壩體潰決了--~2025-26641-19留言2025年9月29日 (一) 02:55 (UTC)回复
其實就事件來說,以溢流來描述應該是比較精準的。
現時事件的情況的確是先觀測到溢流才觀測到潰壩,而潰壩是因為溢流所導致的結果。如果以潰壩來描述,反而未能精確表述事實的情況,因為潰壩的成因可以有很多不同成因如壩體結構受損,洪水直接沖破壩體等,詳細可以看水壩潰決這條目。
如果真的要以比較中肯的方式命名,那應該是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為最精準的描述。--Mons 我就是怪人一個留言2025年9月30日 (二) 07:29 (UTC)回复
有什麼來源就寫什麼,別把不同詞彙湊在一起就是。——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9月28日 (日) 15:45 (UTC)回复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輕率指控以及違反文明方針假定善意,已由真理果是我推的V留言)於2025年9月29日 (一) 10:14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回复

WP:ICA--Kanshui0943留言2025年9月29日 (一) 07:44 (UTC)回复
你覺得命名主題有問題,那麼請就命名主題做商討,請避免牽扯其他,尤其當編者有不同看法時你質疑對方的立場甚至訴諸政治立場觀點於此處,這就過當了。--薏仁將🍀 2025年9月29日 (一) 07:51 (UTC)回复

14位元罹難者(多字)

[编辑]

各界反應 自9月21日起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內政部消防署共通報花蓮縣政府19次要求盡速執行強制撤離措施,但仍有14位元罹難者--~2025-145260留言2025年9月26日 (五) 13:43 (UTC)回复

已處理字詞過度轉換--Kanshui0943留言2025年9月26日 (五) 13:51 (UTC)回复

堰塞湖蓄水量章節加入下切數據

[编辑]

@LLTTAlexchrisKanshui0943王90?新聞中有提到堰塞湖溢流後每天壩體下切的深度數據,那麼有沒有必要加入堰塞湖蓄水量章節中?--英國皇家歐拉夫王子留言2025年9月28日 (日) 08:59 (UTC)回复

關於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鏡新聞的參考

[编辑]

這筆新聞標題已經違反WP:NPOV,甚至扭曲教授的原意了。不是合格的參考來源。--Kanashimi留言2025年9月28日 (日) 11:48 (UTC)回复

@Kanashimi閣下您好,已更換為中央廣播電臺的來源了,請參見修訂歷史。這影片的來源算是第一手且可能有WP:PSTS的問題「對第一手來源的任何解釋都需要可靠的第二手來源的相同解釋加以支援。如果沒有第二手來源,第一手來源只能用於描述性斷言,這樣的斷言應使得一名理性且受過教育的非專業人士能夠加以驗證。」若有更適合的可靠性來源敬請協助更換,謝謝。--英國皇家歐拉夫王子留言2025年9月28日 (日) 11:55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