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維基優績主義
![]() |
![]() | 本頁簡而言之:請避免信奉方針指引中不存在的優績主義。 |
通過個人才能、努力和成就來分配社會資源與地位。
維基百科中的優績主義
[编辑]有時,會有人說這樣的話:
- 如果一個維基人沒有能力寫出丙級條目,就不具備參與站務的資格。
- 你站內如此不活躍,認為你是傀儡很正常。
- 你這麼多年了才編輯數這麼少,你讓我怎麼不認為你是個混子。
- 你指導優良條目了嗎?
以上言論的核心,是主張「維基人與維基人之間不平等,應當按照能力(能否指導優良條目)、努力(在站內是否活躍,編輯數多少)和成就(是否曾寫出丙級條目)來分配該維基人在社群中的地位以及可以支配的資源(例如權限)」。這樣的主張對嗎?有對的部分,有不對的部分。
正確的部分
[编辑]維基百科的方針與指引明確了許多需要達成一定編輯數或創建條目數條件才可能獲取的權限,例如:
- 自動確認用戶:需要註冊達7天並編輯達50次,可以編輯半保護頁面、使用移動頁面功能、使用本地上傳檔案功能等;
- 延伸確認使用者:需要註冊達90天並編輯達500次,可以編輯受到延伸確認保護的頁面、移動文件;
- 巡查豁免權:需要創建或重寫50個有效條目,建立的頁面會自動標記為「已巡查」;
- 人事任免投票資格:需要在管理人員申請提名討論發起或解任投票開啟聯署之時註冊滿120天,且在申請提名討論發起或解任投票開啟聯署120天前已有至少500次編輯並在其90天內至少有1次編輯或是累計編輯次數至少3000次或累計編輯條目次數至少1500次。
為什麼方針與指引會引入這種最低編輯數要求的優績主義?因為權限越大,責任越大,或者說權責對等。維基人確實需要首先通過編輯維基百科來證明自己能理解維基百科的方針指引並為維基百科做出貢獻,才有可能獲取比新人更多的權限。因為方針與指引已經反映了社群的共識,所以這部分優績主義是正確的。
錯誤的部分
[编辑]維基百科不強迫任何人參與,編輯者可隨意在任何時間休息或不再參與維基百科,因此沒有任何理由用方針指引中不存在的優績主義去衡量一個維基人是否有權對條目或站務發表看法、提出其觀點、或是參與投票。優績主義者無法接受的現實是:
- 累計編輯次數5,000次的維基人有權參與WP:DYKC或優良條目評選投票,累計編輯次數51次的維基人亦有權參與DYKC或優良條目評選投票;
- 累計編輯次數100,000次的維基人有權參與人事任免投票,累計編輯次數3,001次的維基人亦有權參與人事任免投票。
當然了,這並不是說,一個維基人應該為了權限或者榮譽而刻意去增加自己的編輯數(為了取得權限而做出大量無貢獻性編輯可能會觸犯遊戲維基規則指引或機器人方針而被封鎖),也不是說只要湊夠了方針指引要求的最低編輯次數,就應該馬上踴躍參加各類評選和人事任免投票(「可以」不等於「應該」)。而是說,每個維基人在現實中的身份不同,能貢獻給維基百科的時間和精力也不同,能寫出幾十篇DYK、多篇優良甚至典範條目、編輯數有十幾萬次固然很impressive,但這並不是可以對沒有取得這些成就、編輯數少的維基人居高臨下說教甚至是挖苦羞辱的理由。編輯數多可以帶來個人成就感,但不應帶來優越感。一個編輯數少、編輯頻次低的維基人,甚至是IP用戶,哪怕只是為一個缺乏來源的條目補充了來源,擴充了少量但合適的內容,或是增加了一張合適的圖片,也是在為維基百科做貢獻,應該受到尊重。評價一個維基人的貢獻,應評價其貢獻本身有沒有價值,而不是訴諸人身地去評價作出貢獻的人編輯次數有多少次、攻擊對方的話語權。
沒有真正的「優績者」
[编辑]根本而言,信奉優績主義的編者認為維基人與維基人之間並不平等,所謂優績者的意見更有份量與價值。然而,這種思想不僅沒有方針指引可以作為依據,邏輯上也不自洽,因而具備強烈的冒犯性、無助於任何共識的形成。
- 參與時間短:如果加入維基百科5年的使用者比加入2個月的更「優績」,那麼加入10年的是不是比加入5年的更「優績」、加入15年的又比加入10年的更「優績」?是不是不能只看加入的時間,還要看編輯數的多少?
- 編輯數少:如果編輯數10000的使用者比編輯數3000的更「優績」,那麼編輯數20000的是不是比編輯數10000的更「優績」?編輯數40000的又比編輯數20000的、編輯數80000的又比編輯數40000的更「優績」?是不是不能只看編輯數的多少,還要看編輯的質量?
- 條目寫得差:誰來評判條目寫得好還是差?是「優績者」自我评判,还是社群评判(如參與DYK、優良評審)?參與評審的條目,就一定是質量更好的條目嗎?評審的質量真的有保證嗎?維基百科歷史上没有完全編造的內容獲評優良、典範條目的事情嗎?
這一段想表達的意思是,維基百科沒有真正的「優績者」,就如同這世上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
信奉優績主義容易導致的其它問題
[编辑]維基優績主義者通常會產生其它錯誤的認知,例如:
- 循環論證:「因为我是一个優績者,所以我不可能有错,如果有人不赞同我,那么他们必然是愚蠢的、错误的,如果管理员把我封禁,那么管理员必然也是愚蠢的、错误的,他/她们不赞同我、封禁我,不可能是因为我的观点缺乏说服力,更不可能是因为我错了,所以只能是因为他们认知能力有限、又不学习,这恰恰说明了我是一个優績者,我一直都是对的。」
- 把論述當成方針與指引:信奉優績主義的人,會把一些通常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論述(如投票不能代替討論)掛在嘴邊,動不動就聲稱共識沒有形成,甚至會在管理員解任投票已經通過的情況下,無視WP:RFDA方針的程序規定,主張因為共識沒有形成所以投票無效。然而,此類維基人所犯的邏輯錯誤是,一篇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論述之所以沒能成為方針指引,很大概率恰恰就是因為這篇論述僅能代表部分維基人的觀點、未能得到社群共識成為方針指引。信奉優績主義的維基人無論重複引用一篇論述多少次,都只能說明該論述可以代表其觀點,卻無法改變該論述只是論述、不是方針指引、尚未得到社群充分共識的事實。如果尊重共識,就應接受不是所有的時候都能形成共識的現實,按照方針指引的程序規定推進社群的各類事項。
- 無法遵守文明方針、禮儀指引、不要人身攻擊方針:部分信奉優績主義的維基人認為維基人與維基人之間不平等、它們作為所謂的優績者更加優越,因此可以不必遵守文明方針,對它們認為「不干正事」或是「說蠢話」的用戶可以直接辱罵或是挖苦諷刺。這自然是錯誤的,因為無論是文明方針、禮儀指引還是不要人身攻擊方針,都沒有給出這樣的除外情形。如果一個用戶違反了維基百科的方針指引,發現違規行為的管理員可以直接採取包括但不限於封禁的方式進行處理,普通用戶亦可以至管理員布告板進行提報。如果一個信奉優績主義的維基人違反文明方針或不要人身攻擊方針,那麼它就應該被警告或封禁,優績主義不是免罪金牌。
- 直接或變相主張條目所有權:信奉優績主義的維基人通常熟悉特定領域,甚至是在現實生活中對相關領域研究頗有建樹。因此,它們會發表類似於「你有資格編輯這個條目嗎?」,「你很明顯對這個話題無經驗」,和「請你先編寫出這種品質的作品,再來說話吧」這樣的言論。這是在條目空間信奉優績主義而引發的問題,根本上仍是因為信奉優績主義的編者認為自己屬於所謂的優績者,因而自己的意見與編輯更有份量和價值。如果相關行為過線,侵犯了其它維基人對條目的正常編輯,那麼也應該警告或封禁。
如何判斷閣下是否信奉優績主義
[编辑]如果閣下認為這篇論述完全是在胡言亂語,那麼有很大概率閣下就是一個維基優績主義者。
如何避免優績主義
[编辑]不要認為自己比別的維基人更優越。
如果陷入與優績主義者的爭論
[编辑]認清現實,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比其它人更優越的時候,宣揚優績主義往往只是外在體現,閣下沒有辦法在優績主義者不能發自內心尊重其它維基人的前提下要求其停止宣揚(方針指引中不存在的)優績主義。當然,如果一個優績主義者發表了違反包括但不限於文明方針的不當言論,其所謂優績者的身份並非免罪金牌,您可以將其提報到管理員布告板并客觀羅列其違反方針的情形,靜候管理員作出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