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临时政府参议院旧址

坐标32°04′19″N 118°46′33″E / 32.07181°N 118.77588°E / 32.07181; 118.77588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原国民政府旧址
临时政府参议院旧址
1912年,临时政府参议院大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10號
坐标32°04′19″N 118°46′33″E / 32.07181°N 118.77588°E / 32.07181; 118.77588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1912年至1949年
编号5-485
认定时间2001年6月25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历史
1982年8月13日,第一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图
2007年拍摄的临时政府参议院旧址

临时政府参议院旧址,原清末江苏省谘议局会场,是中国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国民政府旧址中的一项,位于湖南路10号(原丁家桥16号)。该处建筑先后为江苏省谘议局南京临时参议院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等机构的所在地[1]

历史

[编辑]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在实行“预备立宪”中颁布了《各省谘议局章程》。宣统元年(1909年)闰二月,端方奏请建江苏省谘议局会场。他在《咨议局筹办情形折》提及,江苏咨议局筹办处“呈请选派曾习工科之学生”至日本,“就东京议院与各府议院议会,将其形模规制费用,逐细调查,汇具图说,以凭参酌仿造,并就江宁省城北首购备空旷之地”,作为江苏咨议局“会场基址”[2]:95

1909年9月1日,江苏省谘议局成立,张謇任议长。江苏省谘议局会场的大厦由孙支厦设计[2]:90,仿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样式[1]。一般指江苏省谘议局会场已在同年夏天竣工。研究者刘世龙根据1909年9月7日《申报》和其它文献,可知江苏省谘议局会场大厦至1910年三月十七日尚未竣工[2]:95,故推定大厦竣工时间为1910年[2]:90

1911年武昌起义后八十天,宣布独立的17个省的代表45人于12月10日在该楼召开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会议,商讨组建临时中央政府事宜。12月29日,联合会推选孙文为临时大总统,并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该楼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院址。1912年3月8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90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前,此楼为江苏省议会所在。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该楼改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办公楼。1937年至1945年,一度由汪精卫政权使用[2]:90。曾是汪伪军事训练部、侨务委员会、边疆委员会、赈务委员会、社会部、军政部等机构驻地[1]。1945年,日本投降。1946年,国民政府自陪都重慶,还都南京,此楼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办公楼[2]:90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胜利,新政权接管南京城内,原属中華民國政府中國國民黨系统的房产。江苏省军区司令部接管该楼。1982年8月13日,该建筑列入第一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2001年6月25日,该楼和其他建筑一起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国民政府旧址[1]。研究者刘世龙指出,建筑列入“原国民政府旧址”,为“明显错位”的命名,提议命名为“江苏咨议局·民国参议院旧址”,以避免“误导和误忆”[2]:90

2021年7月27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局对高洁代表提出的南京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建议(第0255号建议)进行答复,提及:“目前,该建筑的保护性修缮工作得到了全面落实。但是,由于该建筑为部队办公楼属于军事禁区,部队是否同意搬迁需征得中央军委的同意。我局赞同您提出的尽早将原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旧址向公众开放的建议,会继续推进军地双方沟通和协调,并组织专家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建筑的历史价值,为原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旧址尽早向公众开放继续努力[1]。”

建筑现状

[编辑]

现该建筑大院占地面积约6,300平方米,主要建筑为江苏咨议局时期的遗存,为前后两进及东西厢房组成的四合院,占地面积约4,600平方米。

该建筑的大门牌楼、门口弧形照壁在1949年之后被拆除[1]。四合院中间原有一个大厅,1929年奉安大典时,孙中山遗体自北京迁到南京后曾停柩于该厅内公祭。该大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

孙支厦设计的江苏省谘议局会场大厦,为坐北朝南、高二层的砖木结构楼房。“外立面清水砖墙为主,圆拱形窗上部用红砖发券。在外观造型上强调屋顶的起伏和轮廓变化,体现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样式[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对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建议第0255号建议的答复(建议原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旧址应尽早向公众开放). 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来源: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1-07-29 [2025-10-01] (简体中文).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劉世龍. 「後話說前事」與「後來說前話」. 《文化中國》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本拿比: 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加拿大)). 2015, (2015年第四期,总第87期): 87—97 [2025-10-01]. ISSN 1201-0677 (繁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