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立中央博物院旧址
原国立中央博物院旧址 | |
---|---|
![]() 2022年拍摄的老大殿 | |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南京市玄武区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时代 | 1936年 |
认定时间 | 1995年4月19日 |
原国立中央博物院旧址又称老大殿,是南京博物院历史馆的馆舍所在[1],仿辽代、宋初建筑风格。建筑细节参照大同上华严寺、善化寺,天津广济寺、独乐寺,南京栖霞寺舍利塔[2]。
此处建筑原是國立中央博物院人文馆,1936年6月动工,1948年4月初步竣工[3]。1953年,整体正式完工[2]。
历史
[编辑]
1933年4月,在首都南京成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35年4月,南京市政府批准以半山园6.6公顷的旗地[a]为中央博物院用地,后追加6.2公顷。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拨付建筑费用[3]。
中央博物院除行政机构外,拟设自然馆、人文馆、工艺馆,其中,人文馆规模最小[3]。一期工程分为行政办公楼和人文馆两部分。以人文馆暂供三馆通用[4]:17。
1935年6月,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b]举办竞赛,征集人文馆设计方案,竞赛章程由梁思成负责拟定,要求设计“须充分采取中国式之建筑”。13名中国建筑师参加竞赛,12人提交设计方案。9月,公布竞赛结果,无一人满足委员会要求。最终,委员会选择兴业建筑事务所徐敬直、李惠伯的“十一开间单檐庑殿顶仿清式风格”方案,指定梁思成担任顾问,协助方案修改。陈明达回忆,“设计时要求大屋顶,他(徐敬直)不通晓古建筑,就来找我们”,担任顾问的梁思成“许多具体工作都做,绘图量不少”。故在设计图纸上,标注“顾问建筑师梁思成”[5]:333。
除梁思成外,刘敦桢亦担任顾问。建筑工程由江裕记营造厂承建。1936年6月,一期工程动工[3]。1937年8月时,一期工程已完成75%[4]:71,但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停工。同年12月,南京沦陷。日伪时期,因设立防空机构,建筑结构被严重破坏[3]。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國民政府还都南京。由陆根记营造厂承建一期工程的续建工程,于1946年12月按原设计方案开工。1948年4月,一期工程竣工[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中国文化部批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改名南京博物院。1952年,华东文教委员会聘请杨廷宝、刘敦桢、童寯等人为南京博物院建筑原委员会委员。同年3月,大殿屋顶琉璃瓦工程正式开工,7月完工。1953年,大殿内外装修,殿前月台设计施工。建筑整体正式完工[2]。
1995年4月,老大殿以原国立中央博物院旧址之名,列入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此前,老大殿陆续进行过岁修保养和修补工作,但未进行专项维修工程。1996年,老大殿实施整体修缮,包括琉璃瓦修复、月台维修、门窗墙壁粉刷、配电设备维修、厕所改造、下水道改造等工程[2]。
2012年5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相关通知,告之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东至前半山园路,南至中山东路,西至文物西侧水泥路,北至文物本体北侧一线。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前半山园路,南至中山东路,西至博物院围墙及熊猫电子集团公司宿舍围墙,北至体育场南侧[6]。
2011年时,投入近十亿元[1],南京博物院开展二期工程,其中有老大殿的整体修缮工程,包括“对结构体系中混凝土加固、钢筋除锈;对维护体系中缺损构件进行清理、修补;对装饰体系中损坏构件进行维修等,并重新设计屋面排水系统”[2]。2013年11月6日,完成二期工程的南京博物院重新开放。扩建工程中,老大殿建筑整体抬升三米。抬升工程花费一千多万元,老大殿修复工程则花费近两千万元[1]。
建筑
[编辑]原国立中央博物院旧址建筑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由主殿、露台、配殿组成,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3]。主殿外观为辽宋建筑风格,为十柱、九开间的庑殿顶大殿[5]:335,内部为西式二层楼房结构[4]:17。两侧有厢房,为售票、办公用途[5]:335。主殿南部是一层高大的月台,与一处宽台阶、一处低矮的平台相连[5]:337。
根据赖德霖的考证,主殿设计参考辽代、宋初建筑,运用辽代建筑特征之一的减柱造[2]。主殿平面的柱网中心的四棵立柱被减去[5]:337。主殿9×5的开间比例参照金初大同上华严寺的大雄寶殿,但平面尺寸、廊柱高度仅为它的83%。阑额断面1/2的比例与宝坻广济寺三大士殿、下华严寺海会殿相同,与蓟县独乐寺山门、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相近。斗栱用材与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三圣殿,独乐寺山门相近,介于《营造法式》规定二、三等材之间。外檐柱头铺作参照独乐寺山门。转角铺作参照独乐寺山门,但省略45度斜栱。补间铺作参照下华严寺海会殿。室内斗栱采用广济寺三大士殿斗栱形式,天花藻井参照独乐寺观音阁、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屋顶举高比例同广济寺三大士殿,但举折较大,屋面更加弯曲。月台栏杆造型参照五代栖霞寺舍利塔的勾片斗子蜀柱栏杆和八角形望柱[2]。
备注
[编辑]注释
[编辑]- ^ 1.0 1.1 1.2 记者:姚雪青(整理),制图:蔡华伟 (编). 博物馆,要让观众肯留下来(文化讲坛). 人民网. 2013-11-07 [2025-09-07] (简体中文).
- ^ 2.0 2.1 2.2 2.3 2.4 2.5 2.6 走进南博“老大殿”修缮背后的故事. 三亚市博物馆网站,来源:南京博物院. 2023-09-07 [2025-09-07] (简体中文).
- ^ 3.0 3.1 3.2 3.3 3.4 3.5 3.6 中央博物院旧址. 南京党史网. 2013-11-07 [2025-09-07] (简体中文).
- ^ 4.0 4.1 4.2 4.3 國立中央博物院 (编). 二 法規;三 組織設備及經費 (PDF). 《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概況》. 中国: 國立中央博物院. 1942 [2025-09-07] (繁体中文).
- ^ 5.0 5.1 5.2 5.3 5.4 5.5 赖德霖. 设计一座理想的中国风格的现代建筑——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叙述与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辽宋风格设计再思. 朱渊清 (编). 《器物学与艺术史》. 上海市: 中西书局. 2019 [2025-09-07]. ISBN 9787547516515 (简体中文).
- ^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江苏省第四至第六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3 原国立中央博物院旧址 省级 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 东至前半山园路,南至中山东路,西至文物西侧水泥路,北至文物本体北侧一线。 东至前半山园路,南至中山东路,西至博物院围墙及熊猫电子集团公司宿舍围墙,北至体育场南侧。 具体范围以图纸为准 4 前驻外使节九烈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