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木
冲木 | |
---|---|
ཁྲོམ | |
機構概要 | |
成立时间 | 676年[a] |
類型 | 一级行政区 |
管轄范围 | 河西走廊、西域、勃律 |
首长 |
|
上级机构 | 德论会议[b] |
下設机构 |
|
地圖 | |
![]() 吐蕃冲木之一的瓜州大冲木地图 |
冲木(藏語:ཁྲོམ,威利转写:khrom),又译节度使、军镇、行军衙等[4]:79[c],是吐蕃的一种一级行政区[5],本义为“军营”[6]:198。该行政单位由大论噶尔·赞聂多布于676年最早设立,在741年被正式立法确认[1]:42+53,主要设立于吐蕃的边境地区[7]。
历史
[编辑]形成
[编辑]吐蕃政权是由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赞普的权力虽然已经突破了地域贵族集团的界线,但作为政权支柱的贵族集团还存在。在这种背景下,吐蕃本土最终形成了近似方面军形式的行政单位“如”。而在河西走廊等地区,由于当地民众原本大多生活在封建制治下,且驻扎在这些地区的士兵来自不同的“如”,因而使氏族贵族的影响得到削弱。因此,在吐蕃本土“如”制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某些封建军政制特点的“冲木”。其长官首先仍然作为军事首长而存在,但也开始具有行政长官的身份[8]:106-107。
676年,吐蕃建立第一个冲木[1]:42。741年,吐蕃对冲木这一建制正式立法[1]:53。
建制沿革
[编辑]赤雪
[编辑]676年,大论噶尔·赞聂多布在赤雪(疏勒[d])建立第一个冲木[1]:42,679年,唐将崔知辩攻占疏勒[11]:73-76。
竹夏
[编辑]赞普囊日论赞在位时,北古格部大臣结辛·阿雅杂木苏任大将军曾向勃律进军[12]。722年,吐蕃彻底征服了大勃律,勃律王逃往吉尔吉特地区,发展成为小勃律[3]。737年,吐蕃征服小勃律[1]:53;747年,唐将高仙芝夺回小勃律[1]:55。753年,唐将封常清攻破大勃律[3]。此后,吐蕃再度控制大小勃律,并在回历194-199年(公元809-810年到814-815年)间与阿拔斯王朝交战。阿拉伯将领法德勒一度攻占吐蕃所属的勃律地区,后被吐蕃夺回[13]:116-117。吐蕃在此地设置了竹夏域之冲木(བྲུ་ཤལ་ཡུལ་གྱི་ཁྲོམ)[9],即勃律冲木[14]。826年,竹夏冲木在象雄的什贝久拉园[e]举行了一次会议。伍约之战后,大勃律归于古格王朝治下,被称为博洛尔藏;小勃律恢复独立,被称为博洛尔[3][16]:66+121。
萨毗
[编辑]贞观年间,康国首领康艳典曾在萨毗泽[f]附近修筑萨毗城[18],此后该地在736年前后被吐蕃占据,吐蕃在此建立了一个冲木,随后进一步占据播仙、石城等地。749年,唐将高仙芝夺回播仙、石城两地,随后播仙城又为吐蕃占据。754年,唐将封常清再度夺回播仙城[19]。760年前后,吐蕃再度攻占石城、播仙两地[20]。萨毗冲木设置有大罗布、小罗布、且末等镇[21]:129+140。伍约之战爆发后,萨毗冲木被称为“璨微”,继续维持对该地区的统治,期间与归义军有战有和,直到910年被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攻占[19]。
玛
[编辑]704年夏,赞普赤都松赞驻于玛冲木中的“由底纠桑”,为玛冲木的最早记录[1]:46。开元年间,唐蕃多次在洮州一线拉锯[22]。在755年,吐蕃攻陷洮州的某个城堡,随后在此地重建玛冲木[1]:55。伍约之战爆发后,直至934年甘州回鹘登里可汗在位时,玛冲木仍然存在,并继续维持着对廓州等地的控制[23]。
雅磨塘/河州
[编辑]763年,吐蕃攻陷河州[24]:995-996,又称之为“雅磨塘[g]”,在此建立雅磨塘/河州大冲木[21]:80-91。河州此后成为吐蕃东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为德论会议(东道节度使)的驻地[29]。长庆会盟后,为庆祝会盟,吐蕃在雅磨塘上的德噶玉园建立了德噶寺,姑臧、瓜州大冲木,以及德论会议、多麦议事会的人员均来此参与典礼[21]:80-91。伍约之战爆发后,论恐热起兵支持云丹,击败尚思罗,并与尚婢婢在雅磨塘(大夏川)交战,在渭州等地进行屠城[30]。张义潮向唐廷献图后,吐蕃将领尚延心率河、渭二州归降唐朝,被任命为河、渭等州都游奕使[31]:6108。
姑臧
[编辑]764年,吐蕃攻陷凉州[24]:1023,设置凉州大冲木[h]。820年[32],为解决辖区内唐人和吐蕃人在官吏等级次序上的矛盾,姑臧大冲木上书请示大尚论对这一问题做出决定[33]:369-378。861年,张义潮率领七千人攻克凉州[34]。
瓜州
[编辑]766年,吐蕃攻陷肃州。776年,攻陷瓜州[24]:1027+1030。777至781年间,吐蕃攻陷西州[35]。786年,攻陷沙州[36]:472-485[24]:1030-1031。802年回鹘占领西州,随后在816年,吐蕃大相没庐·墀松杰拉囊北伐并大破回鹘,再度控制西州[37]。吐蕃在瓜州设立了瓜州大冲木(出土文书中译为瓜沙境大行军衙[38]),主要管理瓜州、沙州、肃州、伊州和西州[8]:105。在沙州被吐蕃占领后,自786以后八年间,当地汉人起义不断,794年局势才趋近于平稳。然而在795年夏,沙州玉关汉人汜国忠等七人发动叛乱,杀死沙州节儿(沙州当时的最高行政长官[39]),随后,沙州都督索允指挥城中百姓镇压起义,局势自795年秋开始走向平稳[40]。820年[32],为解决辖区内唐人和吐蕃人在官吏等级次序上的矛盾,瓜州大冲木上书请示大尚论对这一问题做出批示[33]:369-378。848年,沙州都督张谦逸之子张义潮和沙州副都督安本义之子安景晏等人发动起义,驱逐了瓜州大冲木的吐蕃势力[40]。
结构
[编辑]上级
[编辑]萨毗、瓜州、姑臧、雅磨塘/河州和玛冲木的上级为德论会议。其中“德”全称“德论(བདེ་བློན)”,指“德康[i]”地区长官,设有多位,最初于赞普赤松德赞在位时设置。德论会议的功能包括对案件上诉做出复审批复、审核财政统计数据、任命下级官员和管理宗教事务等。[41]。
本级和下级
[编辑]姑臧大冲木
[编辑]姑臧大冲木的首长为如长,其下依照官员等级排列,依次设有万户长、大守备长、黄铜告身节儿、大营田使、大防城使、上下部之大放牧使、如监军亲任官、中守备长、副如长、小守备长、大税务官、机密大书记、大事务官、大法官、吐蕃苏毗系之千户长、通頬吐谷浑系之千户长、赤铜告身节儿、机密信使、中级机密书记、初级机密书记、行刑官、吐蕃苏毗系小千户长、汉语和突厥语翻译、小区域的军将、长官所属红铜告身随从、事务官监军、通頬吐谷浑系小千户长、获大虎皮披肩者、机密征集员和机密传递员、庄园长官监军、大军需官、获小虎皮者、庄园副长官、机密小书记、边鄙小军官、小军需官和佛教事务官[42][43]。
瓜州大冲木
[编辑]瓜州大冲木的首长为瓜州将军。在其下属沙州节儿一级,依照官员等级排列,依次设有节儿、唐人万户长、唐人万户监军、大都督、吐蕃人所任之千户长、副节儿、小都督、唐人监军、唐人所任千户长僚佐、吐蕃人所任小千户长、小节儿、州内财务官、吐蕃人所任全沙州防备长、唐人所任小千户长之僚佐、唐人所任守备长、唐人大税务官和万户长书记[42][43]。
基层
[编辑]沙州千户长、小千户长下级设置有十个“将”,又称为“小如”,首领为十将使,可能下辖两个将。每个将的首领为“将头”[44],又称为百户长、里正、乡官,下辖五十个“岗”,具有组织所辖民户缴纳赋税、服官府劳役和战时出征的职责。将头之下设有五岗一职,可能被称之为“团头”,负责管辖五个“岗”,协助将头处理本将行政、军事方面的事务[45]。
特点
[编辑]委员制
[编辑]吐蕃所行之制度为一种“委员制”,凡事以会议议决,中央如此,地方亦然。边疆地区的德论、军镇(冲木)等,虽有主官,但实属集体领导。例如,若沙州有事,节儿难以独自处理,则呈报瓜州将军,由将军开会议决。若仍有不妥,则上呈德论,由德论会议议决。如仍有争议,或遇重大事件,则需进一步呈递吐蕃中央的宰相会议议决[42]。
军区化、集团化
[编辑]吐蕃诸节度使(冲木)分管区域的划分,标志着吐蕃军事已经军区化、集团化,虽然还是建立在部落制基础之上,但却是一种军事规范化的进步。吐蕃晚期,特别是朗达玛朝结束时吐蕃军事势力的分裂,正是其集团化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28]。
字高位卑
[编辑]为在安抚被征服民族的同时加强统治,吐蕃统治者还对各冲木的被征服民族官员官员采取了“字(告身)高位卑”的做法。即所授予的告身比较高,但实际地位却很低。例如,沙州的民政官吏尽管告身较高,但是当进行官职次序排序时,持较低等级的军政官吏反而跻身于持较高告身的民政官吏之上。此外,这一做法亦可能是吐蕃朝廷对汉人的政治防范的体现[46]:111-113。
列表
[编辑]- 竹夏冲木(བྲུ་ཤལ་ཡུལ་གྱི་ཁྲོམ),管辖勃律(今巴尔蒂斯坦和吉尔吉特)地区[9]。
- 萨毗(ཚལ་བྱི)大冲木,管辖今罗布泊沿岸和若羌县附近地区。下辖有大罗布、小罗布、且末、恰台、弩支、七屯、达古等城[21]:116+127+129+140-144。
- 玛大冲木(རྨ་ཁྲོམ་ཆེན་པོ),管辖洮州[1]:55、廓州[28]等地。
- 雅磨塘(དབྱར་མོ་ཐང)/河州大冲木,管辖鄯州、河州等地[42]。
- 姑臧(མཁར་ཙན)大冲木,管辖凉州、甘州等地[42]。
- 瓜州(ཀྭ་ཙུ)大冲木,管辖瓜州、沙州、肃州、伊州、西州等地[8]:105。
注释
[编辑]- ^ 该行政单位最早设立于676年,得到立法确认却是在741年[1]:42+53。因此,有学者认为741年才是该行政单位的正式确立时间[2]。
- ^ 竹夏冲木不属于德论会议治下,可能与象雄有关[3]。
- ^ 此外,较不常见的译名还有都督府[1]:42+88、军帐、高昌[2]、军团、将军和军衙[4]:79。
- ^ 藏語:ཁྲི་བཤོས,地点有争议,一说在青海湖一带[8]:102-103[9],一说在焉耆[10]:159-161,一说在疏勒[4]:79[11]:73。
- ^ 藏語:ཤིབ་པེ་ཅོག་ལ་ཚལ,在今札达县一带[15]:11。
- ^ 一说,为今阿牙克库木湖[17];一说,为今尕海[18]。
- ^ 藏語:དབྱར་མོ་ཐང,主流认为在河州[25]:535-546[26],少数学者认为在今黑水县芦花镇[27]、都兰县、青海湖湖畔、安西县、塔尔寺等地[28]。
- ^ 一说,在安乐州[8]:104。
- ^ 藏語:བདེ་ཁམས,指陇山以西的河西走廊和西域东部地区[41]。
參考資料
[编辑]除另行注明外,以下均为汉语资料。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黄布凡,马德. 敦煌藏文吐蕃史译注. 兰州: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0. ISBN 7-5423-0969-2.
- ^ 2.0 2.1 华锐吉; 张吉会. 古藏文文献中的Khrom(■)字新解.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8 (02): 53-60. doi:10.16249/j.cnki.1005-5738.2023.02.007.
- ^ 3.0 3.1 3.2 3.3 沈琛. 吐蕃與勃律交涉史事考. 中华文史论丛. 2022, (04): 259-286+408. doi:10.16837/j.cnki.1002-0039.2022.04.008.
- ^ 4.0 4.1 4.2 朱悦梅. 吐蕃王朝历史军事地理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161-8984-9.
- ^ 马德. KHROM词义考. 中国藏学. 1992, (02): 98-101. CNKI CTRC199202009
.
- ^ 巴桑旺堆. 吐蕃历史文献研究论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325-8704-9.
- ^ 黎桐柏. 简析吐蕃王朝边境后拓辖区的军政区划.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哲学科学版). 2012, 33 (04): 49-53+139. CNKI XZMZ201204011
.
- ^ 8.0 8.1 8.2 8.3 8.4 张云; 林冠群. 西藏通史 (吐蕃卷上). 北京: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6. ISBN 978-7-80253-823-8.
- ^ 9.0 9.1 9.2 G.Urey. 释ཁྲོམ:七——九世纪吐蕃帝国的行政单位. 王尧 (编). 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一辑). 由沈卫荣翻译. 拉萨: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6: 131-138. CSBN 17170·22.
- ^ 叶拉太. 吐蕃地名研究.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ISBN 978-7-01-011498-9.
- ^ 11.0 11.1 王小甫. 唐、吐蕃、大食关系史.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0-11395-1.
- ^ 阿贵. 西藏西部新发现《吐蕃铁卷文书》研究. 吐蕃历史文献与历史地名研究. 拉萨: 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 2024: 45-46+71. ISBN 978-7-5700-0898-8.
- ^ 白桂思; 付建河. 吐蕃在中亚:中古早期吐蕃、突厥、大食、唐朝争夺史.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2. ISBN 978-7-228-15776-1.
- ^ 刘洁. 竹夏“一地多名”考释.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42 (03): 91-97. doi:10.15970/j.cnki.1005-8575.2015.03.013.
- ^ Karl E. Ryavec. A Historical Atlas of Tibet.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5. ISBN 978-0-226-73244--2 (英语).
- ^ 匿名; 王治来. 世界境域志.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325-5658-8.
- ^ 叶拉太. 敦煌古藏文文献所见河陇西域等地历史地名考释. 青藏高原论坛. 2019, 7 (04): 72-79. CNKI AZLT201904013
.
- ^ 18.0 18.1 崔永红. 汉唐时期粟特人在青海的活动概况与遗迹.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6 (04): 144-150. CNKI QHMS202004017
.
- ^ 19.0 19.1 陆离. 论萨毗地区的归义军势力及其与归义军政权的关系.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5 (01): 10-18. doi:10.16249/j.cnki.1005-5728.2020.01.002.
- ^ 郑炳林. 《沙州伊州地志》所反映的几个问题. 敦煌学辑刊. 1986, (02): 66-75. CNKI DHXJ198602005
.
- ^ 21.0 21.1 21.2 21.3 F.W.托马斯; 刘忠. 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3. ISBN 7-105-05429-8.
- ^ 郑红翔; 张旭. 唐、蕃战争中的九曲之地与石堡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8 (01): 106-114. doi:10.13885/j.issn.1000-2804.2020.01.013.
- ^ 敦煌藏文P.T.1082甘州回鹘登里可汗诏书研究. 西藏研究. 2023, (04): 39-51+156-157. CNKI XZYJ202304006
.
- ^ 24.0 24.1 24.2 24.3 郭声波.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下册).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ISBN 978-7-309-05598-6.
- ^ 谢光典. 野磨塘(dByar mo thang)为大夏川补证. 沈卫荣 (编).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 第七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ISBN 978-7-03-040378-0.
- ^ 黄维忠. 关于唐代吐蕃军事占领区的几个问题.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04): 58-64. CNKI XBMZ201004009
.
- ^ 妥超群. 吐蕃野磨塘冲(■)地望新证. 中国藏学. 2025, (01): 95-105+215-216. CNKI CTRC202601010
.
- ^ 28.0 28.1 28.2 朱悦梅. 吐蕃东境(鄙)五道节度使研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4, 24 (01): 41-54+179. CNKI ZGBJ201401006
.
- ^ 金滢坤. 吐蕃节度使考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1): 97-104. CNKI XMDS200101013
.
- ^ 王高昆. 唐代吐蕃将领论恐热的生平事迹及影响. 吕梁学院学报. 2018, 8 (03): 55-59. CNKI LLXK201803017
.
- ^ 欧阳修; 宋祁. 新唐书 (全二十册). 卷二百一十六下. 上海: 中华书局. 1975. CSBN 11018·655.
- ^ 32.0 32.1 朱丽双. 吐蕃统治时期沙州的部落划分问题——P.T.1089年代研究. 中国藏学. 2021, (04): 71-80. CNKI CTRC202104008
.
- ^ 33.0 33.1 王尧; 陈践. 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325-4769-2.
- ^ 魏睿骜. 再论晚唐凉州控制权的转移问题. 敦煌研究. 2023, (01): 121-130. doi:10.13584/j.cnki.issn1000-4106.2023.01.003.
- ^ 魏迎春; 郑炳林. 唐河西节度使西迁和吐蕃对敦煌西域的占领. 敦煌学辑刊. 2020, (01): 1-19. CNKI DHXJ202001002
.
- ^ 陈国灿. 唐朝吐蕃陷落沙州城的时间问题. 敦煌学史事新证. 兰州: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2. ISBN 7-5423-1032-1.
- ^ 陆离. 新疆出土藏文文献所见关于回鹘、突厥记载研究.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37 (05): 68-78. doi:10.13880/j.cnki.cn65-1210/c.20230925.005.
- ^ 马德. KHROM词义考. 中国藏学. 1992, (02): 98-101. CNKI CTRC199202009
.
- ^ 林冠群. 沙州的节儿与乞立本. 中国藏学. 2018, (03): 40-51. CNKI CTRC201803007
.
- ^ 40.0 40.1 陆离. 敦煌写本S.1438背《书仪》残卷与吐蕃占领沙州的几个问题. 中国史研究. 2010, (01): 87-100. CNKI ZGSJ201001011
.
- ^ 41.0 41.1 陆离. 吐蕃德论会议考. 中国史研究. 2024, (04): 112-126. CNKI ZGSJ202404012
.
- ^ 42.0 42.1 42.2 42.3 42.4 林冠群. 唐代吐蕃军事占领区建制之研究. 中国藏学. 2007, (04): 3-17. CNKI CTRC200204003
.
- ^ 43.0 43.1 林冠群. 吐蕃职官spyan(悉编)研究——吐蕃地方职官委员制的形成与发展. 敦煌学辑刊. 2019, (02): 1-25. CNKI DHXJ201902002.
- ^ 陆离. 关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基层组织——十将、将.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5, 25 (02): 111-125+182. CNKI ZGBJ201502013
.
- ^ 陆离. 吐蕃统治敦煌的基层组织. 西藏研究. 2006, (01): 8-16. CNKI XZYJ200601003
.
- ^ 杨铭. 吐蕃统治敦煌西域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ISBN 978-7-100-10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