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斯·班代倫斯·米蘭多波利斯事件


卡洛斯·班代倫斯·米蘭多波利斯事件(英語:Carlos Bandeirense Mirandópolis hoax)是一起發生於葡萄牙語維基百科的惡作劇。該條目由兩位巴西律師於2010年建立,旨在惡整一位實習生。條目虛構了一位名為「卡洛斯·班代倫斯·米蘭多波利斯」的巴西法學家與教授,聲稱他曾結識作曲家奇哥·布亞奇,並參與「巴西直選總統運動」,實際上此人並不存在。
這位虛構人物條目後來被里約熱內盧州法院(TJ-RJ)的一份判決書引用,也出現在一部關於「直選總統運動」的紀錄片以及一篇大學的畢業論文中。2016年,巴西新聞網站《G1》報導此事,並於電視頻道《GloboNews》播出,該條目隨後被刪除。此事件常被學界引用,以提醒大眾審慎辨別網路資訊真偽。
過程
[编辑]事件始於2010年8月16日,兩位巴西律師維克多·諾布雷加·盧卡斯(Victor Nóbrega Luccas)與丹尼爾·塔維拉·路易斯(Daniel Tavela Luís)發現實習生常從網路擷取未經查證的資料,於是他們決定藉此開個玩笑,並在葡萄牙語維基百科上建立了一則虛構條目。[1]
他們要求實習生研究一項根本不存在的「公共協會要約」(Oferta Pública de Associação)理論。為了讓這個虛假內容看起來更可信,他們又創建了「卡洛斯·班代倫斯·米蘭多波利斯」的虛構人物條目,並將他塑造成這套理論的提出者。[1]
條目中寫道,米蘭多波利斯是一位法學家,任教於聖保羅天主教大學法學院(PUC-SP),曾在巴西軍事獨裁時期遭到迫害,並流亡至巴黎。在巴黎期間,他據稱結識了作曲家奇哥·布亞奇,並啟發對方創作出〈奧爾利森巴〉。條目還寫道,米蘭多波利斯後來返回巴西,並積極參與「直選總統運動」。條目甚至附上一張聲稱為米蘭多波利斯的照片,實際上是維也納市長麥可·霍伊普爾的相片。[1]
該條目後來甚至被里約熱內盧州法院(TJ-RJ)一份判決引用,也出現在《直選總統運動》(Diretas Já)紀錄片與一篇大學畢業論文中。[1]
揭露
[编辑]這起惡作劇於2016年2月23日被揭露,相關報導刊登於《G1》新聞網站,並在《GloboNews》電視頻道播出。報導團隊聯繫了聖保羅天主教大學(PUC-SP),校方表示從未聘任過名為「米蘭多波利斯」的教授;他們也聯繫了奇哥·布亞奇(Chico Buarque)團隊,對方回應布亞奇並不認識此人。報導團隊也向里約熱內盧州法院(TJ-RJ)求證。法院回應,該法官引用的資料來自里約熱內盧天主教大學(PUC-RJ)記憶中心網站和紀錄片《直選總統運動》。[1]然而,里約熱內盧天主教大學則回應表示,他們的網站從未出現過這些資訊。[2]《G1》的報導亦被巴西法律新聞網站《Migalhas》轉載。[3]創建條目的律師維克多·諾布雷加表示,他對米蘭多波利斯被廣泛引用感到意外。他表示:「這件事的發展超出我們的想像。我原以為這條目頂多出現在幾個部落格,不料卻被正式資料來源採用,讓我不禁發笑。不過雖然很好笑,另一方面也讓人感到遺憾,因為人們沒有正確使用網路。」[1]
在原始報導中,《G1》也訪問了幾位教授,他們普遍呼籲對網路資訊應保持警覺與懷疑態度。[1]當天,維基百科管理員Leon saudanha將條目刪除。隔日,《G1》又刊出該管理員與維基媒體基金會對此事件的回應。[4]
2017年,該事件被收錄於一篇博士論文中,作為法律領域假資訊的案例之一,[5]也被馬更些長老會大學的教授引用此案提醒學生「應謹慎面對研究來源」。[6]律師若昂·塔博達·達·加馬(João Taborda da Gama)則在《新闻日报》(Diário de Notícias)撰文,探討「法官是否可以引用維基百科」,並以米蘭多波利斯為例指出:「是否可以引用,必須視引用目的而定,但維基百科內容經常變動、可靠性也非絕對,因此不應作為唯一依據。」[7]
2023年,「卡洛斯·班代倫斯·米蘭多波利斯」的名字作為舉報人出現在一起巴西檢察機關(MP)調查案件中。檢方對此回應指出:「舉報者的身分並非關鍵,因為檢方調查的是事實,甚至可以主動展開行動。」[8]
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Passarinho, Nathalia. Perfil falso na Wikipédia é citado em decisão judicial e trabalho acadêmico [法院裁決和學術論文中引用的假維基百科條目簡介]. G1. 2016-02-24 [2024-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30) (巴西葡萄牙语).
- ^ Sobre a notícia publicada: Carlos Bandeirense Mirandópolis. Núcleo de Memória da PUC-Rio. 2016-02-23 [2024-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4) (巴西葡萄牙语).
- ^ Advogados criam perfil falso na Wikipédia e jurista fictício aparece em documentário e decisão. Migalhas. 2016-02-23 [2024-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06) (巴西葡萄牙语).
- ^ Passarinho, Nathalia. Após reportagem do G1, perfil de jurista fictício na Wikipédia é apagado. G1. 2016-02-24 [2024-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4) (巴西葡萄牙语).
- ^ Sbizera, José Alexandre Ricciardi. Linguagem, direito e literatura: Estilhaços heurísticos para pensar as relações entre o riso, o jurista e o leitor (PDF). Federal University of Santa Cataring: 65. 2017 [2024-07-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7-14) (巴西葡萄牙语).
- ^ Pinto, Felipe Chiarello de Souza; Junqueira, Michelle Asato. Uma mentira repetida mil vezes torna-se verdade?. Mackenzie Presbyterian University. 2017-05-03 [2024-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4) (巴西葡萄牙语).
- ^ Gama, João Taborda da. Nunca é só isso. Diário de Notícias. 2018-12-09 [2024-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2) (欧洲葡萄牙语).
- ^ Calore, Lucas. Viagem de vereadores ao Guarujá se torna inquérito no Ministério Público. Jornal Cidade. 2023-06-19 [2024-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4) (巴西葡萄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