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鐵DR2100型柴油客車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鐵DR2100型柴油客車
DR2102於內灣線(2025年)
概覽
類型通勤客車
原產國日本
製造日本車輛[1]
改造唐榮鐵工廠[2]
產量5輛[3]
車輛總數5輛[3]
製造年份1932年~1934年[3]
投入运营1932年[4]
退出运营1998年[5]
報廢2003年[5]
主要用戶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3]
臺灣鐵路管理局[4]
臺灣鐵路公司
技術數據
車輛長度新出廠:17,820/17,766mm[3]
1957年改造:19,916[5]mm
車體宽度新出廠:2,684mm[3]
1957年改造:2,660[5]mm
車體高度新出廠:3,745mm[3]
1957年改造:3,600[5]mm
地板高度新出廠:1,250mm[1]
1964年後:1,125[6]mm
車輛重量新出廠:25t
1971年改造:35[5]t
轨距1,067[6]mm
車體材質碳鋼
設計最高速度新出廠:95[6]
1971年改造:105[7]km/h
發動機新出廠:川崎KW-127A型[1]
    沃克夏引擎英语Waukesha Engine 6-SRL型[3]
1956年改造:DMH-17型[5]
1971年改造:康明斯NHHB-600型[3]
發動機功率新出廠:100HP/106HP[1]
1956年改造:160HP[8]
1971年改造:200HP[7]
傳動比3.22[6]
制動方式西屋SM-3型[3]

DR2100型柴油客車的前身為KiHa100型是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為了與公路運輸競爭,於1933年向日本車輛購置5輛中型汽油客車,並且行駛於競爭最激烈的淡水線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其中一輛戰損,其餘車輛經過多次改裝以及編號重整,成為DR2100型柴油客車

概要

[编辑]

在1930年代初期,臺灣的公路運輸快速興起,短程的運輸開始被公路運輸瓜分[9]:202,尤其淡水線受影響最大[9]:207,因此跟隨當時日本本土趨勢潮流,各個鐵路系統開始陸續引進汽油引擎的客車,作為短途客運運輸車輛,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也跟上潮流,於1930年引進臺灣第一款內燃機客車:kiha1型(キハ1形)小型汽油客車,到了1932向日本車輛製造川崎重工購入KiHa100型(キハ100形気動車)與kiha200型(キハ200形気動車中型汽油車,也是DR2100型及DR2200型的前身,兩者外觀設計大致相同,然因製造方不同,而分有兩型之分[6][10],是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第三款汽油客車,亦是第一款中型汽油客車,外觀上也是臺灣首款圓頭流線型的車體[4]。歷經多年改造與編號變更,成為現今的DR2100型汽油客車[8]

營運

[编辑]

營運初期行駛淡水線,取代了蒸汽機車成為主力車輛[11]:249,主要往返臺北站淡水站之間[3][12],1933年11月15日改點為了方便北投地區的乘客,所有臺北—淡水之間的直達列車,改為繞經新北投站[13],1960年改至臺灣南部地區作中短程客運列車使用[3],行駛於臺南往返枋寮之間,主要行駛於臺南、高雄以及屏東之間,至枋寮的列車一天僅有兩班[8]

編號變更

[编辑]

本型車出廠時原定名為「KiHa100型」。1937年4月,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進行車輛編號制度改革,車型前加註換算噸數(如Ko代表20公噸、Ho代表25公噸、Na代表30公噸),並以馬力數決定型號千位數位:100以下為「1」,100至未滿200則為「2」。依此規範,本型車被改編為「HoKiHa2100型」。此次編號方式後續亦影響戰後臺鐵柴油客車的編號原則,例如DR2500至DR3100型,均可追溯至此一制度[3]

戰後,車輛編號再次調整,先改為「TGA9100型」,1949年簡化為「GA9100型」[註 1]。1956年更換柴油引擎,翌年(1957年)型號隨之改訂為「DR2100型」。其中,DR2102號車原為GA2105號,因HoKiHa2102號於戰爭中毀損未保存,該號碼形成空號,後續遂以前移方式填補而編入[5]

1967年至1971年間,隨著車體進行大規模更新,噸位亦調整為35公噸,成為現行的車輛編號[5][8]

DR2100型柴油客車編號變化表
註:為完整表示變化過程,避免日文與英文字母混用,此表不進行翻譯。
新出廠 1937年改訂 1947年改訂 1949年改訂 1950年改訂 1957年改訂 1971年改訂
キハ101 ホキハ2101 25TGA9101 25GA9101 25GA2101 25DR2101 35DR2101
キハ102 ホキハ2102 戰損未保留
キハ103 ホキハ2103 25TGA9103 25GA9103 25GA2103 25DR2103 35DR2103
キハ104 ホキハ2104 25TGA9104 25GA9104 25GA2104 25DR2104 35DR2104
キハ105 ホキハ2105 25TGA9105 25GA9105 25GA2105 25DR2102 35DR2102
參考來源:[1][3][5][8]

規格與構造

[编辑]

車體

[编辑]

本型車最初出廠時,車體長17,000毫米,依連結器形式不同,全長分別為17,820毫米或17,766毫米;車體寬2,400毫米,高3,745毫米,地板高度1,250毫米[1]。外觀採圓柱狀流線型設計[11],車頭中央上方設有一顆圓形大燈,下緣兩側配置車尾燈。車側自兩端圓弧起算3,595毫米處設有一扇上下車車門,每扇車門寬760毫米;車門之間平均配置寬584毫米、高835毫米的車窗,並以200毫米間隔分開。車體兩端及兩側另設有寬540毫米的乘務員用車門[1]

1960年,車體進行首次大幅更新,原先的圓弧車頭改為平面設計,並增設貫通門。兩端端面配置亦隨之改變:其中一端在貫通門兩側增設擋風窗,另一端僅右側設有擋風窗,左側則封閉並設置廁所。此時貫通門與擋風窗的固定窗高度均自地板起算800毫米,窗高835毫米[1]

1963年至1964年間,轉向架陸續更新,車體高度調整至1,125毫米[1][6]。1967年至1971年再次進行全面翻修,車體長度延伸至19,916毫米,並將車窗改為當時流行的巴士窗設計,自此原有的圓頭外觀與舊式車窗完全被取代[5][6]

1983年至1985年間,再由唐榮鐵工廠進行車體與設備更新,取消巴士窗,改為上下推拉式車窗。更新後車體長19,000毫米,全長19,916毫米,車寬2,660毫米,高3,600毫米,成為現行外觀形態[1][6],同時車重來到35公噸[5]

客室設備

[编辑]

本型車最初出廠時,駕駛臺位於端面中央,僅設單人駕駛座椅,座椅後方配置可容納6人的長條座椅,位置介於乘務員門與乘客車門之間。車廂中段則在前後兩扇乘客車門之間設置10排面對面布置的非字型座椅,每個靠走道的座位均附有簡易扶手,供乘客抓握[1]

1960年進行車體更新時,座椅更換為通勤型長條座椅,並首次將駕駛室獨立劃分為封閉小空間;同時於車尾靠近駕駛室一側增設廁所,成為本型車首次配置衛生設施[1]

1963年至1964年間再度更新,車內座椅改為翻背式設計,一扇車窗對應一組座椅,提升乘坐彈性與舒適度[1][5]。1983年至1985年間由唐榮鐵工廠進行翻修時,車廂內加裝行李架,方便旅客存放隨身行李,進一步改善乘車環境[1][6]

保存車輛

[编辑]

臺鐵局與國家鐵道博物館於2018年簽署DR2102、DR2203、DR2404及DR2303等4輛柴油客車之動態保存修復合作協議,經過3年考證,於2021年委託唐榮鐵工廠進行正式修復作業;經過三年的修復後,已於2022年5月完成修復作業,其中DR2203修復完畢後將回到國家鐵道博物館進行動態保存,並維持末期之孔雀藍塗裝;DR2102於2025年4月17日復籍後配屬於彰化機務段,並於2025年4月19日和26日作為郵輪式列車行駛於內灣線新竹~內灣區間。

注釋

[编辑]
  1. ^ GA代表「Gasoline Car」,即汽油車。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童振疆; 賴德湘. 藍色小DR的前世今生. 鐵道情報. 1999-08, (108): 25–39. ISSN 2073-2163 (中文(臺灣)). 
  2. ^ 黃柏文. 走入歷史的代表性動力車. 建築師. 2025-01, (601): 64–69. ISSN 1011-6818.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童振疆. 臺鐵內燃機動車演化(上)DR2100~DR2400型屢經改造身是曲折. 鐵道情報. 2023-07-28, (262): 100–104. ISSN 2073-2163 (中文(臺灣)). 
  4. ^ 4.0 4.1 4.2 洪致文. 台灣鐵道印象(上冊). 臺北市: 南天書局. 1998-05-30: 109-117. ISBN 957-638-462-1 (中文).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洪致文. 臺鐵全車輛:柴油機車.柴油客車. 臺北市: 洪致文. 2017-07-01: 118–125. ISBN 978-957-43-4650-9 (中文(臺灣)).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陳彥良; 馮維義; 鄭欽澤; 蕭世穎. 《里加憲章》作為國內鐵道文物車輛修復規範之實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館藏DR2100-DR2400型柴油客車之動態修復.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 2024-09-01, (69): 58–87. ISSN 1995-0268. doi:10.6941/JCHC.202409_(69).0003. 
  7. ^ 7.0 7.1 蘇昭旭. 臺灣鐵路火車百科:臺鐵.高鐵.捷運 第三版. 新北市: 人人出版. 2014-02-01: 144–145. ISBN 978-986-5903-40-4 (中文(臺灣)). 
  8. ^ 8.0 8.1 8.2 8.3 8.4 洪致文. 臺灣鐵道傳奇. 臺北市: 時報出版. 1992-10-01: 198–203. ISBN 957-13-0508-1 (中文(臺灣)). 
  9. ^ 9.0 9.1 蔡龍保. 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 新北市: 臺灣書房. 2012-10. ISBN 978-986-6318-78-8 (中文). 
  10. ^ 古庭維; 田耘昇; 陳家豪; 童振疆; 黃志偉. 古庭維 , 编. 臺北機廠與台灣鐵道-第二版. 臺北市: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2023-09: 176–189. ISBN 978-986-532-903-7 (中文(臺灣)). 
  11. ^ 11.0 11.1 謝明勳; 童振疆; 古庭維. 哈瑪星臺灣鐵道館:臺灣百年鐵道縮影. 臺中市: 晨星出版. 2016-12-10. ISBN 978-986-443-204-2 (中文(臺灣)). 
  12. ^ 台湾総督府交通局鉄道部. 第二章 運輸ノ上設施. 台湾総督府交通局鉄道年報 (昭和9年度). 1935-12, (36): 38 [2025-09-01]. doi:10.11501/1114095 (日语). 
  13. ^ 局營自動車 淡水線時刻改正 決定經由新北投. 臺灣新民報 (中央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 1933-11-15: 第一版 [2025-09-01]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