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DR2300型柴油客車
| 臺鐵DR2300型柴油客車 | |
|---|---|
DR2303修復後於台灣車輛公開 | |
| 概覽 | |
| 類型 | 通勤客車 |
| 原產國 | 日本 |
| 製造 | 日本車輛[1] |
| 改造 | 唐榮鐵工廠[2] |
| 產量 | 7輛[3] |
| 車輛總數 | 7輛[3] |
| 製造年份 | 1935年~1937年[3] |
| 投入运营 | 1935年[4] |
| 退出运营 | 1998年[5] |
| 報廢 | 2003年[5] |
| 主要用戶 |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3] 臺灣鐵路管理局[4] 國家鐵道博物館 |
| 技術數據 | |
| 車輛長度 | 新出廠:19,910mm[3] 1957年改造:19,916[5]mm |
| 車體宽度 | 新出廠:2,612mm[3] 1957年改造:2,660[5]mm |
| 車體高度 | 新出廠:3,550mm[3] 1957年改造:3,600[5]mm |
| 車輛重量 | 新出廠:25.34t 1971年改造:35[5]t |
| 轨距 | 1,067[6]mm |
| 車體材質 | 碳鋼 |
| 設計最高速度 | 新出廠:95 km/h[6] 1971年改造:105[7]km/h |
| 發動機 | 新新出廠:川崎KP-170A型[1] 1954年改造:康明斯NHHB-600型[3] |
| 發動機功率 | 新出廠:155HP[1] 1954年改造:200HP[7] |
| 傳動比 | 3.22[6] |
| 制動方式 | 西屋SM-3型、GPS軔機系統G2A型[3]、SE軔機系統[8]:185 |
DR2300型柴油客車原為1930年代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因應公路運輸競爭所引進的KiHa300型汽油客車,由日本車輛製造於1935年至1937年製造。1935年起配置於縱貫線及臺中線,成為臺灣第三種採用圓弧流線造型的鐵道客車。戰後歷經改造與動力更換,最終定名為DR2300型柴油客車。
在服役過程中,該型車歷經三度主要動力更新與多次車體翻修,動力由汽油逐步轉換為柴油。二戰後初期曾先後投入克難號、汽油快車及飛快車等列車,1970年代起經改造後最高時速可達105公里,廣泛服務於本線與各地支線。由於其小巧的外觀與藍色塗裝,晚期常被暱稱為「藍寶寶」。1998年隨台鐵DR1000型柴油客車投入運用後全面退役,僅有DR2303號保存下來,並自2018年起展開修復工程,於2023年完成整修,作為國家鐵道博物館的遊園車。
概要
[编辑]1930年代初,臺灣的公路客運快速崛起,短途鐵路市場逐漸受到巴士分流[9]:202,其中以淡水線的衝擊最為明顯[9]:207。為了因應競爭並追隨日本當時的潮流,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自1930年起開始引進汽油動力客車,作為短程運輸的新工具。最早引進的是由日本車輛製造建造的KiHa1型(キハ1形)小型汽油客車。
1935年,鐵道部進一步採購大型車款,分別自日本車輛製造與川崎車輛購入KiHa300型(キハ300形気動車)及KiHa400型(キハ400形気動車)。兩者設計均以日本國鐵Kiha42000型柴油車為基礎[5],僅因承造廠不同而劃分型號[6]。本型車為臺灣第五款汽油動力客車,也是首次引進的大型動力車,其中KiHa300型即為戰後DR2300型柴油客車的前身[10]
KiHa300型外觀採用圓弧流線設計,展現1930年代日本流行的現代化風格,也是臺灣鐵道第三款具流線外型的動力車[4]。戰後,這些車輛歷經數次動力更換與車體更新,並多次調整編號,逐漸演變為DR2300型柴油客車。二次世界大戰後曾投入克難號對號快車,營運於臺北-蘇澳之間,隨後又擔當汽油快車,並於1954年改裝柴油引擎後投入飛快車運行。晚期則逐漸轉為支線及中短程列車的主力[2][10]。由於更新後的塗裝以藍色為主,加上車體尺寸較為緊湊,後期常被鐵道迷與員工暱稱為「藍寶寶」[1][11]。
-
KiHa300型的車體外觀
營運
[编辑]本型車投入服務後,最初主要配置於縱貫線與臺中線,承擔中短程客運任務[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汽油短缺而停駛;戰後初期,臺北機廠運用「克難精神」陸續修復車輛,並配屬臺北。1950年10月15日起,本型車重新投入淡水線與新北投線運行,修復完成的車輛包括GA2302、GA2304、GA2305及GA2306號[12]。同年停用紀錄顯示,GA2301停放於基隆,GA2303則停放於臺北機廠[10]。
1951年1月1日起,本型車擔當克難號對號快車,行駛於臺北至蘇澳間;1954年4月16日併入汽油快車行駛[12][13]。同年完成柴油化改裝後,自9月1日起投入飛快車營運[5][13]。
1972年,隨支線混合列車全面取消並改由柴油車擔當,DR2300型逐漸轉入支線與通勤區段運用[14]。1980年代中期再次翻修後,本型車仍持續於支線與一般通勤區段服役[15]:107。至1998年,因DR1000型冷氣柴油客車陸續投入,DR2300型全面退出營運[7],並集中停放於臺東機務段等待報廢[16]。2003年報廢拆解時,僅有DR2303號獲保存[5]。
-
行駛集集線班次的DR2300型
編號變更
[编辑]本型車最初出廠時定名為「KiHa300型」。1937年4月,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實施新式車輛編號制度,規定需在型號前加入表示噸位的代號(20公噸為「Ko」、25公噸為「Ho」、30公噸為「Na」),並依引擎馬力範圍決定千位數字:100馬力以下為「1」,100至未滿200馬力為「2」。依據此規範,該型車遂更名為「HoKiHa2300型」。這套分類方式後續延伸至戰後臺鐵柴油客車的編碼邏輯,例如DR2500至DR3100系列皆可追溯至此[3]。
戰後,車型編號經歷多次更動。最初先改為「TGA9130型」,1949年調整為「GA9130型」,翌年(1950年)再度統一為「GA2300型」[註 1]。
1950年代中期臺鐵推動柴油化工程,本型車自1956年開始汰換汽油引擎,改裝為柴油動力,並於1957年起正式改編為「DR2300型」[5][17]:32。
1967年至1971年間,隨著車體結構更新及翻修完成,整備重量由原先的25公噸提升至35公噸,編號自此固定為「DR2300型」,並沿用至退役為止[5][10]。
| 新出廠 | 1937年改訂 | 1947年改訂 | 1949年改訂 | 1950年改訂 | 1957年改訂 | 1971年改訂 |
|---|---|---|---|---|---|---|
| キハ301 | ナキハ2301 | 25TGA9131 | 25GA9131 | 25GA2201 | 25DR2201 | 35DR2201 |
| キハ302 | ナキハ2302 | 25TGA9132 | 25GA9132 | 25GA2202 | 25DR2202 | 35DR2202 |
| キハ303 | ナキハ2303 | 25TGA9133 | 25GA9133 | 25GA2203 | 25DR2203 | 35DR2203 |
| キハ304 | ナキハ2304 | 25TGA9134 | 25GA9134 | 25GA2204 | 25DR2204 | 35DR2204 |
| キハ305 | ナキハ2305 | 25TGA9135 | 25GA9135 | 25GA2205 | 25DR2205 | 35DR2205 |
| 尚未出廠 | ナキハ2306 | 25TGA9136 | 25GA9136 | 25GA2206 | 25DR2206 | 35DR2206 |
| 尚未出廠 | ナキハ2307 | 25TGA9137 | 25GA9137 | 25GA2207 | 25DR2207 | 35DR2207 |
| 參考來源:[1][3][5][10][17]:32 | ||||||
規格與構造
[编辑]車體
[编辑]
本型車自製造出廠時,車體長度為19,000毫米,全長19,910毫米,寬度2,612毫米,高度3,550毫米[1]。外觀沿襲1930年代日本流行的圓弧流線造型[18],車頭中央安裝一盞圓形前燈,下方兩側設置尾燈。車側配置方面,除車體兩端圓弧起算約1,465毫米處各設一扇乘降門外,車廂中段亦加設一門,門寬850毫米,是臺灣鐵道上第一種僅單側具備三扇車門的汽油動力客車[1]。本設計多以日本國鐵Kiha42000型為藍本打造[5][13]。
1960年,臺北機械廠為本型車進行首次大規模更新,將原本的圓頭車頭修改為平面樣式,並增設貫通門。端面配置亦有所調整:一端於貫通門兩側新增擋風窗,另一端則僅右側設置窗戶,左側封閉並改作廁所空間。當時貫通門與駕駛擋風窗的下緣距離地板約800毫米,窗高835毫米[1][13]。
1963年至1964年間,臺鐵針對本型車的轉向架進行更新,並將車體高度調整為1,125毫米[1][6]。隨後在1967年至1971年間展開第二次大規模翻修,車體長度延伸至19,916毫米,並改裝為當時普遍採用的巴士窗設計。原先設置於車廂中段的乘降門也在此時被取消並封閉,使得車側門配置僅餘兩端各一扇。經過此次改造後,早期的圓頭車體造型與舊式車窗已完全消失[1]。同時,整備重量亦增加至35公噸[5]。
1983年至1985年間,由於1960年代改造後的車體鏽蝕情況日益嚴重,加之新車尚未交付,需擔負之線旅客運輸需求,臺鐵遂委託唐榮鐵工廠再度實施更新工程。此次改造中,巴士窗被取消,改為上下推拉式車窗。完工後,車體長度維持19,000毫米,全長19,916毫米,寬度增至2,660毫米,高度則調整為3,600毫米,並奠定了退役前最後的外觀樣式[1][6]。
客室設備
[编辑]
本型車出廠時,駕駛臺設於車頭左側,並自成封閉駕駛室。車廂內部在前三扇乘降門之間配置六排對座座椅,乘客門旁各加設一張長條椅。每個靠近走道的座位皆配有簡單扶手,方便乘客使用[1]。依設計可提供68個座席與62個立位,合計搭載人數約130人[5]。
1960年進行車體翻新時,駕駛室對側新增一張前向座椅;同時,於車尾駕駛室的另一側首次設置廁所,使本型車開始具備衛生設備。車廂中段配置則維持不變[1]。
1971年再次實施更新改造,原有座椅全面改為翻背式設計,座位配置與窗戶位置相互對應[1]。原先設置於車廂中段的乘降門也在此時被取消並封閉,此時全車座位數為66席[19][15]:113。1983年至1985年間,唐榮鐵工廠再度承擔翻修工程[7],翻新後車內改為木紋牆板與白色天花飾板的組合,並安裝日光燈及電風扇,開關設於鄰近車窗上。車廂中央右側增設淺藍色隔板以遮蔽排氣管,地板則鋪設灰綠色膠墊,改善乘坐環境[1][6]。
動力系統
[编辑]本型車在出廠時搭配鋼板鉚接式轉向架,並裝設由川崎重工製造的KP-170A型汽油引擎,最大輸出功率為155匹馬力[1],設計時速上限約為75公里。傳動方式採用機械式變速機,但由於該裝置僅能支援單輛運轉,因此初期營運時大多獨立行駛[20]。然而,汽油引擎在油耗與效能上均表現不佳,臺鐵遂於1956年啟動改造工程,將原有動力全面替換為康明斯柴油引擎,並同步導入液體變速機[5][10]。1963至1964年間,再次針對轉向架進行汰換,改用富士車輛設計的鋼板焊接式轉向架,以提升行駛穩定性並延長使用壽命[1]。
隨著載客需求增加與車輛逐漸老化,1971年臺鐵推動第二波動力更新[17]:35,全面換裝康明斯NHHB-600型柴油引擎[註 2][3][19],並搭配新潟鐵工所製DBS100型液體變速機[6]。此套新系統輸出提升至200匹馬力,最高時速亦上升至105公里[19][15]:113。
完成1971年的改造後,本型車自此固定採用NHHB-600型柴油引擎與DBS100型變速機,並持續服役至退役,未再進行大規模動力更新[3][19]。
制動系統方面,原始設計使用西屋SM-3型直通軔機。其後因應加掛拖車的需要,部分車輛改裝為GPS公司生產的G2A型制軔裝置[3]。1963年進一步更新時,改採SE型系統,並加裝車長閥以改善操作彈性。司軔閥則在G2A型基礎上改良,並搭配S16型風泵調壓器,以提升制動穩定性與安全性[8]:185。
車輛保存與復駛
[编辑]隨著DR1000型冷氣柴油客車於1998年投入營運,本型車自此全面退役,僅剩DR2303、DR2404號保存下來。惟該車輛長期停置於臺東機務段露天場域,近二十年未曾使用,結構與設備逐漸劣化[2][21]。
2018年,文化部撥款並由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啟動修復計畫[21]。由於多年閒置使得制動管路與走行裝置均已無法運作,臺鐵於同年4月底至5月初以兩輛莒光號車廂前後包夾,並在車內鋪設臨時氣管導通,再由R100型柴電機車牽引至七堵調車場,隨後改以陸路運輸送抵臺北機廠,暫存於組立工廠內[22]。
2019年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成立後,修復工程轉由該單位出資並以公開招標方式進行,最終由臺灣車輛公司得標。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前身為唐榮鐵工廠,曾於1980年代承擔本型車的大修工程;本次負責的專案經理亦參與過當年的翻修,相隔三十五年再度投入同一車型之修復[21]。
修復原則遵循《里加憲章》,並契合國家鐵道博物館所倡導的「活的鐵道博物館」理念。初期檢測發現車體缺件與損壞情況嚴重,例如駕駛室雨刷缺失、窗框膠條脫落、路牌受墊遺失,以及底部設備如直流變壓器、控制按鍵與燈具外蓋等皆有缺損。車廂內部同樣出現窗戶破裂、窗簾殘缺、駕駛椅與部分儀表損毀,廁所照明亦欠缺零組件[6]。
修復同時進行色彩與材料調查,方法類似古蹟的「剝漆檢測」,透過比對歷代漆層還原各時期外觀樣貌[21]。調查結果指出,設計圖僅標示藍、灰、白三色,並未附色碼。實測後確認車頂灰色相當於臺鐵慣用銀灰,標誌與飾線則為純白。車身藍色部分在1990年代因塗料標號錯誤而被普遍漆成孔雀藍[21],不過在拆除銘板後發現仍殘留浪漫藍舊漆,經比對確認才是原始色彩。最終修復採對比策略,DR2303復原為浪漫藍[6]。
內裝方面,座椅骨架歷來曾使用深綠、淺綠、淺灰與深灰多種塗裝,經考證後確立以淺綠為主[6]。由於地板布、內裝板、窗簾與布料均已劣化,修復方針採「依樣重製」。地板布經分析確定原為綠色,窗簾曾有綠白直條、黃白/黑雙面及草綠/黑雙面等款式。調查判斷原始設計應為黑色塑膠布料配白色平織導布,其他款式屬後期更換。考量現行防火標準,復原材料均需具備防焰性能[6]。
結構處理上,拆除天花板後發現車頂鋼板因鏽蝕嚴重多處穿孔,即便過去多次補修仍難以避免滲水;地板鋼板亦出現大面積腐蝕,無法單靠局部更新。經專家評估,最終決議全面更換,並以耐候性能更佳的 JIS G3125 SPAH 鋼材取代原本的 JIS G3101 SS400 普通鋼[6]。此外,舊漆層嚴重劣化且補土造成結構扭曲,修復團隊遂採全車內外噴砂至金屬層,去除鏽蝕後再以等厚鋼板補焊受損部位,並透過視覺與非破壞檢測確保品質。完工後依 IEC 61133 標準實施防漏測試,確認無滲水狀況[21]。
車體工程完成後,內裝與電氣系統同步展開。所有管路與配線需在封板前完成安裝,隨後依序裝設窗戶、地板與牆板。最終安裝座椅後,車內復原告一段落[6]。
動力設備方面,因車輛閒置逾二十年,引擎、變速機、傳動軸與減速機均需拆解檢修。其中特殊件如傳動軸與回裝工程由臺灣車輛公司執行,引擎則委託專業廠商翻修,其他動力部件則由臺鐵花蓮機廠處理[6]。
2023年,DR2303完成修復並由國家鐵道博物館負責典藏保存[23]目前除靜態展示外,亦投入園區短程遊園列車營運,並設有隨車導覽服務[24]。
DR2404於2023年完成修復後重新編入車籍,由臺鐵負責保存。
-
修復前保存於臺北機廠組立工廠內的DR2303
-
修復完成的復出儀式
-
修復後於鐵道博物館開行的遊園車
註釋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童振疆; 賴德湘. 藍色小DR的前世今生. 鐵道情報. 1999-08, (108): 25–39. ISSN 2073-2163 (中文(臺灣)).
- ^ 2.0 2.1 2.2 黃柏文. 走入歷史的代表性動力車. 建築師. 2025-01, (601): 64–69. ISSN 1011-6818.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童振疆. 臺鐵內燃機動車演化(上)DR2100~DR2400型屢經改造身是曲折. 鐵道情報. 2023-07-28, (262): 100–104. ISSN 2073-2163 (中文(臺灣)).
- ^ 4.0 4.1 4.2 洪致文. 台灣鐵道印象(上冊). 臺北市: 南天書局. 1998-05-30: 109-117. ISBN 957-638-462-1 (中文).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洪致文. 臺鐵全車輛:柴油機車.柴油客車. 臺北市: 洪致文. 2017-07-01: 118–125. ISBN 978-957-43-4650-9 (中文(臺灣)).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陳彥良; 馮維義; 鄭欽澤; 蕭世穎. 《里加憲章》作為國內鐵道文物車輛修復規範之實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館藏DR2100-DR2400型柴油客車之動態修復.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 2024-09-01, (69): 58–87. ISSN 1995-0268. doi:10.6941/JCHC.202409_(69).0003.
- ^ 7.0 7.1 7.2 7.3 蘇昭旭. 臺灣鐵路火車百科:臺鐵.高鐵.捷運 第三版. 新北市: 人人出版. 2014-02-01: 144–145. ISBN 978-986-5903-40-4 (中文(臺灣)).
- ^ 8.0 8.1 林德本. 電聯車 柴油客車 軔機裝置. 臺灣鐵路工會. 2005-04 (中文(臺灣)).
- ^ 9.0 9.1 蔡龍保. 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 新北市: 臺灣書房. 2012-10. ISBN 978-986-6318-78-8 (中文).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洪致文. 臺灣鐵道傳奇. 臺北市: 時報出版. 1992-10-01: 198–203. ISBN 957-13-0508-1 (中文(臺灣)).
- ^ 余曉涵. 台鐵「藍寶寶」列車限時回歸 8趟次僅800席. 中央社. 2025-04-09 [2025-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1) (中文(臺灣)).
- ^ 12.0 12.1 洪致文. 珍藏世紀臺灣鐵道.幹線鐵路篇. 臺北市: 時報出版. 2000-12-31: 68–78. ISBN 957-13-3284-4 (中文).
- ^ 13.0 13.1 13.2 13.3 原 慎佑. 新春の香港・台北の旅から. 鉄道ファン. 1963-01, 3 (19): 42–45 (日语).
- ^ 火車行駛時間五日部份調整. 自立晚報 (East View Information Services). 1972-01-01: 第二版 [2025-09-14] (中文(臺灣)).
- ^ 15.0 15.1 15.2 德田耕一. 台湾の鉄道麗しの島の浪漫鉄道. 東京都: 日本交通新聞公社. 1996-08-01. ISBN 4-533-02509-9 (日语).
- ^ LOREN AANDAHL. THE TAIWAN RAILWAY:1971-2002. Taiwan: LOREN AANDAHL. 2012-03-26: 172. ISBN 978-0-615-61302-4 (英语).
- ^ 17.0 17.1 17.2 Loren Aandahl. THE TAIWAN RAILWAY:1966-1970. Taiwan: LOREN AANDAHL. 2011-03-26: 50–51. ISBN 978-0-615-39162-5 (英语).
- ^ 謝明勳; 童振疆; 古庭維. 哈瑪星臺灣鐵道館:臺灣百年鐵道縮影. 臺中市: 晨星出版. 2016-12-10. ISBN 978-986-443-204-2 (中文(臺灣)).
- ^ 19.0 19.1 19.2 19.3 臺灣鐵路管理局. 柴油客車. 臺灣鐵路管理局. [2025-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0-03-03) (中文(臺灣)).
- ^ 古庭維; 田耘昇; 陳家豪; 童振疆; 黃志偉. 古庭維 , 编. 臺北機廠與台灣鐵道-第二版. 臺北市: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2023-09: 176–189. ISBN 978-986-532-903-7 (中文(臺灣)).
-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謝承峰. 細膩重現共同回憶 老火車的精采重生. 鐵道情報. 2023-07-28, (262): 105–111. ISSN 2073-2163 (中文(臺灣)).
- ^ 編輯部. 處境堪慮! 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園區現況. 鐵道情報. 2018-11-27, (236): 78–83. ISSN 2073-2163 (中文(臺灣)).
- ^ 陳婕翎. 鐵道迷看過來 4輪藍皮柴油客車112年修復展出. 中央社. 2022-11-07 [2025-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20) (中文(臺灣)).
- ^ 劉昕翊. 國家鐵道博物館假日限乘 典藏藍皮柴油客車再現臺北市. 青年日報. 2025-07-21 [2025-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9-06) (中文(臺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