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是理论物理学家周培源1972年10月6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

概述

[编辑]

1972年7月1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宴请杨振宁,周培源在座,杨振宁提出,中国基础理论研究十分落后。7月14日,周恩来对周培源说:“你回去要把北大的理科办好,把基础理论水平提高,这是我交给你的任务,有什么障碍要清除,有什么钉子要拔掉。”周培源回校后上书周恩来,就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出两点意见。周恩来批示:“把周培源同志的来信和我的批件及你们(指教科组和科学院的负责人)批注的意见都退给你们好做根据,在国务院教科组和科学院好好议一下,并要认真实施,不要如浮云一样,过去就忘了。”[1]

1972年春,周培源(时任北京大学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应《人民日报》记者之约,写出《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准备发表于“社会主义大学应该如何办”专栏。几经周折,姚文元命令此文转给《光明日报》发表。1972年10月6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此文。《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认为:“理与工的关系,实质上是基础学科与生产任务的关系,彼此相辅相成,但各有侧重。”“工和理、应用和理论都必须受到应有的重视,不能偏废。”“自然科学中有些重大发现和学科在某一阶段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包括观察现象在内的科学实验,而并不都是因为生产上的直接需要。”“回顾数学的发展史可以看到,数学的有些部门在发展的初期,看不出对当时的具体生产实践有何用处。微积分是在三百年前经过长期的数学实践分别在解决行星运动问题和求曲线的切线斜率的科学实验中发明的。但它在今天已经成为解决生产问题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2]

11月至12月,上海《文汇报》发表与基础理论相关的12篇文章,多篇文章强调“结合典型产品、典型工程进行教学”。《红旗》杂志则开辟“科学史研究”专栏,1973年至1976年陆续发表12篇文章,其中署名为“舒立”的文章《微积分的理论是怎么来的?》,强调微积分的产生首先因为生产实践的需要。[3]

1977年1月13日,周培源在《人民日报》发表《“四人帮”破坏基础理论研究用心何在》,说:“在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张春桥、姚文元的策划下,掀起了一股反对学习和研究基础理论的妖风,以批判我的文章为名,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把矛头指向周恩来总理。”[4]上海市委写作组组长朱永嘉则说,他们对周培源文章持保留态度,是处理应用与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根本说不上反对周恩来,“事后为了消除误解,我们还请周培源来上海一叙,是徐景贤与我一起在锦江饭店与周培源共进午餐,大家都很高兴”。[5]

参考

[编辑]
  1. ^ 一代科学宗师周培源-清华大学党建100周年. www.jiandang100.tsinghua.edu.cn. [2025-09-06]. 
  2. ^ 本书编委会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 第4卷 1967-1976. 北京: 团结出版社. 1996: 4560-4563. 
  3. ^ 袁振东. 周培源与自然科学基础理论(20世纪70年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1–6. doi:10.16822/j.cnki.hitskb.2008.01.001. CNKI HRBG200801000. 
  4. ^ 周培源. “四人帮”破坏基础理论研究用心何在. 人民日报. 1977-01-13. 
  5. ^ 朱永嘉. 批林批孔是映射周总理吗?. 激流网. 2017-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