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副主席第一个号令
《林副主席第一个号令》[1],又称《林副主席第一号号令》[2][3][4]、《林副主席第一号令》[3][5][6],是1969年10月18日黄永胜等人正式下达的林彪的“紧急指示”,命令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引起了各方面的极大震动[1][4][5]。《第一号令》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林彪针对苏联可能对中国大陆进行核打击等军事行动,所发布的战备命令[1][2][4][5][6]。
历史
[编辑]历史背景
[编辑]
1960年代中苏交恶时期,边界领土争端不断,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爆发后,中苏面临核战争,苏联准备对中国实行核打击[2][7][8][9][10][11]。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会上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正式成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同苏联备战也是重要议题[12]。
1969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通知紧急疏散在京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为了防范苏联利用谈判之机进行军事袭击,立即开始加强战备,要求10月20日以前在京的老同志全部战备疏散(直至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才返回北京)[1][2]。毛泽东本人前往武汉(直至1970年4月)、林彪前往苏州,周恩来留京主持全面工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核心机构迁往北京西山地下防核地堡,维持日常运转[2][8][13]。
命令发布
[编辑]10月17日,根据毛泽东关于国际形势有可能突然恶化的估计,林彪作出《关于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紧急指示》,要求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抓紧武器的生产,指挥班子进入战时指挥位置等[1][5]。林彪向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黄永胜下達了幾條緊急指示,即“林副主席指示” (原指示为4条),但軍委辦事處的閻仲川等人在进一步下达指示时,加上了「第一號號令」的標題 、长度变为6条[4][14][15]:
第一号号令 1969年10月18日21时半 林副主席指示:一、近两天来,美帝苏修等有许多异常情况,苏修所谓谈判代表团预定明(19)日来京,我们必须百倍警惕,防止苏修搞欺骗,尤其19、20日应特别注意。二、各军区特别是“三北”各军区对重武器,如坦克、飞机、大炮要立即疏散隐蔽。三、沿海各军区也应加强戒备,防止美帝、苏修可能突然袭击,不要麻痹大意。四、迅速抓紧布置反坦克兵器的生产,如四○火箭筒、反坦克炮等(包括无后座力炮和八五反坦克炮)。五、立即组织精干的指挥班子,进入战时指挥位置。六、各级要加强首长值班,及时掌握情况。执行情况,迅速报告。
在传抄过程中,还有一些单位把“第一号”写成“第一个”[4][14]。据史料记载,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中,阎仲川等人还专给核导弹部队“第二炮兵”下达了“第二号号令”,给总参二部、总参三部等单位下达了“第三号号令”,又向各总部、各兵种、国防工办、国防科委下达了“第四号号令”[4][14]。
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随即进入紧急战备状态[1][5][15]。中国核导弹部队“二炮”进入了全面核战备状态,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2]。执行紧急疏散的部队约有陆军90余个师、520余个团,海军430余艘舰艇,空军4100余架飞机[16](另有统计,部队94万余人、4000余架飞机、600余艘舰艇从基地疏散[8][13])。全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处于临战状态,中苏边境地区的中国军民更是剑拔弩张[2][6][13]。
后续
[编辑]1969年10月20日,中苏两国外交部副部长级的边界谈判正式举行,极度紧张的关系有所缓和[1][17][18]。1970年2月中旬,周恩来得以返回他在中南海的住宅,不久后总参前线指挥部的负责人也得以回到他们在总参的办公室[2]。1970年4月24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部队疏散的指示》,允许三北地区(指东北、华北、西北)野外露营的数十万部队回到军营,而据研究人员估计,在这个日期的前后,军委批准“二炮”等各导弹部队恢复经常战备状态[2][16]。
1971年9月林彪“九一三事件”发生之后,《第一号令》被人赋予了另外的解释,有林彪借机篡夺毛泽东领导的阴谋论[2][3][4][19][20]。有关《第一号令》,当事人和研究者都还有不同说法和看法,争论最大的仍在事实方面,其焦点在于,《第一号令》事先是否报告了毛泽东[2][3][4][20][21]。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69年. 人民网. 中共党史出版社.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4) (中文).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约翰·刘易斯; 薛理泰. 1969年中国安危系于千钧一发——苏联核袭击计划胎死腹中. 《华夏文摘》. 《领导者》总第34、35期. 2010-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3) (中文).
- ^ 3.0 3.1 3.2 3.3 千秋. 倾听历史的声音——千秋评林彪事件. 《华夏文摘》增刊. 2005-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中文).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迟泽厚. 林彪“一号号令”发出前后. 《华夏文摘》. 《吉林农业·增刊》B册.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中文).
- ^ 5.0 5.1 5.2 5.3 5.4 林彪下达的"一号命令"与邓小平在赣艰难岁月. 人民网. 2014-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1) (中文).
- ^ 6.0 6.1 6.2 李丹慧. “林副主席第一号令”全军进入一级战备. 新浪. 2006-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1) (中文).
- ^ 许倪. 1969年,中苏核危机始末. 人民网. 《世纪风采》.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3) (中文).
- ^ 8.0 8.1 8.2 Mark O'Neill. Nixon intervention saved China from Soviet nuclear attack. 《南华早报》. 2010-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2) (英语).
- ^ [Declassified] Memorandum for the President: The Possibility of a Soviet Strike Against Chinese Nuclear Facilities (PDF). 喬治·華盛頓大學. 美国国务院. 1969-09-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3-09) (英语).
-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9–1976, VOLUME XXXIV,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1969–1972. 美国国务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2).
- ^ 阿尔卡季·舍甫琴科. Breaking with Moscow. 《时代》. 1985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1-20) (英语).
- ^ 史海:“九大”上谁与毛泽东一样得全票? (4).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2009-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16) (中文).
- ^ 13.0 13.1 13.2 1969年,苏联欲对中国实施核打击. 新浪. 《长沙晚报》. 2010-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3) (中文).
- ^ 14.0 14.1 14.2 迟泽厚. 林彪“一号号令”发出前后(原载《吉林农业·增刊》B册). 凤凰网. 《华夏快递》. 2008-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28) (中文).
- ^ 15.0 15.1 黃宇翔. 林彪第一號令引毛猜忌. 《亚洲周刊》. 2019-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8-30).
- ^ 16.0 16.1 徐金洲. 1969年开始的全军临战状态何时结束.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6-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1-14) (中文).
- ^ 李丹慧. 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缘起和结果. 爱思想. 2012-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2) (中文).
- ^ 周晓沛. 中苏边界谈判:谈判本身就有意义. 新浪. 《世界知识》. 2007-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2) (中文).
- ^ 林彪第一号令是不是篡党夺权预演. 硅谷动力. 中华网. 2008-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9) (中文).
- ^ 20.0 20.1 萧象. 再探林彪的“一号号令”. 爱思想.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8) (中文).
- ^ 汪东兴. “一号命令”:林彪与毛泽东唯一一次正面较量. 凤凰网. 《宁夏日报》. 2007-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30) (中文). 摘自汪东兴. 汪东兴回忆: 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PDF).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7-11: 14–15. ISBN 978780170286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