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已沉没战列舰列表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红色标记表示沉没的战列舰,紫色标记表示作为航空母舰沉没的战列舰,星号表示同一区域有多艘战列舰沉没。

沉没战列舰指1880年代至20世纪中叶建造的大型主力舰残骸,这些舰只或因战斗损毁、触雷沉没、在测试中被故意击毁,或遭主动凿沉。作为国家海上实力的具象化象征,战列舰在20世纪各国的威望、外交与軍事戰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种重要性直接引发了英国德国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苏联等20世纪列强之间大规模的军备竞赛。

“战列舰”一词于1880年代首次成为通用术语,用以描述特定类型的铁甲舰,这类舰艇现今被称为前无畏舰[1]。受1905年5月对马海战结果的影响,英国皇家海军“无畏”号战列舰的服役与出海标志着海战新纪元的开启,并定义了一整代军舰——即现代战列舰[2]。这第一代被称为无畏舰的战列舰在欧洲、美洲和日本相继快速建造,主要海军强国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加剧。然而尽管各国投入巨额资金和资源建造和维护日益增多的战列舰,这些舰艇实际参战次数却很少。除日俄战争的海战和日德兰海战(这将成为主力舰之间最后的大规模海战之一)外,战列舰之间几乎没有发生过决定性海战[3]。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公海舰队大部分舰艇被押送至斯卡帕湾,为避免舰队被战胜国瓜分,德军几乎将所有舰艇自沉。许多其他战列舰也因类似原因被自沉。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华盛顿海军条约》及随后的《伦敦海军条约》限制了各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与火力。英美两国拆解了大量老旧无畏舰,而日本则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将战列巡洋舰改装为高速战列舰。1936年,意大利与日本拒绝签署《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并退出先前条约,促使美英两国启动条约中的“自动升级条款”,允许其增加计划建造舰艇的排水量与武装。二战期间的海战见证了各国众多战列舰的覆灭,随着制空权被逐步视作海战关键(而非巨型主力舰),战列舰逐渐失势。部分被缴获的战列舰被除籍、拆除武装后当作核武器试验靶舰被击沉。

损失

[编辑]

战列巡洋舰类似,战列舰在战斗中被击沉时往往伴随惨重的人员伤亡[4]。史上首艘纯粹因炮火击沉的战列舰是在对马海战中沉没,半数舰员阵亡的俄国“奥斯利亚比亚”号。该舰遭受日舰炮弹连绵不绝的轰击,多处炮位、司令塔及水线(或以下)部位被直接命中,最终导致沉没[5][6]。战列舰对水雷的脆弱性也在日俄战争及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印证。旅顺口战役后,多艘俄日舰艇触雷沉没或为避免被俘而自沉[7]。十年后,法国海军英国皇家海军在地达达尼尔海峡水域接连损失“无敌”号英语HMS Irresistible (1898)“海洋”号英语HMS Ocean (1898)“布韋”號三艘战列舰,均毁于土耳其水雷。鱼雷同样具备击沉战列舰的能力:1944年11月21日,美军“海狮”号潜艇击沉日本战列巡洋舰“金刚”号,造成逾1200人伤亡[8];英舰“巴勒姆”号英语HMS Barham (04)德军潜艇“U-331”号以三枚鱼雷命中[a],最终在弹药库连环爆炸后沉没,862人丧生[11]

尽管水雷和鱼雷不断威胁战列舰的霸主地位,但航空技术与战术的完善最终促使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最重要的海军舰艇。起初,大规模使用飞机进行海战的做法未被重视,人们认为飞机不可能击沉战列舰。尽管如此,美国和日本帝国仍尝试在舰队中为航空母舰赋予进攻性角色[12]。海军航空领域的先驱之一是美国陆军将军比利·米切尔,他于1921年7月征用德国战列舰“东弗里斯兰”号来验证自己的理论。尽管这些测试并未打动当时的同行,但它们迫使美国海军开始拨出部分预算用于进一步研究[13]。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几乎摧毁了停泊在那里的美国太平洋舰队,这使得“航空母舰次于战列舰”的观念开始瓦解[14]“俾斯麦”号舰长恩斯特·林德曼曾几乎甩掉英国皇家海军的追击,但最终因英军侦察机的发现而功亏一篑。尽管二战中几乎每场海战都或多或少涉及水面舰艇的炮战,但战列舰作为一国舰队核心的时代已然终结[15]

那些在一战中幸存下来的同盟国战列舰,往往未能熬过战后的动荡。德国公海舰队于1918年11月投降并被扣押后,其水兵于1919年6月在斯卡帕湾将其自沉[16]。1918年11月1日,奥匈帝国战列舰“联合之力”号在移交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家时,被两名不知情的意大利蛙人和在普拉港布设的水雷炸沉[17]。1942年11月27日,维希法国政府在土伦港自沉了法国舰队的大部分舰艇[18]

战沉

[编辑]
舰名 图片 所属海军 伤亡情况 沉没日期 位置 现状 纪念物
“波尔塔瓦”号[b]  俄羅斯帝國海軍
1904年12月5日[19] 旅顺口区[19] 被拆解[23]
“胜利”号[c]  俄羅斯帝國海軍
1904年12月7日[26] 旅顺口区[19] 被拆解[26]
“奥斯利雅维亚”号  俄羅斯帝國海軍 470–514人阵亡[d] 1905年5月27日[4] 對馬海峽[29] 未知
“亚历山大三世”号  俄羅斯帝國海軍 全员罹难[30] 1905年5月27日[31] 對馬海峽[32] 未知
“博罗季诺”号  俄羅斯帝國海軍 854人阵亡、1人被俘[32] 1905年5月27日[33] 對馬海峽[31] 未知
“苏沃洛夫公爵”号  俄羅斯帝國海軍 908人阵亡、20人被俘[30] 1905年5月27日[34] 對馬海峽[31] 未知
“纳瓦林”号  俄羅斯帝國海軍 741人阵亡、1人被俘[35][36] 1905年5月28日[37] 對馬海峽[36] 未知
“伟大的西索伊”号英语Russian battleship Sissoi Veliky  俄羅斯帝國海軍 47人阵亡、613人被俘[38] 1905年5月28日[39] 對馬海峽[31] 未知
“可畏”號  英國皇家海軍 547人阵亡[40] 1915年1月1日[40] 50°13′N 3°4′W / 50.217°N 3.067°W / 50.217; -3.067 (HMS Formidable (1898))
英吉利海峡波特兰岬英语Portland Bill[e]附近[40]
未知
“无敌”号英语HMS Irresistible (1898)  英國皇家海軍 150人阵亡[42] 1915年3月18日[43] 達達尼爾海峽[12] 未知
“歌利亚”号英语HMS Goliath (1898)  英國皇家海軍 570人阵亡[44] 1915年5月13日[44] 達達尼爾海峽[44] 未知
“凯旋”号英语HMS Triumph (1903)[f]  英國皇家海軍 78人阵亡[46] 1915年5月25日[46] 加里波利半島伽巴帖培英语Gaba Tepe附近[46] 未知
“威嚴”號  英國皇家海軍 40–49人阵亡[g] 1915年5月27日[48] 40°02′30″N 26°11′02″E / 40.04167°N 26.18389°E / 40.04167; 26.18389 (HMS Majestic (1895))
加里波利半島海丽丝岬英语Cape Helles[h][48]
未知
“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i]  鄂圖曼帝國海軍 258人阵亡[51] 1915年8月8日[52] 達達尼爾海峽[53] 未知
“波美拉尼亚”号  德意志帝國海軍 全员罹难[54] 1916年6月1日[54] 北海[55] 未知
“蘇弗朗”號  法國國家海軍 全员罹难[56] 1916年11月26日[56] 39°10′N 10°48′W / 39.167°N 10.800°W / 39.167; -10.800 (French battleship Suffren)
葡萄牙里斯本附近[56]
未知
“高盧人”號  法國國家海軍 4人阵亡[57] 1916年12月27日[58] 36°15′N 23°42′E / 36.250°N 23.700°E / 36.250; 23.700 (French battleship Gaulois)
爱琴海马莱阿斯角附近[57]
未知
“康沃利斯”号英语HMS Cornwallis (1901)  英國皇家海軍 15人阵亡[59] 1917年1月9日[60] 35°06′N 15°11′E / 35.100°N 15.183°E / 35.100; 15.183 (HMS Cornwallis (1901))
马耳他外海[60][61]
未知
“丹东”号  法國國家海軍 296人阵亡[62] 1917年3月19日[62] 38°45′35″N 8°3′30″E / 38.75972°N 8.05833°E / 38.75972; 8.05833 (French battleship Danton)
地中海[62]
直立沉没于1,000米(3,300英尺)深水域[62]
“聖伊斯特萬”號  奧匈帝國海軍 89人阵亡[63] 1918年6月10日[63] 44°12′07″N 14°27′05″E / 44.20194°N 14.45139°E / 44.20194; 14.45139 (SMS Szent István)
亚得里亚海普雷穆達島
倾覆于66米(217英尺)深水域[64]
“联合之力”号英语SMS Viribus Unitis  奧匈帝國海軍 300人阵亡[65] 1918年11月1日[65] 44°52′9″N 13°49′9″E / 44.86917°N 13.81917°E / 44.86917; 13.81917 (SMS Viribus Unitis)
克罗地亚普拉[65]
未知
“不列颠尼亚”号英语HMS Britannia (1904)  英國皇家海軍 50人阵亡、80人受伤[66] 1918年11月9日[67] 35°53′N 5°53′W / 35.883°N 5.883°W / 35.883; -5.883 (HMS Britannia (1904))
直布羅陀海峽特拉法加角附近[67]
未知
“皇家橡樹”號  英國皇家海軍 833人阵亡[68] 1939年10月14日[69] 58°55′51″N 2°59′00″W / 58.93083°N 2.98333°W / 58.93083; -2.98333 (HMS Royal Oak (08))
斯卡帕湾[70]
倾覆于33米(108英尺)深水域[71] “皇家橡树”号的舰钟作为纪念物陈列于柯克沃尔聖馬格努斯大教堂,用以纪念该舰阵亡官兵[72]
“布列塔尼”號  法國國家海軍 977人阵亡[73] 1940年7月3日[74] 阿尔及利亚凱比爾港[74] 被拆解[75]
“基尔基斯”号英语Greek battleship Kilkis[j]  希臘海軍
1941年4月23日[77] 萨拉米斯岛附近,萨拉米斯海军基地英语Salamis Naval Base[77] 被拆解[78]
“利姆诺斯”号英语Greek battleship Lemnos[k]  希臘海軍
1941年4月23日[77] 萨拉米斯岛附近,萨拉米斯岛海军基地[77] 被拆解[80]
“俾斯麥”號  納粹德國海軍 2086人阵亡、115人被俘[81] 1941年5月27日[82] 48°10′N 16°12′W / 48.167°N 16.200°W / 48.167; -16.200 (German battleship Bismarck)
大西洋布雷斯特650公里(400英里)[83]
“俾斯麦”号被发现时保存完好。沉没过程中舰尾先没入海床,舰桥与舰尾在螺旋下坠时断裂。当舰体侧倾在一座海底死火山上时,其排水引发的向下冲击力导致其沿某种“水崩”滑下火山坡。随后因巨舰移动引发的泥土滑坡开始裹挟舰体下移。该舰最终以直立姿态沉在4,791米(15,719英尺)深的海底,滑行距离达半英里。[83]
“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号[l]  蘇聯海軍 326人阵亡[86] 1941年9月23日[86] 圣彼得堡[86] 被拆解[87]
“巴勒姆”号英语HMS Barham (04)  英國皇家海軍 862人阵亡[88][89] 1941年11月25日[90] 32°34′N 26°24′E / 32.567°N 26.400°E / 32.567; 26.400 (HMS Barham (04))
埃及附近[88]
未知
“亞利桑那”號  美國海軍 1177人阵亡[91] 1941年12月7日[92] 21°21′53″N 157°57′0″W / 21.36472°N 157.95000°W / 21.36472; -157.95000 (USS Arizona (BB-39))
珍珠港[91]
在珍珠港袭击中严重受损。1942年12月1日从海军舰艇名册英语Naval Vessel Register除籍后,经勘察发现“亚利桑那”号损毁程度极其严重,即使打捞也无法修复[93]。该舰残存上层建筑于1942年拆除,主炮系统在随后一年半内陆续移除[94] 该舰舯部残骸曾作为纪念平台使用,后被切割以腾出空间建造现今的纪念馆。舰钟现存于亚利桑那大学[95],一具船锚与修复后的炮管陈列于韦斯利·博林纪念广场英语Wesley Bolin Memorial Plaza,若干舰炮后被改装至“内华达”号战列舰使用[96]。其他文物如舰上银器英语Table setting等,长期陈列于亚利桑那州议会博物馆[97]
“猶他”號  美國海軍 64人阵亡[98] 1941年12月7日[98] 21°22′7″N 157°57′44″W / 21.36861°N 157.96222°W / 21.36861; -157.96222 (USS Utah (BB-36))
珍珠港
“犹他”号在袭击中倾覆,经部分打捞后未能修复[99]。“犹他”号残骸几乎完全没入水中,仅余少量高度锈蚀的上层建筑露出水面[98] 1972年修建的纪念设施包含一条70英尺(21米)长的步道,从福特岛延伸至设有旗杆和铭牌的观景平台[100]。“犹他”号的其他遗物保存于犹他州议会大厦并定期展出[101]
“威尔士亲王”号  英國皇家海軍 327人阵亡[102] 1941年12月10日[103] 3°33′36″N 104°28′42″E / 3.56000°N 104.47833°E / 3.56000; 104.47833 (HMS Prince of Wales (53))
南海[104]
倾覆于71米(233英尺)深水域。据报已遭大规模打捞[104] “威尔士亲王”号的舰钟被打捞修复后,陈列于利物浦默西塞德郡海事博物館[104]
“朝日”號  大日本帝國海軍 16人阵亡[105] 1942年5月25日[106] 10°N 110°E / 10°N 110°E / 10; 110 (Japanese battleships Asahi)
越南距离帕德兰角100英里(160公里)[106]
未知
“比叡”號  大日本帝國海軍 188人阵亡[107] 1942年11月13日[107] 9°N 159°E / 9°N 159°E / 9; 159 (Japanese battleship Hiei)
瓜达尔卡纳尔岛附近[108]
倾覆于900米(3,000英尺)深水域[109]
“霧島”號  大日本帝國海軍 212人阵亡[110] 1942年11月15日[110] 瓜达尔卡纳尔岛附近[108] 倾覆于1,100米(3,600英尺)深水域[111]
“罗马”号英语Italian battleship Roma (1940)  意大利皇家海军 1393人阵亡[112] 1943年9月9日[113] 41°9′28″N 8°17′35″E / 41.15778°N 8.29306°E / 41.15778; 8.29306 (Italian battleship Roma (1940))
撒丁岛以北30公里(19英里)
倾覆并断裂成两截,沉没于1,000米(3,300英尺)深水域[114]
“沙恩霍斯特”號  納粹德國海軍 1932人阵亡、36人被俘[115] 1943年12月26日[116] 72°16′N 28°41′E / 72.267°N 28.683°E / 72.267; 28.683 (German battleship Scharnhorst)
挪威北角附近[117]
倾覆于290米(950英尺)深水域[118]
“史特拉斯堡”號  法國國家海軍
1944年8月18日[119] 法国土伦港[119] 被拆解[119]
“让·巴尔”号[m]  法國國家海軍
1944年8月28日[121] 法国土伦港[121] 被拆解[122]
“武藏”號  大日本帝國海軍 1023人阵亡[123] 1944年10月24日[124] 13°7′N 122°32′E / 13.117°N 122.533°E / 13.117; 122.533 (Japanese battleship Musashi)
錫布延海[125]
严重损毁,断裂成多段,沉没于1,000米(3,300英尺)深水域。[126][127]
“扶桑”號  大日本帝國海軍 1620人阵亡[128] 1944年10月25日[128] 苏里高海峡[128] 倾覆于185米(607英尺)深水域,舰桥桅杆折断[129]
“山城”號  大日本帝國海軍 1626人阵亡[130] 1944年10月25日[131] 苏里高海峡[131] 倾覆于191米(627英尺)深水域,舰首向后折叠压住舰体龙骨,轮机舱坍塌[132]
“提尔皮茨”号  納粹德國海軍 950–1204人阵亡[n] 1944年11月12日[117] 69°38′50″N 18°48′30″E / 69.64722°N 18.80833°E / 69.64722; 18.80833 (German battleship Tirpitz)
挪威Håkøybotn Bay, [138]
二战后经部分打捞[135]
“金剛”號  大日本帝國海軍 1250人阵亡[110] 1944年11月21日[139] 26°9′N 121°23′E / 26.150°N 121.383°E / 26.150; 121.383 (Japanese battleship Kongō)
台灣海峽[139]
未知
“加富尔伯爵”号英语Italian battleship Conte di Cavour  意大利皇家海军
1945年2月23日[140] 塔兰托港[141] 被拆解[142]
“大和”號  大日本帝國海軍 3055人阵亡[143] 1945年4月7日[144] 30°22′N 128°4′E / 30.367°N 128.067°E / 30.367; 128.067 (Japanese battleship Yamato)
东海[145]
断裂成两截,沉没于340米(1,120英尺)深水域[145]
“榛名”號  大日本帝國海軍 65人阵亡[110] 1945年7月24日[110] 日本神户[110] 被拆解[110]
“攝津”號  大日本帝國海軍
1945年7月29日[146] 日本神户[146] 被拆解[146]
“伊勢”號  大日本帝國海軍 50人阵亡[147] 1945年7月28日[147] 日本神户[147] 被拆解[147]
“日向”號  大日本帝國海軍 200+人阵亡[148] 1945年8月1日[148] 34°10′N 132°33′E / 34.167°N 132.550°E / 34.167; 132.550 (Japanese battleship Hyūga)
日本神户[148]
被拆解[148]

改装后沉没

[编辑]
舰名 图片 所属海军 伤亡情况 沉没日期 位置 现状
“加贺”号  大日本帝國海軍 811人阵亡[149] 1942年6月4日[150] 30°23′N 179°17′W / 30.383°N 179.283°W / 30.383; -179.283 (Japanese aircraft carrier Kaga) 未知
“鹰”号英语HMS Eagle (1918)  英國皇家海軍 131人阵亡[151] 1942年8月11日[151] 38°3′0″N 3°1′12″E / 38.05000°N 3.02000°E / 38.05000; 3.02000 (HMS Eagle (1918))
馬略卡島附近[151]
未知
“信濃”號  大日本帝國海軍 1435人阵亡[152] 1944年11月29日[152] 32°7′N 137°4′E / 32.117°N 137.067°E / 32.117; 137.067 (Japanese aircraft carrier Shinano)
日本本土以南105公里(65英里)[152]
未知

意外沉没

[编辑]
舰名 图片 所属海军 伤亡情况 沉没日期 位置 现状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  俄羅斯帝國海軍 679人阵亡[153] 1904年4月13日[154] 黄海[155] 未知
“初瀨”號  大日本帝國海軍 496人阵亡[156] 1904年5月15日[157] 38°37′N 121°20′E / 38.617°N 121.333°E / 38.617; 121.333 (Japanese battleship Hatsuse)
黄海[158]
未知
“八島”號  大日本帝國海軍
1904年5月15日[159] 38°34′N 121°40′E / 38.567°N 121.667°E / 38.567; 121.667 (Japanese battleship Yashima)
黄海[160]
未知
“蒙塔古”号英语HMS Montagu (1901)  英國皇家海軍
1906年5月30日[161] 英格兰兰迪岛[161] 几乎完全被打捞上来[162]
“耶拿”號  法國國家海軍 120人阵亡[163] 1907年3月12日[164] 法国土伦港[164] 被拆解[165]
“自由”号  法國國家海軍 250人阵亡[166] 1911年9月25日[166] 法国土伦港[167] 被拆解[167]
“大胆”号英语HMS Audacious (1912)  英國皇家海軍 1人阵亡[168] 1914年10月27日[168] 55°32′16″N 7°24′33″W / 55.53778°N 7.40917°W / 55.53778; -7.40917 (HMS Audacious (1912))
距离托里島39公里(24英里)处[169]
倾覆于64米(210英尺)深水域[170][169]
“布尔沃克”号英语HMS Bulwark (1899)  英國皇家海軍 736人阵亡[171] 1914年11月26日[171] 51°25′N 0°39′E / 51.417°N 0.650°E / 51.417; 0.650 (HMS Bulwark (1899))
英格兰施爾尼斯附近[171]
未知
“海洋”号英语HMS Ocean (1898)  英國皇家海軍 未知 1915年3月18日[172] 達達尼爾海峽[172] 未知
“布韋”號  法國國家海軍 639人阵亡[58] 1915年3月18日[173] 40°01′15″N 26°16′30″E / 40.02083°N 26.27500°E / 40.02083; 26.27500 (French battleship Bouvet)
達達尼爾海峽[173]
未知
“贝纳德通·伯林”号英语Italian battleship Benedetto Brin  意大利皇家海军 454人阵亡[174] 1915年9月27日[174] 意大利布林迪西[174] 未知
“英王爱德华七世”号英语HMS King Edward VII  英國皇家海軍
1916年1月6日[175] 蘇格蘭拉斯角英语Cape Wrath附近[175] 倾覆于108米(354英尺)深水域[176]
“拉塞尔”号英语HMS Russell (1901)  英國皇家海軍 125人阵亡[177] 1916年4月27日[178] 35°54′N 14°36′E / 35.900°N 14.600°E / 35.900; 14.600 (HMS Russell (1901))
马耳他瓦莱塔附近[177][178]
倾覆于110米(360英尺)深水域[177][178]
“利奥纳多·达·芬奇”号英语Italian battleship Leonardo da Vinci  意大利皇家海军 448人阵亡[179] 1916年8月2日[180] 意大利塔兰托[181] 被拆解[180][182]
“玛丽亚皇后”号  俄羅斯帝國海軍 228人阵亡[183] 1916年10月20日[184] 乌克兰塞瓦斯托波爾[184] 被拆解[185]
“玛格丽特皇后”号英语Italian battleship Regina Margherita  意大利皇家海军 675人阵亡[186] 1916年12月12日[187] 阿尔巴尼亚发罗拉附近[187] 右倾沉没于68米(223英尺)深水域[188]
“佩列斯韦特”号[o]  俄羅斯帝國海軍 116–167人阵亡[p] 1917年1月4日[191] 埃及塞得港附近[191] 未知
“前卫”号英语HMS Vanguard (1909)  英國皇家海軍 843人阵亡[193] 1917年7月9日[194] 58°51′24″N 3°6′22″W / 58.85667°N 3.10611°W / 58.85667; -3.10611 (HMS Vanguard (1909))
斯卡帕湾[194]
未知,沉没于14.2米(47英尺)深水域。[194]
“河內”號  大日本帝國海軍 600–700人阵亡[q] 1918年7月2日[197] 34°0′N 131°36′E / 34.000°N 131.600°E / 34.000; 131.600 (Japanese battleship Kawachi) 部分被打捞[199]
“乔治王子”号英语HMS Prince George (1895)[r]  英國皇家海軍
1921年12月30日[200] 52°44′5″N 4°38′23″E / 52.73472°N 4.63972°E / 52.73472; 4.63972 (HMS Prince George (1856))
荷兰坎博頓英语Camperduin附近[200]
直立状态沉没,可从岸边看到,部分被拆解[200]
“法兰西”号  法國國家海軍 3人阵亡[201] 1922年8月26日[201] 47°27′6″N 3°2′0″W / 47.45167°N 3.03333°W / 47.45167; -3.03333 (French battleship France)
法国基伯龙湾[201]
未知
“西班牙”号英语Spanish battleship España  西班牙
1923年8月26日[202] 摩洛哥特雷斯福卡斯角英语Cape Tres Forcas[202] 部分打捞(含一门305毫米(12.0英寸)和一门102毫米(4.0英寸)舰炮),但主体结构已遭风暴严重损毁[202]
“阿方索十三世”号英语Spanish battleship Alfonso XIII[s]  西班牙 5人阵亡[204] 1937年4月30日[204] 43°31′26″N 3°40′44″W / 43.52389°N 3.67889°W / 43.52389; -3.67889 (Spanish battleship Alfonso XIII)
西班牙桑坦德附近[204]
未知
“海梅一世”号英语Spanish battleship Jaime I  西班牙共和海軍
1937年6月17日[205] 西班牙卡塔赫纳 被拆解[206]
“伊尔玛利宁”号  芬兰 271人阵亡[207] 1941年9月13日[207] 芬蘭灣[207] 倒扣倾覆于80米(262英尺)深水域,被列为战争墓地。[207]
“陸奧”號  大日本帝國海軍 1121人阵亡[208] 1943年6月8日[209] 33°58′N 132°24′E / 33.967°N 132.400°E / 33.967; 132.400 (Japanese battleship Mutsu)
瀨戶內海[209]
由于打捞工作于1990年代终止[209],现存残骸主体仅剩一段35米(115英尺)长的舰体,从舰桥延伸至一号炮塔,沉没于约12米(39英尺)深的水域[210]
“西里西亚”号  納粹德國海軍
1945年5月3日[211] 德国钦诺维茨附近[211] 被拆解[212][211]
“奧克拉荷馬”號  美國海軍
1947年5月17日[213] 夏威夷州东北部海域[213] 在珍珠港袭击中倾覆,被打捞起后再拖运途中意外沉没[214]
“圣保罗”号葡萄牙语São Paulo (couraçado)  巴西
1951年11月[215] 未知 未知
“新羅西斯克”號英语Italian battleship Giulio Cesare[t]  蘇聯海軍 608人阵亡[217] 1955年10月29日 44°37′7″N 33°32′8″E / 44.61861°N 33.53556°E / 44.61861; 33.53556 (Italian battleship Giulio Cesare)
乌克兰塞瓦斯托波爾
被拆解[218]

自沉

[编辑]
舰名 图片 所属海军 伤亡情况 沉没日期 位置 现状 纪念物
“塞瓦斯托波尔”号  俄羅斯帝國海軍 11人阵亡[219] 1905年1月2日[220] 旅顺口区[219] 未知
“胡德”号英语HMS Hood (1891)  英國皇家海軍
1914年11月4日[221] 50°34′9″N 2°25′16″W / 50.56917°N 2.42111°W / 50.56917; -2.42111 (HMS Hood (1891))
波特兰港英语Portland Harbour[221]
“馬塞納”號  法國國家海軍
1915年11月9日[222] 加里波利半島海丽丝岬英语Cape Helles[222] 未知
“光榮”號  俄羅斯帝國海軍 3人阵亡[223] 1917年10月17日[224] 爱沙尼亚韋伊納海[224] 被拆解[225]
“叶卡捷林娜大帝”号英语Russian battleship Imperatritsa Ekaterina Velikaya[u]  俄羅斯帝國海軍
1918年6月18日[185] 44°42′23″N 37°48′43″E / 44.70639°N 37.81194°E / 44.70639; 37.81194 (Russian battleship Imperatritsa Ekaterina Velikaya)
俄罗斯新罗西斯克[185]
未知
“国王”号  德意志帝國海軍
1919年6月21日[228] 斯卡帕湾古特海峡英语Gutter Sound[228] 倾覆于约35米(115英尺)深水域[229],部分残骸遭打捞破坏[230]
“王储”号  德意志帝國海軍 1人阵亡[231] 1919年6月21日[231] 斯卡帕湾古特海峡[231] 倾覆于约45米(148英尺)深水域[232]
“藩侯”号  德意志帝國海軍 2人阵亡[233] 1919年6月21日[233] 斯卡帕湾古特海峡[233] 倾覆于约45米(148英尺)深水域[234]
“皇帝”号  德意志帝國海軍
1919年6月21日[235] 斯卡帕湾古特海峡[235] 被拆解[235]
“腓特烈大帝”号  德意志帝國海軍
1919年6月21日[235] 斯卡帕湾古特海峡[235] 被拆解[235] “腓特烈大帝”号的舰钟已归还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现陈列于格吕克斯堡的德国海军基地[235]
“皇后”号  德意志帝國海軍
1919年6月21日[235] 斯卡帕湾古特海峡[235] 被拆解[235]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  德意志帝國海軍
1919年6月21日[235] 斯卡帕湾古特海峡[235] 被拆解[235]
“阿尔贝特国王”号  德意志帝國海軍
1919年6月21日[235] 斯卡帕湾古特海峡[235] 被拆解[235]
“大选帝侯”号  德意志帝國海軍
1919年6月21日[228] 斯卡帕湾古特海峡[228] 被拆解[228] “大选帝侯”号的舰钟由漢普郡朴茨茅斯國立皇家海軍博物館竞拍购得。[236]
“巴伐利亚”号  德意志帝國海軍
1919年6月21日[237] 斯卡帕湾古特海峡[237] 被拆解[237] “巴伐利亚”号的舰钟陈列于基尔海湾俱乐部[237]
“罗斯季斯拉夫”号  俄羅斯帝國海軍
1920年11月[238] 45°25′0″N 36°37′43″E / 45.41667°N 36.62861°E / 45.41667; 36.62861 (Russian battleship Rostislav)
刻赤海峽[238]
部分打捞,据报残骸尚存但正逐渐陷入淤泥[239]
“敦克爾克”號  法國國家海軍
1942年11月27日[240] 法国土伦港[240] 被拆解[240]
“普羅旺斯”號  法國國家海軍 1942年11月27日[75] 法国土伦港[75] 被拆解[75]
“百人队长”号英语HMS Centurion (1911)  英國皇家海軍
1944年6月9日[241] 诺曼底附近[241] 未知 “百人队长”号的舰徽陈列于舒格伯勒庄园英语Shugborough Hall[242]
“孤拔”号  法國國家海軍
1944年6月9日[243] 诺曼底宝剑海滩附近[243] 被拆解[243]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  納粹德國海軍
1945年3月21日[244] 芬蘭灣奧斯穆斯島附近[245] 残骸于1966年被掩埋[246] 截至1990年英语1990 in Germany,“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的舰钟陈列于德累斯顿联邦国防军军事史博物馆[212]
“格奈森瑙”號  納粹德國海軍
1945年3月27日[247][248] 波兰格丁尼亚[248] 被拆解[249] 该舰后主炮塔被拆除后安置于特隆赫姆附近的奥斯特洛特堡垒英语Austrått Fort,作为海岸炮“奥兰德尔”使用[248]
“策林根”号  納粹德國海軍
1945年3月26日[250] 波兰格丁尼亚[250] 被拆解[250]

作为靶舰击沉

[编辑]
舰名 图片 所属海军 沉没日期 位置 现状
“德克薩斯”號[v]  美國海軍 1912年3月22日[252] 37°43′10″N 76°05′0″W / 37.71944°N 76.08333°W / 37.71944; -76.08333 (USS Texas (1892))
切萨皮克湾坦吉尔海峡英语Tangier Sound[252]
残骸已爆破并掩埋[253]
“印度女皇”号英语HMS Empress of India  英國皇家海軍 1913年11月4日[254] 莱姆湾[w][254] 倾覆于约32米(105英尺)深水域[255]
“尼古拉一世”号[x]  大日本帝國海軍 1915年10月3日[256] 未知 未知
“印第安納”號  美國海軍 1920年11月1日[257] 切萨皮克湾[257] 被拆解[257]
“麻薩諸塞”號  美國海軍 1921年1月[258] 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附近[259] 作为人工鱼礁沉海[259]
“东弗里斯兰”号  德意志帝國海軍 1921年7月21日[260] 37°9′8″N 74°34′3″W / 37.15222°N 74.56750°W / 37.15222; -74.56750 (SMS Ostfriesland)
切萨皮克湾[260]
倒扣沉没于370英尺深水底。[261]
“巴登”号  德意志帝國海軍 1921年8月16日[262] 49°49′42″N 2°23′21″W / 49.82833°N 2.38917°W / 49.82833; -2.38917 (SMS Baden)
英吉利海峡赫德深水区英语Hurd’s Deep[262]
未知,沉没于180米(590英尺)深水域。[262]
“阿拉巴馬”號  美國海軍 1921年9月27日[263] 切萨皮克湾[263] 被拆解[263]
“欧根亲王”号英语SMS Prinz Eugen (1912)  奧匈帝國海軍 1922年6月[264] 土伦港附近[264] 未知
“艾奧瓦”號[y]  美國海軍 1923年3月23日[265][266] 巴拿马湾[265] 未知
“紐澤西”號  美國海軍 1923年9月5日[267] 哈特拉斯角英语Cape Hatteras钻石浅滩英语Diamond Shoals[267] 倒扣沉没于320英尺深水域。[268]
“維珍尼亞”號  美國海軍 1923年9月5日[269] 哈特拉斯角钻石浅滩[269] 倒扣沉没于385英尺深水域。[270]
“列特维赞”号[z]  大日本帝國海軍 1924年7月25日[271] 丰后水道[272] 未知
“鹰”号[aa]  大日本帝國海軍 1924年7月10日[273] 東京灣城岛英语Jōgashima附近[273] 未知
“安藝”號  大日本帝國海軍 1924年9月2日[198] 35°1′30″N 139°51′22″E / 35.02500°N 139.85611°E / 35.02500; 139.85611 (Japanese battleship Aki)
东京湾[198]
未知
“薩摩”號  大日本帝國海軍 1924年9月7日[274] 东京湾房總半島[274] 未知
“君主”号英语HMS Monarch (1911)  英國皇家海軍 1925年1月21日[275] 赫德深水区[275] 未知
“印度皇帝”号英语HMS Emperor of India  英國皇家海軍 1931年6月6日[276] 欧文斯海滩英语Cymenshore[276] 被拆解[277]
“阿肯色”號  美國海軍 1946年7月25日[278] 比基尼环礁[279] 倾覆于180英尺(55米)深水域[279],曾参与“十字路口行动”核试验[280]
“長門”號  大日本帝國海軍 1946年7月30日[281] 比基尼环礁[282] 倾覆于33.5米(110英尺)深水域[283],曾参与“十字路口行动”核试验[281]
“賓夕法尼亞”號  美國海軍 1948年2月10日[284] 瓜加林環礁附近[284] 曾参与“十字路口行动”核试验[284]
“紐約”號  美國海軍 1948年7月8日[285] 太平洋[285] 参与“十字路口行动”核试验[285]
“內華達”號  美國海軍 1948年7月31日[286] 珍珠港约60—65英里(97—105公里)[286] 参与“十字路口行动”核试验,但最终被海军航空兵击沉。[287]

脚注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U-331”号潜艇艇长、海军上尉英语Oberleutnant zur See汉斯-迪特里希·冯·蒂森豪森英语Hans-Diedrich von Tiesenhausen认为仅有一枚鱼雷击中了“巴勒姆”号[9]。冯·蒂森豪森因此战获颁骑士铁十字勋章[10]
  2. ^ “波尔塔瓦”号于1904年12月5日在旅顺会战期间被大日本帝国炮兵击沉[19],后被日军俘获、打捞,更名为“丹后”号并进行改装[20][21][2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舰被卖回俄罗斯帝国,并更名为“切斯马”号[21][23]
  3. ^ “胜利”号与“波尔塔瓦”号一样,于1904年12月7日在旅顺会战中被日军炮火击沉[24],但后被日军打捞并更名为“周防”号,同样进行了改装[25]
  4. ^ 麦克劳克林记载死亡人数为470人[27],而坎贝尔记载为514人[28]。福尔奇克和麦克劳克林均未提及获救水兵数量[4],但坎贝尔记录俄军驱逐舰救起385人[28]
  5. ^ 译名参考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41]
  6. ^ “凯旋”号最初由智利海军英语Chilean Navy订购,名为“自由”号(Libertad)[45]
  7. ^ R·A·伯特所著《英国战列舰1889-1904》(British Battleships 1889–1904)记载“威严”号沉没致49人丧生[47],而《康威世界战舰全集1906-1921》(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仅记录40人遇难[48]
  8. ^ 译名参考自《战役图文史 改变世界历史的50场战役》[49]
  9. ^ “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于1910年被售予奥斯曼帝国,并更名为“巴巴罗萨·海雷丁”号战列舰[50]
  10. ^ 在服役于希腊海军前,“基尔基斯”号为美国战列舰“密西西比”号[76]
  11. ^ 在被希腊政府购入并更名前,“利姆诺斯”号为美国战列舰“爱达荷”号[79]
  12. ^ 该舰原名"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后以法国革命家让-保尔·马拉之名更名为“马拉”号(Marat)[84],最终改名“沃尔霍夫”号(Volkhov)[85]
  13. ^ 1936年,“让·巴尔”号更名为“海洋”号(Océan),以便为当时在建的新造舰腾出舰名[120]
  14. ^ "提尔皮茨"号伤亡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威廉·加兹克(William Garzke)与罗伯特·杜林(Robert Dulin)统计约950人阵亡[133];西格弗里德·布雷尔(Siegfried Breyer)与埃里希·格勒纳(Erich Gröner)记录1204人死亡[134][135];尼克拉斯·泽特林(Niklas Zetterling)与迈克尔·塔梅兰德(Michael Tamelander)估算近1000人丧生[136];而约翰·斯威特曼(John Sweetman)记载该舰1900名船员中损失1000人[137]
  15. ^ 该舰以“佩列斯韦特”号之名下水,1904年12月7日在旅顺会战中被俄军自沉,后经日军打捞修复并更名为“相模”号[189]。日本将其转售俄国后,该舰被命名为“切斯马”号[190]
  16. ^ 安东尼·普雷斯顿英语Antony Preston (naval historian)记录该舰第二次(最终)沉没时167人遇难[191],而麦克劳克林(McLaughlin)在《俄罗斯与苏联战列舰》(Russian & Soviet Battleships)中给出更保守的116人死亡数据[192]
  17. ^ “河内”号爆炸导致的伤亡人数存在争议:汉斯·伦格尔(Hans Lengerer)的期刊《战列舰“河内”与“摄津”》(Battleships Kawachi and Settsu)记载600人死亡[195],桑德尔·金塞普(Sander Kingsepp)的记载则更追加18人[196];而加德纳(Gardiner)与格雷(Gray)及延楚拉(Jentschura)、荣格(Jung)与米克尔(Mickel)均记录700人遇难[197][198]
  18. ^ 1918年年中某时,“乔治王子”号更名为“维多利亚二世”号[200](名称源自其姊妹舰HMS Victorious (1895)英语HMS Victorious (1895)[48],但于1919年2月恢复原名[48]
  19. ^ “阿方索十三世”号在其同名西班牙国王遭流放后,更名为已于1923年沉没的同级舰名“西班牙”号[203][202][203]
  20. ^ 前意大利战列舰“朱利奥·凯撒”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移交给苏联并更名为“新羅西斯克”號。[216][217]
  21. ^ “叶卡捷琳娜大帝”号虽以“叶卡捷琳娜二世”号之名铺设龙骨,但仅为形式命名[226]。后于二月革命期间被更名为“自由俄罗斯”号(俄语:Свободная Россия)。[227]
  22. ^ 1911年2月15日,“德克萨斯”号更名为“圣马科斯”号,以便为新造舰腾出舰名。[251]
  23. ^ 译名参考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41]
  24. ^ “尼古拉一世”号于1905年6月6日被更名为“壹岐”号[256]
  25. ^ 1919年4月30日,“艾奥瓦”号更名为海防舰4号(Coast Battleship No. 4),以便将其舰名让渡给一艘新建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265]
  26. ^ “列特维赞”号被打捞后编入日本海军,更名为“肥前”号[271]
  27. ^ 被日军俘获后,“鹰”号被更名为“石见”号。[273]

引文

[编辑]
  1. ^ Stoll (1992),第263-283頁.
  2. ^ Breyer (1973),第115頁.
  3. ^ Black (2016),第16-21頁.
  4. ^ 4.0 4.1 4.2 Forczyk (2009),第62頁.
  5. ^ Forczyk (2009),第61–62頁.
  6. ^ Campbell (1978),第128–131頁.
  7. ^ Grant (2008),第239頁.
  8. ^ Stille (2008),第10頁.
  9. ^ Jones (1979),第225–232頁.
  10. ^ Helgason (2010).
  11. ^ Jones (1979),第258–259頁.
  12. ^ 12.0 12.1 Grant (2008),第273頁.
  13. ^ Reid (2006).
  14. ^ Grant (2008),第274頁.
  15. ^ Grant (2008),第272–74頁.
  16. ^ Herwig (1980),第256頁.
  17. ^ Favre (2008),第92-93頁.
  18. ^ Jordan & Dumas (2009),第92–93頁.
  19. ^ 19.0 19.1 19.2 19.3 McLaughlin (2003),第164頁.
  20. ^ McLaughlin (2003),第451頁.
  21. ^ 21.0 21.1 Lengerer (September 2008), Tango,第52頁.
  22. ^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1977),第19頁.
  23. ^ 23.0 23.1 McLaughlin (2003),第91頁.
  24. ^ McLaughlin (2003),第115, 163–64頁.
  25. ^ Lengerer (September 2008), Sagami,第41, 43–44頁.
  26. ^ 26.0 26.1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1977),第20頁.
  27. ^ McLaughlin (2003),第61頁.
  28. ^ 28.0 28.1 Campbell (1978),第128–31頁.
  29. ^ Grant (2008),第251頁.
  30. ^ 30.0 30.1 Forczyk (2009),第67頁.
  31. ^ 31.0 31.1 31.2 31.3 Grant (2008),第250頁.
  32. ^ 32.0 32.1 Campbell (1978),第135頁.
  33. ^ Forczyk (2009),第67, 70頁.
  34. ^ Campbell (1978),第187頁.
  35. ^ Forczyk (2009),第70頁.
  36. ^ 36.0 36.1 Warner & Warner (2002),第514頁.
  37. ^ Evans & Peattie (1997),第122頁.
  38. ^ McLaughlin (2003),第83頁.
  39. ^ Bogdanov (2004),第77頁.
  40. ^ 40.0 40.1 40.2 Burt (1988),第170–72頁.
  41. ^ 41.0 41.1 顾剑 (2024),第91頁.
  42. ^ Burt (1988),第174頁.
  43. ^ Chesneau (1979),第8頁.
  44. ^ 44.0 44.1 44.2 Burt (1988),第158–59頁.
  45. ^ Burt (1988),第262頁.
  46. ^ 46.0 46.1 46.2 Burt (1988),第276頁.
  47. ^ Burt (1988),第131頁.
  48. ^ 48.0 48.1 48.2 48.3 48.4 Gardiner & Gray (1985),第7頁.
  49. ^ 巩丽娟 (2024),第337頁.
  50.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16–17頁.
  51.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28頁.
  52. ^ Hore (2006),第66頁.
  53. ^ Gardiner & Gray (1985),第390頁.
  54. ^ 54.0 54.1 Staff (2010),第13頁.
  55. ^ Campbell (1998),第338頁.
  56. ^ 56.0 56.1 56.2 Caresse (2010),第26頁.
  57. ^ 57.0 57.1 Caresse (2012),第133–34頁.
  58. ^ 58.0 58.1 Grant (2008),第263頁.
  59. ^ Burt (1988),第209頁.
  60. ^ 60.0 60.1 Burt (1988),第214頁.
  61. ^ Chesneau (1979),第37頁.
  62. ^ 62.0 62.1 62.2 62.3 Amos (2009).
  63. ^ 63.0 63.1 Sieche (1991),第127, 131頁.
  64. ^ Sieche (1991),第138, 142頁.
  65. ^ 65.0 65.1 65.2 Kula (2015).
  66. ^ Burt (1988),第253頁.
  67. ^ 67.0 67.1 The Daily Telegraph (1918).
  68. ^ Grant (2008),第291頁.
  69. ^ Friedman (2015),第352頁.
  70. ^ Grant (2008),第290頁.
  71. ^ Wreck of HMS Royal Oak. scapaflowwrecks.com. Scapa Flow Wreck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26). 
  72. ^ Jennings (2004).
  73. ^ Rohwer (2005),第31頁.
  74. ^ 74.0 74.1 Grant (2008),第302頁.
  75. ^ 75.0 75.1 75.2 75.3 Whitley (1998),第44頁.
  76. ^ Gardiner (1979),第144頁.
  77. ^ 77.0 77.1 77.2 77.3 Gardiner & Gray (1985),第384頁.
  78. ^ Hore (2006),第89頁.
  79. ^ Sondhaus (2014),第24–25頁.
  80. ^ Cressman (2007).
  81. ^ Garzke & Dulin (1985),第246頁.
  82. ^ Grant (2008),第282–83頁.
  83. ^ 83.0 83.1 Ballard (1990),第221頁.
  84. ^ McLaughlin (2003),第324頁.
  85. ^ McLaughlin (2003),第413–414頁.
  86. ^ 86.0 86.1 86.2 McLaughlin (2003),第402頁.
  87. ^ McLaughlin (2003),第413–14頁.
  88. ^ 88.0 88.1 Burt (2012),第135頁.
  89. ^ Rohwer (2005),第118頁.
  90. ^ Admiralty Historical Section,第201–02頁.
  91. ^ 91.0 91.1 DANFS Arizona.
  92. ^ Pearl Harbor Raid, 7 December 1941, USS Arizona during the Pearl Harbor Attack.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2010-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01). 
  93. ^ Stillwell (1991),第279頁.
  94. ^ Wright (2002),第78, 80頁.
  95. ^ U.S.S. Arizona Bell. University of Arizona. [2011-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8). 
  96. ^ DANFS Nevada.
  97. ^ Flagship of the Fleet: Life and Death of the USS Arizona. Current Exhibits. Arizona Capitol Museum. [2008-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6). 
  98. ^ 98.0 98.1 98.2 DANFS Utah.
  99. ^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1).
  100. ^ Pearl Harbor Area Attractions. [201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5). 
  101. ^ USS Utah – The 100th Anniversary. [2013-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9). 
  102. ^ Chesneau (1980),第13頁.
  103. ^ Garzke & Dulin (2009).
  104. ^ 104.0 104.1 104.2 Ryall (2014).
  105. ^ Hackett, Kingsepp & Cundall (2013).
  106. ^ 106.0 106.1 Hackett & Kingsepp (2010).
  107. ^ 107.0 107.1 Hackett, Kingsepp & Ahlberg (2016b).
  108. ^ 108.0 108.1 Grant (2008),第318頁.
  109. ^ Werner (2019).
  110.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Stille (2008),第20頁.
  111. ^ Lundgren (2010).
  112. ^ Mattesini (2002),第529–30頁.
  113. ^ Garzke & Dulin (1985),第404, 428頁.
  114. ^ Times of Malta (2012).
  115. ^ Garzke & Dulin (1985),第176頁.
  116. ^ Garzke & Dulin (1985),第165頁.
  117. ^ 117.0 117.1 Grant (2008),第281頁.
  118. ^ Fenton (2011).
  119. ^ 119.0 119.1 119.2 Jordan & Dumas (2009),第93頁.
  120. ^ Le Masson (1969),第65頁.
  121. ^ 121.0 121.1 Whitley (1998),第36頁.
  122. ^ Dumas (1985),第231頁.
  123. ^ Hackett & Kingsepp (2017).
  124. ^ Grant (2008),第322頁.
  125. ^ Chiu (2015).
  126. ^ McKirdy & Wakatsuki (2015).
  127. ^ Yamaguchi (2015).
  128. ^ 128.0 128.1 128.2 Hackett & Kingsepp (2020).
  129. ^ IJN Fuso. RV Petrl. 保罗·艾伦. [2019-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9). 
  130. ^ Tully (2009),第21頁.
  131. ^ 131.0 131.1 Grant (2008),第323頁.
  132. ^ IJN YAMASHIRO. R/V Petrel. [2019-11-16]. 
  133. ^ Garzke & Dulin (1985),第273頁.
  134. ^ Breyer (1989),第26頁.
  135. ^ 135.0 135.1 Gröner (1990),第35頁.
  136. ^ Zetterling & Tamelander (2009),第327頁.
  137. ^ Sweetman (2004),第248頁.
  138. ^ Hafsten (1991),第221頁.
  139. ^ 139.0 139.1 Wheeler (1980),第183頁.
  140. ^ Cernuschi & O'Hara (2010),第92–93頁.
  141. ^ Cernuschi & O'Hara (2010),第81–85, 88頁.
  142. ^ Brescia (2012),第59頁.
  143. ^ Hackett & Kingsepp (2016b).
  144. ^ Grant (2008),第327頁.
  145. ^ 145.0 145.1 Reading Eagle (1985),第70頁.
  146. ^ 146.0 146.1 146.2 Hackett & Kingsepp (2018).
  147. ^ 147.0 147.1 147.2 147.3 Hackett, Kingsepp & Ahlberg (2016).
  148. ^ 148.0 148.1 148.2 148.3 Hackett & Kingsepp (2016).
  149. ^ Parshall & Tully (2005),第476頁.
  150. ^ Parshall & Tully (2005),第338頁.
  151. ^ 151.0 151.1 151.2 Smith (1995),第189頁.
  152. ^ 152.0 152.1 152.2 Tully (2001).
  153. ^ Taras (2000),第27頁.
  154. ^ Balakin (2004),第39頁.
  155. ^ Vinogradov & Fedechkin (2011),第72–73頁.
  156. ^ Forczyk (2009),第46–47頁.
  157. ^ Forczyk (2009),第46頁.
  158. ^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1977),第18頁.
  159. ^ Warner & Warner (2002),第279–82頁.
  160. ^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1977),第16頁.
  161. ^ 161.0 161.1 Burt (1988),第205頁.
  162. ^ Burt (1988),第206頁.
  163. ^ Caresse (2007),第132頁.
  164. ^ 164.0 164.1 Caresse (2007),第129–130頁.
  165. ^ Caresse (2007),第137–38頁.
  166. ^ 166.0 166.1 Windsor (1911),第651頁.
  167. ^ 167.0 167.1 Gardiner (1979),第297頁.
  168. ^ 168.0 168.1 Jellicoe (1919),第141頁.
  169. ^ 169.0 169.1 HMS Audacious. Deep image underwater shipwreck exploring. [2011-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1). 
  170. ^ Brown (2003),第161頁.
  171. ^ 171.0 171.1 171.2 Para (2015),第24頁.
  172. ^ 172.0 172.1 Burt (1988),第156, 174頁.
  173. ^ 173.0 173.1 Gardiner (1979),第295頁.
  174. ^ 174.0 174.1 174.2 Hocking (1990),第79頁.
  175. ^ 175.0 175.1 Burt (1988),第247–48頁.
  176. ^ Burt (1988),第249, 251頁.
  177. ^ 177.0 177.1 177.2 Burt (1988),第211頁.
  178. ^ 178.0 178.1 178.2 Chesneau (1979),第9頁.
  179. ^ Whitley (1998),第157–58頁.
  180. ^ 180.0 180.1 Preston (1972),第176頁.
  181. ^ Giorgerini (1980),第272, 277頁.
  182. ^ Allen (1964),第23–26頁.
  183. ^ McLaughlin (2003),第242, 306–07頁.
  184. ^ 184.0 184.1 McLaughlin (2003),第306頁.
  185. ^ 185.0 185.1 185.2 McLaughlin (2003),第242, 310頁.
  186. ^ Hocking (1990),第583頁.
  187. ^ 187.0 187.1 Gardiner & Gray (1985),第343頁.
  188. ^ Ruberti (2005).
  189. ^ Lengerer (September 2008), Sagami,第44頁.
  190. ^ McLaughlin (September 2008),第47, 55頁.
  191. ^ 191.0 191.1 191.2 Preston (1972),第207頁.
  192. ^ McLaughlin (2003),第115頁.
  193. ^ People associated with HMS Vanguard. scapaflowwrecks.com. Scapa Flow Wrecks. [2025-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5). 
  194. ^ 194.0 194.1 194.2 History of HMS Vanguard. scapaflowwrecks.com. Scapa Flow Wrecks. [2025-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11). 
  195. ^ Lengerer (2006),第66–84頁.
  196. ^ Kingsepp (2007),第99–100頁.
  197. ^ 197.0 197.1 Gardiner & Gray (1985),第239頁.
  198. ^ 198.0 198.1 198.2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1977),第24頁.
  199. ^ Lengerer (2006),第83–84頁.
  200. ^ 200.0 200.1 200.2 200.3 Burt (1988),第133頁.
  201. ^ 201.0 201.1 201.2 New York Times, 27 August 1922.
  202. ^ 202.0 202.1 202.2 202.3 Fernández & March 2007,第106頁.
  203. ^ 203.0 203.1 Gardiner & Gray (1985),第378頁.
  204. ^ 204.0 204.1 204.2 Proceedings (1940),第813頁.
  205. ^ Gardiner & Gray (1985),第376頁.
  206. ^ Platón (2001),第75頁.
  207. ^ 207.0 207.1 207.2 207.3 Tanner (2024).
  208. ^ Williams (2009),第132頁.
  209. ^ 209.0 209.1 209.2 Williams (2009),第129–32頁.
  210. ^ Williams (2009),第140–41頁.
  211. ^ 211.0 211.1 211.2 Slavick (2003),第233頁.
  212. ^ 212.0 212.1 Gröner (1990),第22頁.
  213. ^ 213.0 213.1 Newell (1957),第39, 42頁.
  214. ^ Newell (1957),第39頁.
  215. ^ Whitley (1998),第29頁.
  216. ^ Whitley (1998),第162頁.
  217. ^ 217.0 217.1 McLaughlin (2003),第419, 422頁.
  218. ^ McLaughlin (2003),第423頁.
  219. ^ 219.0 219.1 Balakin (2004),第52頁.
  220. ^ Forczyk (2009),第47頁.
  221. ^ 221.0 221.1 Burt (1988),第90頁.
  222. ^ 222.0 222.1 Gardiner & Gray (1985),第192頁.
  223. ^ Staff (2008),第116頁.
  224. ^ 224.0 224.1 Staff (2008),第116–17頁.
  225. ^ Gardiner & Gray (1985),第294頁.
  226. ^ McLaughlin (2003),第228頁.
  227. ^ McLaughlin (2003),第242頁.
  228. ^ 228.0 228.1 228.2 228.3 228.4 Gröner (1990),第28頁.
  229. ^ SMS König 3D Shipwreck. scapaflowwrecks.com. Scapa Flow Wrecks. 
  230. ^ MacDonald (1998),第73–75頁.
  231. ^ 231.0 231.1 231.2 Staff (2010),第37頁.
  232. ^ SMS Kronprinz 3D Shipwreck. scapaflowwrecks.com. Scapa Flow Historic Wreck Site. [2025-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1-16). 
  233. ^ 233.0 233.1 233.2 Staff (2010),第36頁.
  234. ^ SMS Markgraf 3D Shipwreck. Scapa Flow Historic Wreck Site. [2019-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27). 
  235. ^ 235.00 235.01 235.02 235.03 235.04 235.05 235.06 235.07 235.08 235.09 235.10 235.11 235.12 235.13 235.14 235.15 Gröner (1990),第26頁.
  236. ^ BBC (2014).
  237. ^ 237.0 237.1 237.2 237.3 Gröner (1990),第30頁.
  238. ^ 238.0 238.1 Melnikov (2006),第47頁.
  239. ^ Yolkin (2008).
  240. ^ 240.0 240.1 240.2 Whitley (1998),第52頁.
  241. ^ 241.0 241.1 Lenton (1998),第574頁.
  242. ^ The Mansion House. Staffordshire County Council英语Staffordshire County Council. n.d. [2014-08-27]. 
  243. ^ 243.0 243.1 243.2 Whitley (1998),第38頁.
  244. ^ Schultz (1992),第228–48頁.
  245. ^ Breyer (1992),第40頁.
  246. ^ Diver (2009).
  247. ^ Garzke & Dulin (1985),第153頁.
  248. ^ 248.0 248.1 248.2 Gröner (1990),第32頁.
  249. ^ Breyer (1990),第34頁.
  250. ^ 250.0 250.1 250.2 Gröner (1990),第17頁.
  251. ^ DANFS Texas.
  252. ^ 252.0 252.1 Allen (1993),第250頁.
  253. ^ Reilly & Scheina (1980),第48頁.
  254. ^ 254.0 254.1 Brown (1997),第176–77頁.
  255. ^ HMS Empress of India Wreck in Lyme Bay. Teign Dive. Teign Diving Centre. [2016-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8) (英国英语). 
  256. ^ 256.0 256.1 McLaughlin (2003),第44–45頁.
  257. ^ 257.0 257.1 257.2 DANFS Indiana.
  258. ^ DANFS Massachusetts.
  259. ^ 259.0 259.1 USS Massachusetts learn about the history audio transcript (PDF). Florida's "Museums in the Sea". [2010-07-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12-11). 
  260. ^ 260.0 260.1 The Naval Bombing Experiments: Bombing Operations. Naval History & Heritage Command英语Naval History & Heritage Command. 2007-04-03 [2010-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4). 
  261. ^ Fabian (2015).
  262. ^ 262.0 262.1 262.2 Schleihauf (2007),第81頁.
  263. ^ 263.0 263.1 263.2 DANFS Alabama.
  264. ^ 264.0 264.1 Gardiner & Gray (1985),第334頁.
  265. ^ 265.0 265.1 265.2 DANFS Iowa.
  266. ^ USS Iowa (Battleship # 4), 1897–1923. Later renamed Coast Battleship # 4.. Department of the Navy – Naval Historical Center. 2003-04-13 [2011-09-29]. 
  267. ^ 267.0 267.1 Wildenberg (2014),第114頁.
  268. ^ Ex-USS New Jersey | Monitor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 [2025-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03). 
  269. ^ 269.0 269.1 DANFS Virginia.
  270. ^ Ex-USS Virginia | Monitor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 [2025-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27). 
  271. ^ 271.0 271.1 Lengerer (September 2008), Hizen,第59頁.
  272. ^ McLaughlin (2000),第64頁.
  273. ^ 273.0 273.1 273.2 Lengerer (September 2008), Iwami,第66頁.
  274. ^ 274.0 274.1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1977),第23頁.
  275. ^ 275.0 275.1 London Times, 22 January 1925.
  276. ^ 276.0 276.1 Brown (2006),第22頁.
  277. ^ Gardiner & Gray (1985),第32頁.
  278. ^ Ireland (1996),第186–87頁.
  279. ^ 279.0 279.1 Delgado & Murphy (1991).
  280. ^ Ireland (1996),第186-87頁.
  281. ^ 281.0 281.1 Tully (2003).
  282. ^ London Times, 3 March 2007.
  283. ^ Bikini Atoll Dive Tourism Information. Bikini Atoll Divers. [2014-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6). 
  284. ^ 284.0 284.1 284.2 DANFS Pennsylvania.
  285. ^ 285.0 285.1 285.2 Banks (2002),第38頁.
  286. ^ 286.0 286.1 Friedman (1985),第420頁.
  287. ^ Bonner (1996),第108頁.

参考来源

[编辑]

书籍

[编辑]

期刊

[编辑]
  • Allen, M. J. The Loss & Salvage of the "Leonardo da Vinci". Warship International (Naval Records Club). 1964, I (Reprint). 
  • Allen, Francis J. "Old Hoodoo": The Story of the U.S.S. Texas. Warship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Nav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1993, XXX (3). ISSN 0043-0374. 
  • Fernández, Rafael; Mitiukov, Nicholas; Crawford, Kent. The Spanish Dreadnoughts of the España class. Warship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Nav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March 2007, 44 (1): 106. ISSN 0043-0374. OCLC 1647131. 
  • Windsor, H. H. (编). French Battleship Blown up in Toulon Harbor. Popular Mechanics. November 1911, 16 (5). 
  • Kingsepp, Sander. Ahlberg, Lars , 编. Reader Reactions and Questions.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Japanese Warships. March 2007, (Paper II). 需付费查阅
  • Lengerer, Hans. Ahlberg, Lars , 编. Battleships Kawachi and Settsu.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Japanese Warships. September 2006, (Paper I). 需付费查阅
  • Lengerer, Hans. Ahlberg, Lars , 编. Tango (ex-Poltava).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Japanese Warships. September 2008, (Paper V). 需付费查阅
  • Lengerer, Hans. Ahlberg, Lars , 编. Hizen (ex-Retvizan).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Japanese Warships. September 2008, (Paper V). 需付费查阅
  • Lengerer, Hans. Ahlberg, Lars , 编. Sagami (ex-Peresvet) and Suwō (ex-Pobeda).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Japanese Warships. September 2008, (Paper V). 需付费查阅
  • Lengerer, Hans. Ahlberg, Lars , 编. Iwami (ex-Orël).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Japanese Warships. September 2008b, (Paper V): 64–66. 需付费查阅
  • McLaughlin, Stephen. Ahlberg, Lars , 编. Peresvet and Pobéda.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Japanese Warships. September 2008, (Paper V). 需付费查阅
  • 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英语Proceedings (magazine)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40, 66. 
  • Sieche, Erwin F. S.M.S. Szent István: Hungaria's Only and Ill-Fated Dreadnought. Warship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Warship Research Organization). 1991, XXVII (2). ISSN 0043-0374. 
  • Wright, Christopher C. (编). The US Navy's Study of the Loss of the Battleship Arizona. Warship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Nav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March 2002,. XXXIX–XL (3–4, 1). ISSN 0043-0374. 
  • Stoll, J. Steaming in the Dark? Rules , Rivals , and the British Navy , 1860-1913.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June 1992, 36 (2). ISSN 0022-0027. 
  • Black, Jeremy. Jutland's Place in History. Naval History. June 2016, 30 (3). 
  • Reid, John Alden. Bomb the Dread Noughts!. Air Classics. March 2006. ISSN 0002-2241. 
  • The battleship that started World War II. Diver. 2009-05 [2012-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7). 

网站来源

[编辑]

新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