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烏拉圭世界遺產列表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制訂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世界遺產是指對全人類有重要文化自然價值的遺產項目[1]。常見文化遺產包括古蹟(如建築、雕塑、題字)、建築群、遺址(如考古遺址);自然遺產通常是具備特殊物質和生物價值的自然地貌、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如瀕危動植物棲息地),或在科學、保育、自然美角度極具價值[2][3]乌拉圭於1989年3月9日批准公約,該國自然和文化遺蹟因此有資格列入《世界遺產名錄[4]。1995年12月,在德國柏林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9屆會議上,烏拉圭首批共一項遺產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薩拉門多移民鎮的歷史區[註 1][4]

薩拉門多移民鎮的歷史區曾於2003年至2005年、2008年至2009年、2011年至2012年以及2014年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後被撤銷。[5]弗賴本托斯文化工業景區則於2017年被列為瀕危,後獲撤銷。[6]截至2025年,烏拉圭共有3項世界遺產入選,全屬文化遺產[4]。該國另有6項遺產入選預備名單[4]

世界遺產

[编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根據十項標準收錄世界遺產,入選項目必須符合至少一項標準,其中第一(i)至六(vi)項為文化遺產,第七(vii)至十(x)項為自然遺產,同時符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標準的则称为複合遺產,順序按入選年份排列[7]

名稱 圖像 地點 入選年份 教科文數據 簡介
薩拉門多移民鎮的歷史區[註 1] 科洛尼亚省 1995 747;iv(文化) 科洛尼亞-德爾萨拉门多由葡萄牙人於1680年建立,地處拉普拉塔河北岸,與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隔河相望,用以防禦西班牙帝國的侵略。經過一個世紀的爭奪,城鎮終於落在西班牙人手中。儘管歷經多次摧毀與佔領,這座城鎮仍然保留其原始的結構和城市規模,佈局和建築充分體現了歐洲殖民定居的性質與目標,亦完美融合葡萄牙、西班牙和已經成為歷史的殖民地時代建築風格。由於遊客數量及住宿設施增多,這項遺產曾在2003年至2005年、2008年至2009年、2011年至2012年以及2014年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8][5]
弗賴本托斯文化工業景區 内格罗河省 2015 1464;ii、iv(文化) 這片工業建築群坐落在弗賴本托斯西邊烏拉圭河畔,由1859年建起的一座肉類加工廠逐漸發展而成,龐大的冷藏建築和高聳的磚砌鍋爐煙囪是此地地標。遺址完整展示了肉類獲取、加工、包裝、運輸的全過程,其建築和設備包括:從1865年起向歐洲市場出口肉類提取物和粗盐腌牛肉李比希肉類公司英语Liebig's Extract of Meat Company,以及從1924年開始出口凍肉的盎格魯肉類包裝廠(Anglo Meat Packing Plant)。此處由牧場與飼養設施、工業廠房、港口設施、居住區等共同構成,是20世紀早期工業發展的傑出範例,同時見證了19至20世紀歐洲社會與南美人口之間的價值交流。由於管理不善,這項遺產曾在2017年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9][6]
工程師埃拉蒂奧·迪埃斯特英语Eladio Dieste的作品:阿特兰蒂达教堂 卡内洛内斯省 2021 1612;iv(文化) 阿特兰蒂达教堂由工程師埃拉蒂奧·迪埃斯特英语Eladio Dieste設計,於1960年落成。教堂靈感源自意大利早期基督教及中世紀宗教建築,主體、鐘樓、洗禮堂均採用外露磚材建造,形態設計旨在以有限的承重截面和材料實現更堅固的結構。整座建築均使用當地材料建造,工程師在設計時,借鑒了千年磚砌建築傳統,再在其基礎上開發新型建築技術,開闢了傳統磚石結構此前無法構想與實現的結構和形態可能性。這座教堂展現了幾何學、建築的靜態構想以及所選建築材料所表達的形式三者之間的融合。[10]

預備名單

[编辑]

除了已入選項目外,接受《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成員國還可以把遺產項目列入預備名單,任何遺產在提名《世界遺產名錄》前都必須入選預備名單[11]。截至2025年,烏拉圭的預備名單共有6項遺產[4]

名稱 圖像 地點 列入年份 編號和對應標準 簡介
查曼加英语Chamangá岩畫區 弗洛雷斯省 2005 2033;iii(文化) 查曼加地區位於弗洛雷斯省,以擁有烏拉圭最集中的岩畫遺址而聞名,已發現的岩畫超過40處。這些岩畫的特點是具有以紅色調細微變化呈現的抽象幾何圖案,且均為單色。據估計,它們的歷史超過兩千年。除了岩畫之外,該區還存在多樣的文物,包括磨製石器、陶器以及採石場遺址。研究資料顯示,該區曾由狩獵採集群體季節性佔據。[12]
科洛尼亞-德爾萨拉门多島嶼地區和海灣 科洛尼亚省 2005 2034;iv、v(文化) 鄰近城鎮的島嶼地區和海灣同屬葡萄牙殖民定居點的歷史範圍。海岸綫向西延伸的地理特徵,促使16世紀初的航海家通過拉普拉塔河尋找大洋之間的通道,並在此區域建立了美洲最早的海上定居點。自1680年起,拉普拉塔河流域逐漸擺脫邊陲之地的地位,轉型為活躍的商業樞紐。隨著城鎮建立,這片區域在延續其海洋要塞傳統的同時,更成為通往南美大陸的重要門戶。這項遺產屬於「薩拉門多移民鎮的歷史區」的延伸,此次擴展將蘊含鄉村生活歷史見證的周邊區域納入其中,整體構成一幅展現殖民時期海洋、城市、鄉村日常生活交融的獨特範例。[13]
蒙得维的亚海濱長廊英语Rambla of Montevideo 蒙得維的亞省 2010 5594;ii、iv、v、vi(文化) 海濱長廊全長22公里,寬度不一,沿拉普拉塔河岸蜿蜒延伸。長廊貫穿三個受保護區域,沿線分佈著五處被列為國家級遺產的公共空間。整條長廊可劃分為七個獨具特色的區段,各自建於不同歷史時期。這條以自然景觀為主軸的長廊,經過數十年的雕琢,不論在視覺抑或使用體驗方面都有大幅改善。除此之外,它更承載著深厚的社會價值,踐行著民主與包容的公共空間理念,成為卓越公共空間的典範。[14]
蒙得维的亚的20世紀現代建築 蒙得維的亞省 2010 5595;ii、iv(文化) 「蒙特維多的20世紀現代建築」由大量代表性建築構成,涵蓋了極其多元的建築表達,例如學院藝術歷史主義Team X理念、國際風格等等。這些建築見證了20世紀特定時期非凡的人文價值交流,深刻影響了烏拉圭的建築、城市規劃與景觀建設領域,並生動展現了20世紀歷史在蒙特維多、烏拉圭乃至南錐體地區的重要發展時期。圖為位於戰場公園英语Parque Batlle世紀球場[15]
佩納羅爾英语Peñarol, Montevideo歷史街區及工業鐵路景觀 蒙得維的亞省 2014 5923;ii、iii、iv(文化) 「佩納羅爾歷史街區及工業鐵路景觀」由多組建於19世紀末期的建築群構成。當中央烏拉圭鐵路英语Central Uruguay Railway將原位於貝拉維斯塔英语Bella Vista, Montevideo的鐵路車間和車站遷至這片街區,當地的景觀風貌、建築形態乃至居民的生活習性、日常生活,便圍繞著鐵路展開,這一獨特文化生態一直延續至1985年左右國營企業急劇衰落的時期。這個城市建築群是在原鄉村地帶建立的工業王國完整實踐,此地共存著工業廠房、管理人員住宅、工人宿舍、休閒空間及日常生活所需的其他服務設施,是烏拉圭社會經濟史特定時期「工業社區」的傑出範例。[16]
弗洛雷斯島英语Isla de Flores文化景觀及其河川海洋環境 蒙得維的亞省 2015 5969;ii、iv(文化) 弗洛雷斯島位於蒙特維多以東,處於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的廣闊生態過渡帶。島嶼位於拉普拉塔河與大西洋交匯之地,以致其物理與生物條件獨具特色。島上孕育了重要的蟹類繁殖地以及鹽生植物構建起來的特色植被系統,另記錄了31種留鳥與候鳥。島嶼此前始終處於無人定居狀態,直至19世紀才被用作移民備用港口和檢疫隔離區,麻風病院更在島上持續運營逾80年。島嶼除了是19世紀全球數百萬移民健康檢疫制度的完整建築見證,還清晰展現了根據移民健康狀況進行分區隔離的完整流程,是當時文明進步的生動見證。[17]

參見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1.0 1.1 原文為「Historic Quarter of the City of Colonia del Sacramento」,世界遺產中心網站中文介紹稱其為「薩拉門多移民鎮的歷史區」,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網站則稱其為「科洛尼亞沙加緬度城的古城區」。

參考資料

[编辑]
  1. ^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英语). 
  2.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PDF).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2025-10-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1-23) (中文(简体)). 
  3. ^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英语). 
  4. ^ 4.0 4.1 4.2 4.3 4.4 Uruguay.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8-09) (英语). 
  5. ^ 5.0 5.1 State of Conservation: Historic Quarter of the City of Colonia del Sacramento.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28) (英语). 
  6. ^ 6.0 6.1 State of Conservation: Fray Bentos Industrial Landscap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8-13) (英语). 
  7. ^ The Criteria for Selection.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英语). 
  8. ^ Historic Quarter of the City of Colonia del Sacramento.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10-04) (英语). 
  9. ^ Fray Bentos Industrial Landscap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10-01) (英语). 
  10. ^ The work of engineer Eladio Dieste: Church of Atlántid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8-16) (英语). 
  11. ^ Tentative List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英语). 
  12. ^ Chamangá: A Rock Paintings Are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8-08) (英语). 
  13. ^ Insular area and bay of Colonia del Sacramento.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8-06) (英语). 
  14. ^ La Rambla (promenade maritime) de la Cité de Montevideo.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8-05) (法语). 
  15. ^ Architecture Moderne du XX siècle de la Ville de Montevideo.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27) (法语). 
  16. ^ Quartier de Peñarol : la Vieille Ville historique et le paysage industriel ferroviai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10-26) (法语). 
  17. ^ Isla de Flores Cultural Landscape and its fluvio-marine context.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5-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21)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