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降伏文書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降伏文書
大日本帝国向同盟国递交的投降文书
文書簽署之前,站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的日本代表。
類型投降
簽署日1945年9月2日,​80年前​(1945-09-02
簽署地點 大日本帝国东京湾
生效日1945年9月2日
簽署者大日本帝国 重光葵
大日本帝国 梅津美治郎
締約方 大日本帝国
保存處 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日语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美国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
 中華民國國史館(翻拍本)
語言英语
收錄於维基文库的條約原文
维基文库降伏文書

降伏文書》(英語:Japanese Instrument of Surrender;日语:降伏文書こうふくぶんしょ kōfuku bunsho)是一份正式确认日本帝国投降的书面协议,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敌对行动的结束。该投降书由日本帝国代表与同盟国代表共同签署。签署仪式于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甲板上举行。签署协议的同盟国包括美利坚合众国中华民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澳大利亚联邦加拿大自治领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荷兰王国以及新西兰自治领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昭和天皇發表《终战诏书》,宣佈日本政府願意遵從同盟國提出的无条件投降之要求;9月2日,日本投降代表團共11人登上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苏里”号簽署《降伏文書》,正式投降。

背景

[编辑]

1945年8月初,美国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受时任总统哈里·S·杜鲁门的任命,成为盟军接受日本本土投降的最高指挥官[1]。接到任命后不久,他就下令执行“尼尔斯行动”,从中国四平的日军监狱中救出了被日本俘虏的美军最高级别军官喬納森·溫萊特将军[2]。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以玉音放送的形式向日本全国广播投降[3]。之后,铃木贯太郎内阁宣布总辞职[4]。收听完广播,麦克阿瑟就代表美国政府和盟军司令部用摩尔斯电码下令日本政府派遣特使接洽投降相关事项[5]。第二天,日本皇室成员東久邇宮稔彥王在拜见昭和天皇时受命组建新内阁以维持战后秩序[6]。17日,东久迩宫稔彦王正式上任日本首相,并发表讲话,将“战败、投降”称为“终战”[4]。上任首相后,东久迩宫稔彦王就请参谋次长河边虎四郎日语河辺虎四郎去找陆军总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商议特使团长人选[7]。结果梅津美治郎与土肥原贤二以及杉山元均推辞不肯[8]。在麦克阿瑟的再次催促下,东久迩宫稔彦王与梅津美治郎和丰田副武商议定由河边虎四郎带队组成16人的特使团[a]前往马尼拉[10]

准备

[编辑]

8月19日傍晚,日本特使团抵达马尼拉,在此之前的17日,同盟国各国参加马尼拉洽谈的代表就已经抵达[b][11]。美军参谋长理查德·K·萨瑟兰将军在洽谈会议上提出日方需提供50辆汽车供美军乘坐,并要求将横滨新格兰饭店整理好给麦克阿瑟使用,同时要求为每个美国军官都配备侍女[12]。8月20日下午,日本特使团启程返回,原计划当天夜里11点就能抵达木更津,结果临近终点时飞机因漏油而迫降在距离海滩几米外的浅海中,一行人直到21日中午才抵达东京[13]。当天下午1点15分,天皇从河边虎四郎口中得知洽降的细节规定,并指示成立专门机构来办理终战的事情[14]。8月26日,终战联络中央事务局日语終戦連絡中央事務局外务省下属成立,专门负责日本政府与盟军总司令部之间的联系[15][16]

1945年8月28日,美国第三舰队英國太平洋艦隊的舰只在相模灣集结,准备迎接日本正式投降。最近处为“密苏里”号战列舰,稍远处是“约克公爵”号战列舰,更远处为“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英语HMS King George V (41)“科罗拉多”号战列舰位于远景中央。背景为富士山

麦克阿瑟规定美军最迟必须在8月26日前抵达日本,并要求日本方面务必做好准备[14]。然而日本方面在调动所有力量加班运作的情况下依然无法按时完成机场和相关设施的整修[17]。此时冲绳方面出现了台风,阻止了飞机和舰船的通行[17]。由此,美方主动提出进驻日本的时间推迟48小时[17]。日本人将这次台风称作第二次“神风”,希望神风的再次出现可以帮助他们渡过投降的难关[17]。1945年8月28日,美军先遣部队第11空降师开始进驻日本本土[18]。之后,以“密苏里”号、“南達科他”號以及“约克公爵”号战列舰为首的盟军舰队开始进驻东京湾[18]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参谋团队在勒格兰德·A·迪勒英语LeGrande A. Diller上校带领下,受命起草日本投降文书[19]。在饱受战争摧残的马尼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是一项挑战[19]。然而一名富有进取心的参谋人员在修道院的地下室里发现了稀有羊皮纸,并将其交给麦克阿瑟的印刷工[19]

1945年8月31日,中国代表徐永昌上将、苏联代表库兹马·杰列维扬科中将以及英国代表布鲁斯·弗雷泽海军上将乘坐美军驱逐舰经横须贺抵达横滨[20]。中方出席日本投降仪式的代表团由6名军官组成,除了军事委员会军令部长徐永昌上将外,还有军委会高级顾问海军中将杨宣诚、国府参军少将朱世明、驻西南太平洋盟军总部首席联络参谋少将王之军令部情报部情报处处长少将李树正以及少将王丕承[21]。美方出席仪式的人员包括第6集团军司令克鲁格,第8集团军司令艾克尔伯格,第10集团军司令史迪威,陆军航空队司令斯帕茨,陆军航空队远东司令肯尼,太平洋陆军参谋长萨瑟兰中国战区参谋长兼美军司令魏德迈第3舰队司令哈尔西太平洋舰队两栖部队司令特纳,太平洋舰队参谋长弗雷斯特·谢尔曼等上百位陆海军将领,但并没有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的⽂职官员[22]。英国邀请各自治领政府以附属身份派遣代表出席仪式[23]。麦克阿瑟支持澳⼤利亚政府要求独立于英国单独签署的诉求,但澳大利亚反对英国关于加拿大荷兰法国也应签署文件的建议[23]。因盟军最高统帅部接到的一般命令第一号规定由美、中、英、苏、澳五国统帅接受日本陆海军部队投降,而《降伏文書》上特别写明的是日本向同盟国[c]投降,因此澳大利亚虽然名列五大军事受降国之列,实际在政治上仅有普通作战国地位[22]。由于斯大林曾不满于在艾森豪威尔总部举行德军投降签字仪式,甚至惩处了出场的苏军代表并逼迫美英两国另外进行了一次以苏联为主的签字仪式,所以在美军大出风头的日本投降仪式上并没有派遣苏联远东军高级指挥官出场,而是一位较为平常的政治军官[22]。同日,曾作为盟军战俘被日军关押的溫萊特和白思华应麦克阿瑟的特别邀请飞抵东京,准备参加9月2日举行的受降仪式[24]。9月1日晚上八点在横滨新格兰饭店由麦克阿瑟主持的受降仪式预备会议上,出席的仪式的苏联代表提出在“密苏里”号上升起所有对日作战国家的国旗,但被麦克阿瑟否决[25]

由于出身陆军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负责安排和主持日本投降仪式,这引发了海军出身的尼米兹的不满,于是他向欧尼斯特·金上将反馈,并由后者向总统提出如果由陆军将领主持仪式,仪式地点就放在海军军舰上[26]。而海军部长弗雷斯特尔还从国务卿处得到了一项协议,由麦克阿瑟代表盟军在投降书上签字,而尼米兹则代表美国签字[26]。麦克阿瑟最后决定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签字仪式[27]。此举除了可以让美国海军共享荣光,也可以避免干扰,而“密苏里”号更是时任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家乡州其女儿是该舰的施洗者[27]。“密苏里”号停泊于东京湾内,距离马修·佩里准将签订《日美和亲条约》时旗舰“鲍哈顿”号英语USS Powhatan (1850)[d]曾停泊的位置4.5英里[29]

此时日本首相为東久邇宮稔彥王,其天皇叔父的身份被认为不适合担任投降代表,而掌握实权的副首相近卫文麿则巧妙的躲过了担任代表的使命,因此时任外务大臣重光葵受天皇的诏命担任投降仪式的日方首席代表[30]。梅津美治郎由于直至最后都反对投降,因此在天皇亲自规劝下才勉强接受作为第二代表的任务[30]。为了防止遭到反对投降的极端分子阻挠,这一行人的行动极端保密,仅事先通知同盟国方得到许可,而并未对外发表信息[31]。出席签署日本投降仪式的日方代表团一共11人,除两位首席代表外,其余由日本外務省陸軍省海軍省各派3人组成[32],分别是外务省的冈崎胜男加濑俊一太田三郎日语太田三郎 (外交官),陆军的宮崎周一日语宮崎周一中将、永井八津次日语永井八津次少将、杉田一次日语杉田一次大佐[e],以及海军的富岡定俊日语富岡定俊少将[f]横山一郎日语横山一郎少将和柴勝男日语柴勝男大佐[34]。这一行人在9月2日仪式当天清晨5点10分走出首相府坐车出发[35]。1个小时后一行人抵达神奈川县,先在地方首长办公室休整,期间留下了车上的国旗和军官们的军刀[35][36]。6点45分抵达横滨,他们在此等待并在7点30分登上挂着白色字母“B”号牌的驱逐舰“藍⼠頓”号英语USS Lansdowne[g]以16海里时速驶出海港[38][37]

1945年9月2日7点刚过,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240多名记者就已经站立在指定的位置上[39]。上午8点,美国军舰上升起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白宫悬挂的那面美国国旗,哈尔西将军作为战列舰的主人在舷梯口与登舰的观礼嘉宾一一握手寒暄[40][41]。8点05分[h]尼米兹海军上将及其他随员们从“南达科他”号乘坐专用小艇抵达“密苏里”号[42]斯普鲁恩斯海军上将则站在“新泽西”号的甲板上远眺,负责受降仪式的警戒任务[40]。8点15分,中国代表徐永昌上将率随从5人走向即将举行仪式的甲板[41]。美、英、澳等国代表也跟随在后面出场[43]。8点43分,麦克阿瑟及其随行人员乘坐驱逐舰“尼吉拉斯”号英语USS Nicholas (DD-449)[i]抵达[j],尼米兹与哈尔西一起在“密苏里”号后甲板上迎接他[42]。8点45分,主持仪式并实行对日占领的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与代表美国接受投降的尼米兹到达甲板并与其他各国代表并列[46]。8点53分[k],离开海港一个小时后,日本投降代表团抵达在离岸18英里处下锚的战列舰“密苏里”号[37][46]。日本代表登舰时军乐队寂静无声,礼仪哨兵也将他们无视[47]。登舰后,日本代表团被领到二号炮塔附近的空甲板处站立等候[42]。此处已经有包括俄国中将库兹马·杰列维扬科在内的几十位盟军高级将领依照军衔高低站成里外三排[42]。这11个日本人登舰后,在盟国全体代表前静立了5分钟[46]。等日方代表站定后,牧师通过舰上的扬声器进行祈祷,紧接着是播放美国国歌[48]

受降仪式

[编辑]

受降仪式在“密苏里”号右舷甲板上举行,这里摆放着一张铺有绿色毡布的水兵用餐桌,桌子上放着投降文书以及一个自来水笔[42]。这场仪式一共持续了22分钟,并向全球转播[49][50]。全球20个国家的280名战地记者以及摄影师参与报道这次仪式,其中包括4名日本记者和3名中国记者[41]。仪式地点位于北纬35度22分、东经139度44分35秒的东京湾海域[29]

9点,受降仪式开始,先是盟军统帅麦克阿瑟站在炮塔前发表讲话,哈尔西、溫萊特以及白思华三人则站在他身后的荣誉位置上[27][46][51]。讲话结束后,他指着甲板上已经摆好的桌子让日本代表前来在投降书上签字[46]。投降书首先由日本外相重光葵“遵照天皇和日本政府命令并代表其”签署(上午9时04分)[32][52]。他走到文书边并掏出自己的笔准备签字,但是又发现笔没有墨水,于是借了盟军代表的笔进行签字[49][53]。随后日本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遵照日本帝國大本營命令并代表其”签署文件(上午9时06分)[54][55]

上午9点08分,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以盟军最高统帅的身份代表同盟国接受投降,并以最高统帅职责签署文件[56][57]。他在签字过程中使用了5支笔,第一支签了“Doug”后送给了溫萊特将军,第二支签了“Las”后则送给了白思華将军,第三支笔签完“MacArthur”后准备送给美国政府档案馆,而第四支笔签字后给了西点军校,最后一支红色的则留给自己[58][55]

继麦克阿瑟之后,下列代表分别代表各同盟国签署了投降书:

1945年9月2日,大批美国飞机飞越“密苏里”号战列舰和东京湾,庆祝签署协议。

除了加拿大代表外,其他各国代表在签字时都有部下将领在旁边陪同[60]。曾被日军俘虏的溫萊特和白思华陪同麦克阿瑟签字,哈尔西与弗雷斯特·谢尔曼英语Forrest Sherman[l]陪同尼米兹签字[33]。中方则由王之陪侍徐永昌签字[22]。过程中荷兰代表在签字时与麦克阿瑟说了几句话[68]。所有代表都完成签字后,麦克阿瑟宣布仪式结束[69]。此时预定程序应由日方代表领取他们那一份投降书离开[62]。但这群人依然站在原地,直到参谋长萨瑟兰德板着脸与日本人商量后在日方投降书上用笔修改后,日方才接受那份投降书[68]。在日本代表依照进场顺序退场时,400架B-29轰炸机和1500架舰载机飞过受降军舰上空,在场其他军人也向日方代表们致敬[70][71]。9点44分,载着日方代表团来到“密苏里”号的“藍⼠頓”号驱逐舰离开,这队人在10点32分回到横滨岸上[71]。9点58分,麦克阿瑟离开“密苏里”号,而其余的盟国代表也从10点05分起相继离开,尼米兹最后在10点44分离舰[71]。“密苏里”号上的舰员也在10点52分开始返回各自的舱室,受降仪式自此全部结束[71]。同盟國與日本以此形式達成停戰協定[72]

后续

[编辑]

签字仪式结束后,日本天皇于9月2日发布诏书称自己已经接受7月26日《波茨坦公告》中的各项条款[73]。新上任的日本首相东久迩宫也在同一天向日本全国发布文告要求国内人士遵照天皇的旨意以及政府和大本营的命令解除武装、保持秩序[74]

9月6日,伯纳德·赛伦(Bernard Theilen)上校将投降书与天皇诏书带往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并于次日在白宫正式仪式上呈交杜鲁门总统[75]。在喬納森·溫萊特将军主持的仪式后,这些文件随后于国家档案馆公开展出[75][76]。1945年10月1日,文件被正式接收(归档)进入国家档案馆馆藏[75]

仪式上的旗帜

[编辑]
佩里准将的旗帜从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运往东京,展示于正式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降仪式现场。

“密苏里”号甲板上放置了两面美国国旗。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其中一面曾在珍珠港遭袭当日悬挂于白宫上空[77]。挂在“密苏里”号游廊甲板上那面特殊旗帜曾悬挂于马修·佩里准将的旗舰——1853至1854年期间他率领美国海军远东分舰队进入东京湾迫使日本开放通商口岸时使用的旗舰[78]。签署仪式的照片显示这面旗帜呈反向悬挂——背面朝外(星章位于右上角)。这是因为根据美国旗帜悬挂规范:当旗帜位于物体、飞机、船舶或人员的右侧时,星章应置于右上角,以模拟旗帜迎风冲向战场的姿态(如同固定在旗杆上由持旗者冲锋时的状态)[78]。若星章位于左上角会使旗帜呈现退离战场的视觉效果[78]。由于这面历史性旗帜织物极为脆弱,美国海军学院博物馆英语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 Museum的修复专家指示为其缝制保护性衬底,导致其“背面”外露;正因如此,佩里时代的31星旗在这个特殊场合以如此独特的方式呈现[78]

然而“密苏里”号舰长斯图尔特·默里解释道:

八点钟我们在主桅杆升起了一套洁净的星条旗,船首锚泊处悬挂了洁净的美国舰首旗——需要说明这些只是从备用旗中取出的普通军舰制式旗帜,属于军用标准配发品,并无特殊之处。据我们所知这些旗帜此前未在任何场合使用过,至少它们保持洁净,很可能是五月在关岛补充的。因此这些旗帜毫无特殊意义。某些历史记载称此旗曾于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遇袭当日悬挂于白宫或国会大厦,亦曾在卡萨布兰卡等地使用,还称麦克阿瑟将其带往东京并飘扬于其总部上空。对此我只能说纯属无稽之谈——事实完全并非如此。这仅仅是普通的军用标准旗帜与舰首旗。十月份返回东海岸时,我们将这两面旗帜都移交给了海军学院博物馆。 现场唯一的特殊旗帜是九十二年前[m]佩里准将在其舰艇相同位置悬挂过的旗帜。这面放置在玻璃展柜中的旗帜由海军学院博物馆运抵,由一名军官信使护送而来。我们将其悬挂在我舱门上方面向前方的位置,位于投降甲板使所有在场人员都能看见。[79]

如今在珍珠港“密苏里”号战列舰纪念馆的受降甲板上可见到这面历史旗帜的复制品。原始旗帜仍陈列于海军学院博物馆,签署投降书时使用的桌子和桌布,以及标记签署地点的原始青铜铭牌(1990年被两块复制品所取代)也一同展出。[80]

版本之间的差异

[编辑]
Allied Instrument of Surrender
Japan Instrument of Surrender
同盟国(左)与日本(右)持有的投降书文本

日本的文书与盟军的文书有以下不同:

  • 加拿大代表劳伦斯·摩尔·科斯格雷夫上校在日方副本上误将签名写在了指定行下方而非上方,导致其后所有签署者不得不逐行下移签名位置。这是由于科斯格雷夫在一战负伤导致单眼失明所致。当理查德·K·萨瑟兰将军发现此差错后,他划去了预先印好的同盟国代表头衔,并手动重新书写至正确相对位置。日方最初认为此修改不可接受——直至萨瑟兰在每处修改旁签注姓名首字母(作为签名缩写)后,日方代表未再提出异议。[81][82]

现状

[编辑]

同盟国持有的投降书文本现存于华盛顿特区美国国家档案馆大楼[83];日方文本保存于东京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日语外務省外交史料館,最近一次公开展示是在2015年,当时是为纪念签署70周年而举办的展览[84][85]

麦克阿瑟最初制作了11份投降书全尺寸复刻版,后因需分发给出席签署仪式的各同盟国而增加了数量[86]。其中授予勒格兰德·A·迪勒上校(美国)与巴西里奥·瓦尔德斯英语Basilio Valdes[n]少将(菲律宾)的两份复刻版,现陈列于马萨诸塞州內蒂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博物馆英语The International Museum of World War II[86]。中华民国国立历史博物馆藏有重印本,投降文书与其他七份历史文献于2016年被中華民國文化部指定为“国宝”[88][89][90]

图片集

[编辑]

脚注

[编辑]
  1. ^ 除了河边虎四郎以及首席随员横山一郎日语横山一郎少将外,成员包括外务省调查局长冈崎胜男、外务省政务局第2课长汤川盛夫日语湯川盛夫、参谋本部第1部第2课长天野正⼀日语天野正⼀少将、第2课航空班长松⽥正雄中佐、第2部第5课长⼭本新⼤佐、陆军省军务局军务课员⾼仓盛雄中佐、军务局军事课资材班长南清志陆军中佐、参谋本部第2部翻译⼤⽵贞雄少尉、⽵内春海日语⽵内春海少尉、军令部第1部第1课长⼤前敏⼀⼤佐、第1课员寺井义守中佐、海军省军务局第3课长吉⽥英三日语吉⽥英三⼤佐、海军省国际法顾问杉⽥主马、翻译沟⽥圭⼀[9]
  2. ^ 包括美国陆军部代表马歇尔和史塔德勒少将,澳⼤利亚代表、地⾯军司令布莱悔将军,东南亚总部代表团为班奈中将、蒙巴顿将军的私⼈代表⽇波曼少将、英国空军司令魏德勃鲁克,中国代表徐永昌上将,纽西兰代表伊斯特空军参谋长等[11]
  3. ^ 指《波茨坦公告》署名(包括附署)的“美、中、英、苏”四国[22]
  4. ^ 译名参考自《“天国之⼦”和他的世俗王朝洪秀全与太平天国》[28]
  5. ^ 曾是白思华将军在新加坡战败投降后与山下奉文谈判时的现场联络和翻译[33]
  6. ^ 军令部长丰田副武拒绝出席,次长大西泷治郎自杀,只能由军令部第一部长出席[34]
  7. ^ 译名参考自《日本投降秘辛——日本外務省官員加瀨俊一回憶錄 從918到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政府和戰決策內幕》[37]
  8. ^ 另有来源记载为“8点10分”[40]
  9. ^ 另有来源译作“尼古拉斯”号[44]
  10. ^ 另有来源记载为8点50分乘坐“布坎南”号驱逐舰英语USS Buchanan (DD-484)抵达[45]
  11. ^ 另据记载为“8点56分”[42]或者“8点43分”[24]
  12. ^ 谢尔曼是代替没有出息仪式的斯普鲁恩斯出列[67]
  13. ^ 原文误作八十二年。
  14. ^ 译名参考自《审判山下奉文 战争罪与指挥官责任》[87]

參考資料

[编辑]

引用列表

[编辑]
  1. ^ 王俊彦 (2005),第1-4頁.
  2. ^ 王俊彦 (2005),第4-5頁.
  3. ^ 何義麟 et al. (2018),第37頁.
  4. ^ 4.0 4.1 殷燕军 (2006),第614頁.
  5. ^ 王俊彦 (2005),第5頁.
  6. ^ 加濑英明 (1992),第145頁.
  7. ^ 王俊彦 (2005),第6頁.
  8. ^ 王俊彦 (2005),第6-7頁.
  9. ^ 黄力民 (2012),第268-269頁.
  10. ^ 王俊彦 (2005),第7頁.
  11. ^ 11.0 11.1 王俊彦 (2005),第8頁.
  12. ^ 王俊彦 (2005),第9頁.
  13. ^ 王俊彦 (2005),第10-11頁.
  14. ^ 14.0 14.1 王俊彦 (2005),第11頁.
  15. ^ 殷燕军 (2006),第615頁.
  16. ^ 徐康明 (2005),第103頁.
  17. ^ 17.0 17.1 17.2 17.3 王俊彦 (2005),第12頁.
  18. ^ 18.0 18.1 郭瑞民 (2011),第248頁.
  19. ^ 19.0 19.1 19.2 Henderson (2022),第316頁.
  20. ^ 王俊彦 (2005),第16頁.
  21. ^ 李继锋 (2015),第1頁.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黄力民 (2012),第268頁.
  23. ^ 23.0 23.1 Wood (1998).
  24. ^ 24.0 24.1 辛向阳, 董明 & 倪健中 (2010),第3431頁.
  25. ^ 郭瑞民 (2011),第262-263頁.
  26. ^ 26.0 26.1 26.2 李飚 (2014),第29頁.
  27. ^ 27.0 27.1 27.2 増田弘 (2009),第319頁.
  28. ^ 朱庆葆 & 计秋枫 (2001),第325頁.
  29. ^ 29.0 29.1 Morison (2002),第362頁.
  30. ^ 30.0 30.1 加瀨俊⼀ (2013),第5頁.
  31. ^ 加瀨俊⼀ (2013),第4-5頁.
  32. ^ 32.0 32.1 加瀨俊⼀ (2013),第2頁.
  33. ^ 33.0 33.1 黄力民 (2012),第267-268頁.
  34. ^ 34.0 34.1 黄力民 (2012),第265頁.
  35. ^ 35.0 35.1 郭瑞民 (2011),第263頁.
  36. ^ 加瀨俊⼀ (2013),第4-6頁.
  37. ^ 37.0 37.1 37.2 加瀨俊⼀ (2013),第6頁.
  38. ^ 郭瑞民 (2011),第263、266頁.
  39. ^ 郭瑞民 (2011),第265頁.
  40. ^ 40.0 40.1 40.2 郭瑞民 (2011),第267頁.
  41. ^ 41.0 41.1 41.2 黎秀石 (2005),第117頁.
  42. ^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翟志海 (1983),第278頁.
  43. ^ 黎秀石 (2005),第116-117頁.
  44. ^ 江泓, 钱坤 & 张恩东 (2014),第70頁.
  45. ^ 郭瑞民 (2011),第268頁.
  46. ^ 46.0 46.1 46.2 46.3 46.4 黎秀石 (2005),第118頁.
  47. ^ 郭瑞民 (2011),第269頁.
  48. ^ 翟志海 (1983),第278-279頁.
  49. ^ 49.0 49.1 江炳锟 (1995),第50頁.
  50. ^ Truman (1986),第459頁.
  51. ^ 51.0 51.1 翟志海 (1983),第279頁.
  52. ^ Broom (1998).
  53. ^ 郭瑞民 (2011),第270頁.
  54. ^ Rathel (2023),第85頁.
  55. ^ 55.0 55.1 杨一民 (1994),第204頁.
  56. ^ 趙麗 (2011),第147頁.
  57. ^ Goldstein, Dillon & Wenger (1995),第139頁.
  58. ^ 郭瑞民 (2011),第276頁.
  59. ^ 59.0 59.1 59.2 Goldstein, Dillon & Wenger (1995),第140頁.
  60.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黄力民 (2012),第267頁.
  61. ^ 周维强 (2006),第187頁.
  62. ^ 62.0 62.1 62.2 62.3 郭瑞民 (2011),第277頁.
  63. ^ 63.0 63.1 63.2 63.3 Goldstein, Dillon & Wenger (1995),第141頁.
  64. ^ 翟志海 (1983),第280頁.
  65. ^ Goldstein, Dillon & Wenger (1995),第142頁.
  66. ^ Tillman (2022),第224頁.
  67. ^ 郭瑞民 (2011),第276-277頁.
  68. ^ 68.0 68.1 郭瑞民 (2011),第277-278頁.
  69. ^ 加瀨俊⼀ (2013),第9頁.
  70. ^ 加瀨俊⼀ (2013),第10頁.
  71. ^ 71.0 71.1 71.2 71.3 Goldstein, Dillon & Wenger (1995),第144頁.
  72. ^ 王鐵崖 (1989),第73頁.
  73. ^ 江炳锟 (1995),第52頁.
  74. ^ 江炳锟 (1995),第53頁.
  75. ^ 75.0 75.1 75.2 The National Archives (2006),第193頁.
  76. ^ Coleman & Hartt (1945),第4頁.
  77. ^ 越田稜 (2006),第189頁.
  78. ^ 78.0 78.1 78.2 78.3 富岡幸一郎 (2006),第31頁.
  79. ^ Murray (2018).
  80. ^ Tsusumi (2007).
  81. ^ Ellwand (2006).
  82. ^ Time (1945).
  83. ^ Brown (2002),第166頁.
  84. ^ 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戦後70年企画 「降伏文書」「指令第一号」原本特別展示. 外務省. 2015-08-31 [202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3) (日语). 
  85. ^ 外交史料 Q&A. 外務省. [2021-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1) (日语). 
  86. ^ 86.0 86.1 Phelps (2015).
  87. ^ 韩华 (2016),第190頁.
  88. ^ 日本國向同盟國投降書(1945年9月2日) – 國史館【Academia Historica】. 國史館. [2024-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30) (中文(臺灣)). 
  89. ^ 國史館典藏28件經文化部公告指定為國寶及重要古物. 國史館. [2023-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9) (中文(臺灣)). 
  90. ^ Wang (2016).

來源列表

[编辑]
书籍
  • 黎秀石. 见证日本投降 = Witness the surrender of Japan.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ISBN 9787218050041 (中文(中国大陆)). 
  • 加瀨俊一. 日本投降秘辛——日本外務省官員加瀨俊一回憶錄 從918到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政府和戰決策內幕 初版. 新北市: 老戰友工作室出版 通寶文化發行. 2013. ISBN 9789868903623 (中文(繁體)). 
  • 郭瑞民. 日落时分 日本投降全纪录. 沈阳: 白山出版社. 2011. ISBN 9787806878781 (中文(中国大陆)). 
  • 王俊彦. 狼犬的终结 二战日本投降・受审大揭秘.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ISBN 9787503416743 (中文(中国大陆)). 
  • 江炳锟. 日本投降经过. 1995. OCLC 1109863922 (中文(中国大陆)). 
  • 李继锋. 日本降书 日本政府向同盟国投降降书 初版.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15-03. ISBN 9787553308494 (中文(中国大陆)). 
  • (美)布莱尔. 麦克阿瑟. 由翟志海翻译. 战士出版社. 1983-10. CSBN 5185·20 (中文(中国大陆)). 
  • (美)理查德·雷尔(Lael R.L.). 审判山下奉文 战争罪与指挥官责任. 由韩华翻译.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09. ISBN 978-7-313-15195-7 (中文(中国大陆)). 
  • 黄力民. 日本帝国陆海军档案.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2-10. ISBN 978-7-5108-1530-0 (中文(中国大陆)). 
  • 《世界名人传记》编委会;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国情调查工作委员会. 辛向阳; 董明; 倪健中 , 编. 世界名人传记 第6册. 北京: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0940705 (中文(中国大陆)). 
  • 勞特派特. 奧本海國際法. 下卷 第二分冊. 由王鐵崖; 陳體強翻译. 北京市: 商務印書館. 1989年. ISBN 7-100-00646-5 (中文(中国大陆)). 
  • 趙麗. 歷史教我們的事-日本的帝國大夢. 驛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1-08. ISBN 9789866260506 (中文(繁體)). 
  • 杨一民. 黄河在咆哮 中国抗战. 北京: 蓝天出版社. 1994. ISBN 9787800815232 (中文(中国大陆)). 
  • (日)加濑英明. 日本天皇投降内幕. 由吴景林翻译 第1版.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ISBN 9787207021052 (中文(中国大陆)). 
  • 徐康明. 论反法西斯盟国的对日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论文选集.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 ISBN 9787810689663 (中文(中国大陆)). 
  • 殷燕军. 近代日本政治体制 = The modern Japanese political system.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edition= 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09. ISBN 9787802302211 (中文(中国大陆)). 
  • 江泓; 钱坤; 张恩东. 美国驱逐舰全史:1941-1958 第1版. 北京: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4-10. ISBN 9787510708060. OCLC 951730454 (中文(中国大陆)). 
  • 周维强. 太白之风 陈望道传.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ISBN 9787213032431 (中文(中国大陆)). 
  • 李飚 (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叱咤英豪. 2014. ISBN 9787801357144 (中文(中国大陆)). 
  • (美)史景迁. “天国之⼦”和他的世俗王朝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 遠柬海外中国学研究·史景迁系列. 由朱庆葆; 计秋枫; 郑忠; 蔣婕虹; 李永刚翻译. 上海: 上海速東出版社. 2001-12. ISBN 7806614451 (中文(中国大陆)). 
  • 何義麟; 林果顯; 楊秀菁; 黃順星. 揚聲國際的臺灣之音中央廣播電臺九十年史. 五南. 2018. ISBN 9789577632593 (中文(臺灣)). 
  • 増田弘. マッカーサー: フィリピン統治から日本占領へ. 中公新書. 2009-03. ISBN 9784121019929 (日语). 
  • 越田稜. アメリカの教科書に書かれた日本の戦争. 梨の木舎. 2006-04. ISBN 9784816606021 (日语). 
  • 富岡幸一郎. 新大東亜戦争肯定論. 飛鳥新社. 2006-08. ISBN 9784870317444 (日语). 
  • Goldstein, Donald M.; Dillon, Katherine V.; Wenger, J. Michael. Rain of Ruin A Photographic History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Washington: Brassey's. 1995. ISBN 1574880330 (英语). 
  • Barrett Tillman. When the Shooting Stopped August 1945.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22-04. ISBN 9781472848956 (英语). 
  • Randy Rathel. The Bloody Perils of War: Okinawa WWII. Modern Warrior Publications. 2023-03. ISBN 9781959640035 (英语). 
  • Bruce Henderson. Bridge to the Sun The Secret Role of the Japanese Americans Who Fought in the Pacific in World War II.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22-09. ISBN 9780525655824 (英语). 
  • The National Archives. Our Documents 100 Milestone Documents from the National Archiv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04. ISBN 9780198042273 (英语). 
  • Jules Brown. The Rough Guide to Washington D. C.. Rough Guides. 2002. ISBN 9781858288840 (英语). 
  • Memo Harry Truman Harry S. Truman. Hachette Books. 1986-03. ISBN 9780306802669 (英语). 
  • Samuel Eliot Morison.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Victory in the Pacific 1945.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2-02. ISBN 9780252070655 (英语). 
网站
报刊

外部链接

[编辑]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