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電話專用代幣
外观
公用電話專用代幣 | |
---|---|
国家/地区 | 臺灣地區 |
面值 | 1元新台幣 |
直徑 | 25毫米 |
重量 | 6克 |
邊緣 | 全絲邊 |
成分 | 黃銅 |
鑄造年份 | 1973年 |
发行量 | 4500萬枚 |
正面 | |
![]() | |
圖案 | 電話機 |
背面 | |
![]() | |
圖案 | 十一葉嘉禾、電信局電徽 |
公用電話專用代幣、或稱公用電話專用銅牌,是中華民國交通部電信總局於1973年為因應一元硬幣短缺而發行的公用電話機代幣。
發行原因
[编辑]1973年時台北市民眾有八成的人需要公用電話,短缺壹圓造成政府的電話費收入大降[1]。彰化縣發生有少女在半夜為替母親急病求醫,卻在公用電話亭叫車苦無硬幣撥號的事件[2]。張茲闓分析公用電話、自動販賣機增加、兒童存零錢到撲滿,也造成壹圓鎳幣供應吃緊[3]。立法委員劉振東便向中央銀行建議公用電話可改代以專用籌碼[4]。
1973年8月3日,交通部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在行政院新聞局記者會中宣佈,為因應壹圓鎳幣缺乏,電信局將發行公用電話的壹圓代幣[5]。9月25日,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在立法院口頭報告提起打電話時零錢不足的問題[6]。10月2日,台灣銀行總經理何顯重表示,電信局已委託中央銀行鑄造電話專用銅片[7]。
電話專用代幣大小、重量均與同時的壹圓新台幣鎳幣相同,採用銅鋅合金,為中央造幣廠鑄造,於1973年11月1日先發行4000萬枚[a][8]。12月8日,將每人每次兌換20枚代幣擴大到50枚[9]。為鼓勵使用,12月22日到28日,附送可裝代幣的鑰匙圈[10]。
儘管1974年2月底統計壹圓鎳幣應有6億4500萬枚,但該年依然難見,導致民眾抱怨兌換電話代幣不方便[11]。同年6月16日起,為提高使用電話效率,公用電話每次投幣只能用3分鐘[12]。9月26日,每人每次兌換公用電話專用銅牌放寬為100枚[13]。
停止使用
[编辑]1975年,臺灣的壹圓鎳幣短缺問題漸漸消失[14]。公用電話專用代幣在發行3年後被回收[15]。失去流通價值的電話代幣,被錢幣同好界認為是對台灣公用電話的歷史見證[16]。1975年8月的古幣拍賣市場,此種代幣收購價就達每枚3.4元新台幣[17]。
註釋
[编辑]- ^ 依照電信局退休職員楊振興《話筒裡的台灣 ─ 從摩斯電報到智慧型手機》所述,此代幣共製造二批,各鑄500萬和4000萬枚。
參考
[编辑]- ^ 市面缺乏一元零款北市公用電話 使用者頓減少. 臺灣民聲日報. 1973-05-05 (中文(臺灣)).
- ^ 何凡. 玻璃墊上 硬幣荒並未解除. 聯合報. 1973-09-18 (中文(臺灣)).
- ^ 張茲闓. 有關一元硬幣的常識. 經濟日報. 1973-04-24 (中文(臺灣)).
- ^ 央行高級官員表示 五元一元硬幣 價值低於面值. 聯合報. 1973-07-05 (中文(臺灣)).
- ^ 電信局將製專用硬幣 供大家投撥公用電話. 經濟日報. 1973-08-04 (中文(臺灣)).
- ^ 王安泰. 在世界經濟風暴中的我國物價波動 因政府採取措施已收良好緩和作用 蔣院長說:做的還不夠!. 經濟日報. 1973-09-26 (中文(臺灣)).
- ^ 電話專用銅片 下月初可供應. 聯合報. 1973-10-03 (中文(臺灣)).
- ^ 電話專用銅牌 今起供應使用. 聯合報. 1973-11-01 (中文(臺灣)).
- ^ 打電話專用銅牌 每次可兌五十枚. 聯合報. 1973-12-18 (中文(臺灣)).
- ^ 兌電話鋼牌 附送鑰匙圈. 聯合報. 1974-12-22 (中文(臺灣)).
- ^ 拾遺. 他山集 硬幣?紙幣?. 經濟日報. 1974-05-05 (中文(臺灣)).
- ^ 用電話亭限時三分鐘 明裝設切斷設備. 臺灣民聲日報. 1974-06-15 (中文(臺灣)).
- ^ 傳播站 僑資事業將辦圖片展. 聯合報. 1974-09-26 (中文(臺灣)).
- ^ 楊乃藩. 苜蓿談 重見硬幣. 經濟日報. 1975-01-26 (中文(臺灣)).
- ^ 李如菁. 漫談台灣公用電話百年發展. 數位島嶼電子報. 2012-05-17 [2025-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中文(臺灣)).
- ^ 林上玉. 公用電話專用幣 難得一見. 民生報. 2002-08-10 (中文(臺灣)).
- ^ 古幣拍賣市場.上月份變化大 銅幣交易數量最多 銀幣成交金額居高 日本銀圓幾無交易 民初銅幣大受歡迎. 經濟日報. 1975-09-06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