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新臺幣一元硬幣短缺事件
1972年到1974年間,臺灣地區因逢鎳價上漲、第一次石油危機,造成壹圓鎳幣遭大量銷燬改作金屬製品而流量短缺,時稱「一元硬幣短缺」。中華民國政府以鼓勵繳存、發行紙鈔與代幣、修改法律、大量鑄造作因應。
歷史
[编辑]起因
[编辑]1961年9月15日發行的壹圓新台幣硬幣設計重6公克、直徑25公厘[1]。該幣相較於當時各國流通的面值小額的硬幣,重量較重、體積較大,成本容易超過面值[2]。當時新臺種壹圓硬幣有1.08克的鎳金屬[3]。發行之前,《聯合報》社論就以貨幣學教科書為說明,不贊同此種版型[4]。
1972年9月4日,加拿大鎳塊繼1970年鎳塊每磅提高5美分後,每磅再提高20美分,成每磅1.53美元[5]。同月,因鎳價在國際市場攀升15%左右,日本煉鎳業界決定21日起每噸提高15萬日圓[6]。因不銹鋼需要的恢復,加上燒鹼電解工廠、汽車廢氣限制帶來的新需求,自由世界鎳需求在1973年已達52萬噸,較1972年成長9.5%[7]。
1970年代初,臺灣出口的首飾加工業為降低鎳價成本,便在純銀加入比例10到5%的壹圓鎳幣,以鑄造14K白金首飾[8]。據商人陳敏雄供稱,臺灣的首飾加工業每月銷毀30萬枚壹圓鎳幣以上[9]。地下工廠每次可熔毀數萬至數十萬枚壹圓鎳幣,以製作鎳條[10]。也有犯罪集團將壹圓鎳幣熔毀以偽造外國古錢幣,交由藝品店轉售給觀光客圖利[11]。何凡推測每月被毀的壹圓鎳幣應不只30萬枚[12]。
短缺
[编辑]自新台幣發行來,臺灣地區首次發生硬幣短缺是1967年的五角銅幣,再來是1973年的壹圓鎳幣[13]。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原估計壹圓鎳幣在1973年春季時應有5億2千萬枚,平均每人可分40枚,但從1972年下半年起就開始出現短缺[14]。1973年4月初,媒體便以「硬幣荒」形容短缺[15]。旅客因缺少壹圓搭車,民營公車便准許用郵票代替[16]。彰化縣發生有少女在半夜為替母親急病求醫,卻在公用電話亭叫車苦無硬幣撥號的事件[12]。攤商則會自製飲食券給客人代替零錢[16]。
張茲闓分析公用電話、自動販賣機增加、兒童存零錢到撲滿,也造成壹圓鎳幣供應吃緊[17]。中央銀行總裁俞國華原認為壹圓鎳幣熔化以後極不易提煉,不會有人鎔鑄,主張出現短缺是民眾心理問題[18]。民間又盛傳1971年鑄造的壹圓鎳幣含有貴金屬,因此窖藏[14][19]。像是淡水鎮一名老人就囤積2萬5千多枚壹圓硬幣[20]。輿論還出現硬幣短缺是日本人特意收購的陰謀論[21]。直到7月19日,調查局才查獲,原來臺灣的金屬商人會以100元收購90枚壹圓鎳幣,以熔化提煉鎳金屬[9]。
措施
[编辑]鼓勵繳存
[编辑]1973年3月30日,中央銀行表示希望國民把儲藏的壹圓鎳幣拿出兌換使用[22]。4月1日,台灣銀行與郵政儲金匯業局合辦的「鼓勵兒童繳存一元硬幣贈獎辦法」正式公布[23]。該辦法為學童於4月4日到18日兩周期內,以100枚壹圓硬幣繳存學校郵儲單位便可獲贈運券1張,頭獎獨得大同公司20吋彩色電視機乙架,二獎2名各得英式26吋腳踏車乙輛、三獎3名各得大同牌小型電晶體電唱收音機乙台、四獎4名各得桌上小型鋼琴乙架、五獎5名各得大同電扇乙架,其餘為紀念獎3000個[24]。
首日實施4月4日當天,台北郵局只收到2千2百多枚壹圓硬幣[25]。4月9日,累積到4千6百多枚[26]。為鼓勵繳存,台灣銀行經與儲蓄推行委員會、郵匯局等單位決定將幸運券發行至4月30日、開獎日期延至5月12日[27]。到活動結束時,估計收回1百萬枚,均經台銀總分行及透過各地郵局重予發出以供市面流通[28]。
重用紙鈔
[编辑]1973年4月6日,中央銀行重發已停止12年的壹圓紙鈔[14]。台灣銀行營業處設置兌換每人限換100張壹圓鈔票的專門窗口,人數大排長龍[29]。6月1日,發行新版壹圓紙鈔[30]。中央銀行估算只要壹圓紙幣在市面超過達2億張,壹圓鎳幣即有回籠現象,但非如此[31]。新版壹圓紙鈔使用平凸版機印製、美國鈔紙及歐洲油墨,正面墨色較原發行之舊版為淺[30]。該版壹圓紙幣紙質較差,破壞率極高,不受人民所愛用,於是1975年初不再發行[32]。
發行代幣
[编辑]原先有建議以郵票代替零錢,但中央銀行堅決反對,因為銀行無法控制發行量,郵票也經不起輾轉流通[14]。
1973年8月3日,交通部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在行政院新聞局記者會中宣佈,為因應壹圓鎳幣缺乏,電信局將發行公用電話專用代幣[33]。該年11月1日先發行4千萬枚[34]。台北市的公車公司也與中央造幣廠會商以發行冷氣公車代幣,但被拒絕[35]。
修法懲戒
[编辑]原先的《妨害國幣懲治條例》第二條規定「意圖營利,銷燬銀幣或新舊各種輔幣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幣額或價額三倍以下罰金」[8]。因輔幣是指壹角或貳角的幣,若銷燬作為本位幣的壹圓就不包含在內[36]。1973年8月24日,立法院通過《妨害國幣懲治條例》修正案,規定國幣是「由中央政府或其授權機構所發行之紙幣或硬幣」,將「輔幣」字眼修改為「硬幣」,以包含壹圓以上[36]。
10月19日,台北地方法院宣判銷燬壹圓鎳幣的商人林依妹執行有期徒刑4年[37]。
委外代製
[编辑]1973年3月22日,臺灣省主席謝東閔宣布,中央銀行已決定6月前,大量供應壹圓鎳幣[38]。中央銀行將每月發行9百萬枚的額度提高到1千2百萬枚,但因造幣廠受到廠房限制,不能增加鑄造設備作趕工[14]。央行先向韓國代製2億枚壹圓鎳幣[39][40]、再向韓國代製3億枚壹圓鎳幣[40]、美國代製3億枚壹圓鎳幣[41]。
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後,1974年1月4日,鎳價每磅漲至1.62美元,6月28日到1.85美元,12月20日到2.01美元[42]。原先壹圓新鎳幣鑄造價在1973年約0.693元[43],不到1年即因原料上漲而漲至1.1元[31]。1974年7月26日,中央銀行總裁俞國華表示,壹圓鎳幣金屬成本及加工費用合計已超出面值,將予改鑄[44]。
結束
[编辑]國際市場鎳價直到美國與菲律賓的鎳礦加入生產,1975年初才迅速趨軟[42]。該年,臺灣的壹圓鎳幣已達8億3千1百多萬枚,硬幣荒已緩和[32]。至1977年,全球鎳礦生產毛額已超過消費量達13萬公噸,其後數年鎳價持續跌落[45]。之後,中央銀行在1981年12月8日改發行材質為鋁青銅的壹圓硬幣[46],鎳僅含0.23克[3]。
舊版的壹圓鎳幣在臺灣鈔幣市場上,多因發行量大行情仍和原幣值相差不大[47]。珍品則是1973年由韓國代製的壹圓鎳幣試鑄幣,幣面「圓」字下方有代表試鑄的「C」[48]。
參考
[编辑]- ^ 一元硬幣 今天出籠 央行另在計畫 發行五元硬幣. 聯合報. 1961-09-15 (中文(臺灣)).
- ^ 何凡. 玻璃墊上 歡迎 新硬幣. 聯合報. 1981-12-08 (中文(臺灣)).
- ^ 3.0 3.1 呂郁青. 舊版硬幣搶手 62年鎳幣荒再現?. 經濟日報. 2006-05-19 (中文(臺灣)).
- ^ 《社論》發行一元硬幣之議值得考慮. 聯合報. 1961-03-29 (中文(臺灣)).
- ^ 國際鎳業公司 提高電解鎳價. 經濟日報. 1972-09-05 (中文(臺灣)).
- ^ 日電子器材將漲15-20. 經濟日報. 1972-09-21 (中文(臺灣)).
- ^ 游. 國際商品動態存量減少 鎳價近將提高. 經濟日報. 1974-04-28 (中文(臺灣)).
- ^ 8.0 8.1 吳添福. 廠商製造合金首飾 竟採硬幣作為原料 調查局找到一元輔幣缺乏原因 三疑犯依妨害國幣條例送法辦. 聯合報. 1973-07-21 (中文(臺灣)).
- ^ 9.0 9.1 走私黃金‧損毀硬幣 兩案併發‧三人涉嫌 調查人員搜獲可疑金條及飾物 林依妹等昨被檢察官下令收押. 聯合報. 1973-07-21 (中文(臺灣)).
- ^ 熔毀硬幣煉鑄鎳條 幕後工廠大量供銷 調查局下令嚴密查緝. 聯合報. 1973-07-22 (中文(臺灣)).
- ^ 少數不法商人 以一元硬幣 熔製假古錢 警方昨傳訊關係人. 1973-07-23 (中文(臺灣)).
- ^ 12.0 12.1 何凡. 玻璃墊上 硬幣荒並未解除. 聯合報. 1973-09-18 (中文(臺灣)).
- ^ 水告. 窮鬼去,富神來 鈔票多傳奇趣聞. 民生報. 1983-02-16 (中文(臺灣)).
- ^ 14.0 14.1 14.2 14.3 14.4 葉耿漢. 孩子餵豬 越養越肥 市面輔幣 愈來愈缺 普遍儲蓄 零錢不夠流通 超值之說 純屬無稽謠言. 聯合報. 1973-04-07 (中文(臺灣)).
- ^ 文森. 談天說地 硬幣與「豬哥」. 經濟日報. 1973-04-08 (中文(臺灣)).
- ^ 16.0 16.1 硬幣奇缺 公車找郵票 飲食券出籠. 聯合報. 1973-04-08 (中文(臺灣)).
- ^ 張茲闓. 有關一元硬幣的常識. 經濟日報. 1973-04-24 (中文(臺灣)).
- ^ 央行趕製一元硬幣 六月間可大量供應 俞國華在立院分析缺乏原因 已向韓國訂製一元硬幣兩億. 聯合報. 1973-05-04 (中文(臺灣)).
- ^ 六十年製的一元硬幣 央行說成色並無不同. 經濟日報. 1973-03-16 (中文(臺灣)).
- ^ 積存硬幣兩萬多枚 寶藏豐盈不肯割捨 特製大撲滿二百五十斤 瞧瞧嚇一跳數數兩三天. 聯合報. 1973-04-07 (中文(臺灣)).
- ^ 光遠. 晨間漫步 硬幣奇譚. 聯合報. 1973-10-17 (中文(臺灣)).
- ^ 把撲滿中的硬幣倒出來 央行呼籲存入銀行生息. 經濟日報. 1973-03-31 (中文(臺灣)).
- ^ 一周金融 撲滿式的儲蓄落伍了. 經濟日報. 1973-04-02 (中文(臺灣)).
- ^ 鼓勵兒繳存一元硬幣 銀行郵局實行贈獎辦法. 經濟日報. 1973-04-01 (中文(臺灣)).
- ^ 鼓勵學童繳存硬幣 怎奈孩子不忍殺豬 雖贈幸運券反應不熱烈 實施頭一天祇得兩千枚. 聯合報. 1973-04-05 (中文(臺灣)).
- ^ 大人兌錢排隊 孩子殺豬獻幣 央行趕印一元鈔票 零錢可獲充分供應. 聯合報. 1973-04-10 (中文(臺灣)).
- ^ 不限繳存一元硬幣 五角也可獲獎生息 幸運券發行延至本月底. 經濟日報. 1973-04-14 (中文(臺灣)).
- ^ 兒童硬幣存款 昨天開獎 台北市懷生國小 榮獲儲額第一名. 經濟日報. 1973-05-13 (中文(臺灣)).
- ^ 高鍵助. 台銀後窗.新八陣圖. 聯合報. 1973-05-06 (中文(臺灣)).
- ^ 30.0 30.1 新版一元券今發行 台銀將派服務車巡迴供應. 經濟日報. 1973-06-01 (中文(臺灣)).
- ^ 31.0 31.1 陳祖華. 發行新硬幣能否發揮作用?. 聯合報. 1974-06-05 (中文(臺灣)).
- ^ 32.0 32.1 壹元紙券不受歡迎 央行繼續發行硬幣. 聯合報. 1975-01-22 (中文(臺灣)).
- ^ 電信局將製專用硬幣 供大家投撥公用電話. 經濟日報. 1973-08-04 (中文(臺灣)).
- ^ 電話專用銅牌 今起供應使用. 聯合報. 1973-11-01 (中文(臺灣)).
- ^ 盧世祥. 根本解決公車車票問題 似可改良硬幣直接使用. 聯合報. 1981-02-17 (中文(臺灣)).
- ^ 36.0 36.1 王安泰. 潛望鏡 國幣正名 含義較前擴大 擾亂金融 當然加重懲罰. 聯合報. 1973-08-25 (中文(臺灣)).
- ^ 被控銷燬一元硬幣 林依妹等三人 分別判處徒刑. 聯合報. 1973-10-20 (中文(臺灣)).
- ^ 央行決在六月以前 大量供應一元硬幣 鼓勵兒童將撲滿硬幣存銀行. 聯合報. 1973-03-23 (中文(臺灣)).
- ^ 韓代鑄一元台幣 已運來兩千萬枚 優先供應南部. 經濟日報. 1973-05-26 (中文(臺灣)).
- ^ 40.0 40.1 央行決再向韓國 訂造硬幣四億元. 經濟日報. 1973-06-04 (中文(臺灣)).
- ^ 央行已與美簽約 訂製硬幣四億元. 經濟日報. 1973-06-11 (中文(臺灣)).
- ^ 42.0 42.1 游. 國際商品動態 需求遽減 鎳價迅速趨軟. 經濟日報. 1975-04-18 (中文(臺灣)).
- ^ 央行高級官員表示 五元一元硬幣 價值低於面值. 聯合報. 1973-07-05 (中文(臺灣)).
- ^ 一元硬幣 將改鑄. 經濟日報. 1974-07-27 (中文(臺灣)).
- ^ 玉鵬. 國際鎳礦產量仍然有增無減. 經濟日報. 1981-04-23 (中文(臺灣)).
- ^ 十元硬幣八日發行 鎳銅合金製成 亮度強硬度高 五元一元縮小體積 舊幣流通一年 十年內可兌換. 聯合報. 1981-12-04 (中文(臺灣)).
- ^ 吳光中. 舊版硬幣數量仍多 錢幣商指收藏價值低. 民生報. 1991-12-05 (中文(臺灣)).
- ^ 吳光中. 舊硬幣有暗記 外國貨值錢 當年委託美韓代鑄 少數試鑄幣流出市面 身價高. 民生報. 1993-03-04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