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行政區劃
外观
北齊建立後,開始整頓行政區規劃,於556年十一月廢除三州、一百五十三郡及五百八十九縣。北齊江淮之地一度被南朝陳佔領。因為州轄區越分越細,於是設置行台兼管數州民政及軍事[1]。
行政區劃
[编辑]| 州 | 首郡 | 首縣 | 備註 |
|---|---|---|---|
| 司州 | 清都尹 | 鄴城(今河北臨漳) | |
| 洛州 | 洛陽郡 | 洛陽(今河南洛陽) | |
| 懷州 | 河內郡 | 野王(今河南沁陽) | |
| 梁州 | 陳留郡 | 大樑(今河南開封) | |
| 鄭州 | 潁川郡 | 潁陰(今河南許昌) | |
| 和州 | 伊陽郡 | (今河南伊川) | |
| 襄州 | 陳郡 | 淮陽(今河南淮陽) | |
| 永州 | 城陽郡 | (今河南信陽北) | |
| 郢州 | 義陽郡 | (今河南信陽) | |
| 南郢州 | 弋陽郡 | (今河南潢川) | |
| 東豫州 | 汝南郡 | 新息(今河南息縣) | |
| 豫州 | 汝南郡 | 懸瓠(今河南汝南) | |
| 廣州 | 襄城郡 | 魯陽(今河南魯山) | |
| 戎州 | 鄉郡 | 武鄉(今山西武鄉) | |
| 東雍州 | 正平郡 | 新絳(今山西新絳) | |
| 并州 | 太原郡 | 晉陽(今山西太原) | |
| 建州 | 高都郡 | 高都(今山西晋城) | |
| 朔州 | 廣安郡 | 朔縣(今山西朔州) | |
| 西汾州 | 懷政郡 | (今山西離石) | |
| 恒州 | 平城(今山西大同) | ||
| 南朔州 | 西河郡 | 西河(今山西汾陽) | |
| 肆州 | 九原(今山西忻縣) | ||
| 南汾州 | 定陽郡 | 定陽(今山西吉縣) | |
| 晉州 | 平陽郡 | 白馬城(今山西臨汾) | |
| 建州 | 高都郡 | 建興(今山西晉城) | |
| 顯州 | 雁門郡 | 代縣(今山西代州) | |
| 兗州 | 瑕丘(今山東兗州) | ||
| 西兗州 | 濟陰郡 | 定陶(今山東定陶) | |
| 光州 | 東萊郡 | 掖縣(今山東萊州) | |
| 膠州 | 東武郡 | 諸城(今山東諸城) | |
| 青州 | 東陽(今山東青州) | ||
| 齊州 | 濟南郡 | 曆城(今山東濟南) | |
| 南青州 | 沂水(今山東沂水) | ||
| 濟州 | 碻磝(今山東茌平) | ||
| 北徐州 | 琅琊郡 | 臨沂(今山東臨沂) | |
| 徐州 | 彭城郡 | 彭城(今江蘇徐州) | |
| 東楚州 | 宿豫郡 | 宿豫(今江蘇宿遷) | |
| 海州 | 琅琊郡 | 龍沮(今江蘇連雲港) | |
| 淮州 | 淮陰郡 | 清江(今江蘇淮陰) | |
| 東廣州 | 廣陵郡 | 江都(今江蘇揚州) | |
| 東徐州 | 下邳郡 | 下邳(今江蘇邳州) | |
| 江州 | 晉熙郡 | (今安徽潛山) | |
| 霍州 | 岳安郡 | (今安徽霍山) | |
| 合州 | 汝陰郡 | (今安徽合肥) | |
| 南譙州 | 新城郡 | 滁縣(今安徽滁州) | |
| 涇州 | 石樑(今安徽天長) | ||
| 仁州 | 赤坎(今安徽固鎮) | ||
| 潼州 | 夏丘郡 | 泗縣(今安徽泗縣) | |
| 譙州 | 南譙郡 | 渦陽(今安徽蒙城) | |
| 和州 | 曆陽郡 | 和縣(今安徽和縣) | |
| 西楚州 | 鐘離郡 | 楚城(今安徽鳳陽) | |
| 南兗州 | 陳留郡 | 譙(今安徽亳州) | |
| 揚州 | 淮南郡 | 壽陽(今安徽壽縣) | |
| 衡州 | 齊安郡 | (今湖北麻城南) | |
| 南定州 | (今湖北麻城) | ||
| 北江州 | (今湖北大悟) | ||
| 南司州 | (今湖北黃陂) | ||
| 巴州 | 西陽郡 | (今湖北鄂城) | |
| 羅州 | 齊昌郡 | (今湖北蘄春) | |
| 趙州 | 南趙郡 | 廣阿(今河北隆堯) | |
| 冀州 | 長樂郡 | 信都(今河北冀州市) | |
| 瀛州 | 趙都軍城(今河北河間) | ||
| 滄州 | 饒安(今河北鹽山) | ||
| 定州 | 中山郡 | 盧奴(今河北定州) | |
| 北燕州 | (今河北涿鹿) | ||
| 南營州 | 昌黎郡 | (今河北徐水) | |
| 平州 | 遼西郡 | 范陽(今河北遷安) | |
| 東燕州 | 昌平郡 | 宣都城(今北京昌平) | |
| 安州 | (今河北隆化) | ||
| 幽州 | 燕郡 | 薊城(今北京) | |
| 營州 | 和龍(今遼寧朝陽) |
參考文獻
[编辑]- ^ 北齊設有東南、北、南、西、西南、河南、山東、朔州、豫州、揚州、河陽、建州、徐州等道,每道都設立行台。《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三章 政治制度與法律制度的變遷,第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