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夏行政區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夏以到首都中興府(興慶府)的遠近,將其國土分爲「世界」(京師)、「地中」(內地)、「地邊」(邊境)三大區域,地中和地邊又合稱「邊中」。[1]西夏在京師有類似中原王朝的設置,在地方則以經略司——監軍司——城寨堡三級爲主,相當於等中原王朝的——府、州——縣體系。其城池或有州、郡、縣、城、寨、堡、鎮、軍之名,卻並無中原王朝的州縣體系。《宋史·夏國傳》《武經總要》《輿地廣記》《西夏地形圖》《天盛律令》《雜字》等宋人、西夏人文獻均對西夏行政區劃有記載,但多有不同。

京畿府州郡縣

[编辑]

根據《天盛律令》,西夏的京畿地區分爲「中興府」與「五州地」。[2]:529,531中興府分爲「南北二縣」,[2]:485即華陽縣與治源縣。[2]:363五州地從北到南依次是定遠縣(定州)、懷遠縣(懷州)、臨河縣(永州)、保靜縣(靜州)與靈武郡(順州)。[2]:363[3]南北二縣與五州地合稱「京師界七種郡縣」。[2]:319

中興府

[编辑]
政區名 宋人記載 等級[註 1] 職官 治所
中興府𗤛𗼵𗥑 興慶府 次等司 八正、八承旨
八都案
二十六案頭
靈州懷遠鎮,今寧夏銀川市興慶區老城,[4]:34華陽、治源爲附郭二縣。
 華陽縣𗨍𗦡𗾩 中等司 四大人
二都案
四案頭
 治源縣𗺉𗤩𗾩

五州地

[编辑]
政區名 宋人記載 等級 職官 治所
定遠縣𗇊𗤩𗾩 定州 下等司 二城主、二通判、二經判
二都案
三案頭
宋靈州定遠鎮,今寧夏平羅縣姚伏鎮東南1.5公里定遠故城。[4]:35-36
懷遠縣𘌴𗤩𗾩 懷州 唐懷遠縣舊址(飲汗城),今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窪路村遺址。[5]
臨河縣𗙓𘔘𗾩 永州 宋靈州臨河鎮,今寧夏永寧縣楊和鎮[4]:38
保靜縣𗌷𗂎𗾩[註 2] 靜州 宋靈州保靜鎮,今寧夏永寧縣望洪鎮南。[4]:39
靈武郡𘍑𘈫𗓷 順州 宋靈州靈武鎮,今寧夏青銅峽市邵崗鎮西。[4]:38-39

左右廂與諸邊經略司

[编辑]

西夏在前期(相當於北宋)分地方爲左、右兩廂,帶有部落制的色彩;後期(相當於金朝)效法宋制,設置「諸邊經略司」作爲地方的高級政區。[6]

左右兩廂

[编辑]

西夏景宗立國之初,將軍隊分爲左、右兩廂,分別由嵬名山遇(惟亮)、惟永兄弟統轄。[7]嵬名山遇被殺後,元昊又以野利旺榮(剛浪凌)、野利遇乞兄弟分掌左、右兩廂之兵,分別駐紮在明堂川(今陝西榆林河)和天都山。[8][9][10]夏惠宗去世後,梁乙逋仁多保忠掌控左、右兩廂兵馬,[11]分別以左廂神勇軍司[12]和右廂朝順軍司(西涼府)[13][14]爲根據地。

兩廂以中興府爲軸線,以東爲左廂、以西爲右廂。即,北境自黑山威福(臥囉娘)軍司以東爲左廂、白馬強鎮(囉龐嶺)軍司以西爲右廂;南境自韋州靜塞軍司以東爲左廂、西壽保泰(天都)軍司以西爲右廂。[6]:61-64西夏前期的兩廂掌控着地方統軍大權,卻常由部落豪族統領,嚴重影響了西夏專制皇權的穩定。[6]:67-68

經略司

[编辑]

永安二年(1099年),夏崇宗剷除小梁太后,實現親政,又將右廂統帥仁多保忠降爲「卓羅、右廂監軍」[15]。隨後,西夏借鑑北宋的經略安撫使制度,設置了「諸邊經略司」取代左右兩廂。經略司地位僅次於中書、樞密、高於其他機構,對地方上的人事、軍政、外交、司法、經濟有最高的管理權,但無統兵之權。[6]:64-65[16]:709-710除了囉龐嶺監軍司外,其他十六個邊中監軍司及府軍郡縣皆受經略司節制。[2]:317經略司以經略使、經略副使(正、副經略)爲長官,[2]:361下有都案、案頭、司吏等負責文書的屬官。[2]:376,379

經略司的官吏不乏漢人,如「東經略副使、樞密承旨、三司正、漢學士趙□」[2]:108「東經略使蘇執禮」[17]「西經略司都案劉德仁」[18]等。上述文獻反映了東、西經略司的設置,而《天盛律令》卷4《修城應用門》又見「東南經略使」「西北經略使」,[2]:220《亥年新法》卷7則見「東南二經略、京畿」「東北二經略、囉龐嶺」,[19]西夏應設有東、西、南、北四個經略司。[20]但囿於文獻不足,除了西經略司能確定駐地在西涼府外,[21]其他經略司的駐地皆無法考證。與宋類似,西夏經略司的轄區也可稱爲「路」,如出土西夏文獻見「西路經略司兼安排官□兩處都案劉仲達」[18]「西路樂府」[22]、宋人文獻見「南路都統」[23]等等。金大定十年(1171年),任得敬分國時,提出「分西、南路及靈州、囉龐嶺地與得敬自為國」,[24]險些分去半壁江山。

邊中府軍郡縣、監軍司、刺史與轉運司

[编辑]

西夏的「州」

[编辑]

宋人記載稱,夏景宗立國時,佔據了夏、銀、綏、宥、靜、靈、鹽、會、勝、甘、涼、瓜、沙、肅等十四州之地,又以「堡鎮」新置洪、定、威、懷、龍等州,加上首都興州,約有二十州。[25][26]北宋滅亡後,西夏攻佔河湟,「河之內外,州郡凡二十有二。河南之州九:曰靈、曰洪、曰宥、曰銀、曰夏、曰石、曰鹽、曰南威、曰會。河西之州九:曰興、曰定、曰懷、曰永、曰凉、曰甘、曰肅、曰瓜、曰沙。熙、秦河外之州四:曰西寧、曰樂、曰廓、曰積石」。[15]仿佛西夏也如中原王朝那般採用州縣制度。然而,西夏文獻《文海》云,州「此者陣城也,壁壘之謂也」,[27]:474反映出西夏的「州」往往僅是城池、堡寨之名號,並非遼、宋、金等中原王朝那樣的中級政區。宋人文獻羅列的各州名目,僅代表了西夏的疆域範圍。[16]:708

府軍郡縣

[编辑]

《天盛律令》稱西夏在邊中有「經略司,府、軍、郡、縣,刺史,監軍司,城、寨、堡」[2]:485,543等機構,但設置了刺史的「府軍郡縣」只有大都督府、鳴沙(軍)和五原郡三處,[2]:545-547其中鳴沙和五原郡的管理機構爲城司。[2]:368-369

政區名 宋人記載 等級 職官 治所
大都督府𗕔𗣔𗣔𗥑 靈州
西平府
大都督府
次等司 六正、六承旨
六都案
六案頭
治靈州,今寧夏吴忠市利通區
鳴沙𗘺𗉺𗑪 鳴沙縣 中等司 一城主、一副、一通判、一城守
四都案
今寧夏中寧縣鳴沙鎮
五原郡𘓬𗤩𗓷[註 3] 鹽州 一城主、一副、一通判、一城守
二都案
陝西定邊縣定邊新區遺址。

監軍司

[编辑]

監軍司是西夏地方行政體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既是一級地方行政機構,又是軍事組織。[16]:715西夏監軍司的數量在西夏歷史上有較大的變動。據宋人記載,夏景宗初立國時設置了十八個監軍司。[25][26]司馬光《日錄》則稱野利兄弟被殺後,「元昊更分左右廂爲十六監軍」,[28]始增置爲十八監軍司。[29]:441但宋人文獻沒有具體記載這十八個監軍司的名目,僅大致列舉了此時西夏邊防的兵力情況。[30]

夏毅宗親政後,效法宋、遼制度,於奲都六年(1062年)爲各監軍司擬製了漢式軍額。[31][32]宋神宗以後,宋人多稱西夏有「十二監軍司」,[33]即「曰左廂神勇、曰石州祥祐,曰宥州嘉寧、曰韋州靜塞、曰西壽保泰、曰卓囉和南、曰右廂朝順、曰甘州甘肅、曰瓜州西平、曰黑水鎮燕、曰白馬強鎮、曰黑山威福」。[15]宋徽宗大觀年間繪製的《西夏地形圖》也標出了這十二個監軍司的位置,但又標出了「靈州朔〈翔〉慶軍」「賀蘭軍」「瀚海軍」「清遠軍」等,可能也都是西夏的監軍司。[34][35][36]宋人文獻還記載了西夏有“中寨”監軍司。[37][38][39]這些文獻反映了西夏前期監軍司的設置情況。

兩宋之際,西夏與宋、金兩國戰爭緊張,這一時期的漢文文獻中記錄了鹽州、龍州、石堡、青池、[40]彌餓州等新的監軍司。隨着金夏和平的到來,天盛年間的西夏重新穩定爲十七個「邊中監軍司」,皆爲中等司,[2]:363分別爲:北院、寧星[註 4]、石州、東院、韋州、西壽、卓囉、南院、西院、肅州、瓜州、沙州、黑水、囉龐嶺、臥囉娘[註 5]、南地中、北地中。[2]:369-370其中囉龐嶺監軍司不隸屬經略司管轄,[2]:317,547與黑水、臥囉娘共同構成應對韃靼的北部邊界。[41]

監軍司名 宋人記載 職官 治所
囉龐嶺𗕸𗥑𗉔 白馬強鎮
羅厖背[12][註 6]
二正、一副、二同判、四習判
三都案
十四案頭
四十司吏[2]:379
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查干克日木古城。[42]
臥囉娘 黑山威福 元代兀剌海城,今内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高油房古城。[43]
北院 無考。
寧星 左廂神勇 據《西夏地形圖》,左廂神勇監軍司在宋麟州、府州以西。
石州 石州祥祐 初爲綏州監軍司,[31]轄銀、夏、綏三州之地,[44][45]治平四年(1067年)後遷至石州(今陝西榆林市橫山區波羅鎮波羅堡古城)。[46]
東院 宥州嘉寧 新宥州(今內蒙古鄂托克旗城川古城)。[47]
韋州 韋州静塞 今宁夏同心县韋州鎮韋州老城。
西壽 西壽保泰
天都
初治西市城,今甘肃定西市安定區;後治天都山,今寧夏海原縣西華山;又移治今寧夏同心縣喊叫水鄉
卓囉 卓囉和南 今甘肅永登縣中堡鎮羅城灘古城。[48]
南院 右廂朝順 據《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南院即右廂、亦即涼州。[21]
西院 甘州甘肅 治甘州(今甘肅張掖市),一說治今甘肃山丹縣[49]
肅州 一正、一副、二同判、三習判
二都案
十四案頭
四十司吏[2]:379
治肅州(今甘肃酒泉市肅州區)。
瓜州 瓜州西平 治瓜州(今甘肃瓜州縣)。
沙州 同囉龐嶺 治沙州(今甘肃敦煌市)。
黑水 黑水鎮燕 同肅州 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
南地中 不明 不明。
北地中 無考。
—— 靈州翔慶
中寨
—— 治靈州。[29]:444[16]:721-722
—— 賀蘭軍 —— 據《西夏地形圖》,「即唐之豐安軍」(今寧夏中寧縣石空鎮)。

刺史

[编辑]

西夏在大都督府、鳴沙、五原郡與十七監軍司等二十處地方設有「邊中刺史」一人,地位與中等司相當,甚至監軍司之刺史「當坐所隸屬大人以上位」。[2]:365,369,607西夏的刺史,文書屬官只有都案一名,不是地方軍政民政的主官,職能更接近漢代的刺史,監察吏政、民事、司法、軍事等政務,對轄區內位高位尊之人、經略使等亦有監察權。[50]

轉運司

[编辑]

西夏在地方上設置了十處「邊中轉運司」,皆爲下等司,包括:沙州、黑水、臥囉娘、卓囉、南院、西院、肅州、瓜州、大都督府、寺廟山。[2]:363除大都督府及地望不明的寺廟山外,其他轉運司都位於西夏河西地區。轉運司主要負責賦稅征收、耕地管理和水利維護,其中京畿地區的相關事務由大都督府轉運司負責。[16]:712-714[51][52]

轉運司名 職官
大都督府 四正、四承旨、二都案
南院 四正、六承旨、二都案
西院 同大都督府
肅州 二正、二承旨、二都案
瓜州
沙州
黑水
臥囉娘 二正、四承旨、二都案
卓囉 同肅州
寺廟山

其他重要地方機構

[编辑]

《天盛律令》中還有「西涼府」「撫夷州」[註 7]「中興州」[註 8]三個地位爲次等司的地方機構。[2]:363與西夏一般的「州」的管理機構爲城司不同,撫夷州、中興州的管理機構爲「都護司」。[55][56]

政區名 宋人記載 等級 職官 治所
西涼府 西涼府
涼州
次等司 六正、六承旨
六都案
六案頭
今甘肅武威市[21]
撫夷州𗥑𗫔𗉔
鎮夷郡[53]
甘州
宣化府
鎮夷郡[57]
一正、一副、一同判、一經判
二都案
六案頭
今甘肅張掖市
中興州𗕸𗥑𗉔 不明 無考。

城司、寨堡

[编辑]

西夏在重要的城池設置城司。除了與監軍司地位相同、由經略司直接節制的鳴沙和五原郡外,《天盛律令》在「下等司」部分列舉了24個「城司」(包括西院城司(甘州城司)與「二十三種地邊城司」),在「末等司」部分又列舉了10個「寨堡」和1個「宥州城司」。[2]:363-364,371-372城司寨堡有向監軍司及時通報敵情、每年按期報告城守修治情況等職責。[2]:212,220-221由於文獻匱乏,加之西夏文翻譯而來的城寨名稱不能確定是否爲真正的漢文名,僅有極少數城寨的地望可以明確考定。

下表的城寨名稱一般取史金波等譯本譯名,如其他學者的譯名較好,則注明出處。

政區名 等級 職官 備註
西院𗂰𘍞
甘州𘑫𗉔
下等司 一城主、一通判、一城守
二都案
今甘肅張掖市
永便𗼄 一城主、一通判、一城守、一行監 ——
真武城𗑃𘈫𗡶 《宋史》卷87《地理志三》秦鳳路有震武軍(古骨龍城)。
西寧𗂰𗪚 可能是宋西寧州
孤山𗈒𗄽 ——
魅拒𘝈𗷰[註 9] ——
鎮東𗑼𘒮[58][註 10] ——
勝全𗠁𘓳 ——
淨邊𗛲𗑗[58][註 11] ——
信同𘓟𗯮 ——
應建𗟭𗰱[註 12] ——
爭止𗔯𗁿[註 13] ——
龍州𘖨𗉔[註 14] 原爲夏州石堡寨(今陝西靖邊縣龍洲鄉閻家石寨),北宋於崇寧三年(1104年)奪取石堡寨後又在附近築威德軍新堡,入金後西夏以此爲龍州(今陝西靖邊縣龍洲鄉龍州堡)。[59]
遠攝𗈲𗪲 ——
銀州𗷲𗉔[註 15] 今陝西榆林市橫山區黨岔鎮銀州故城。
合樂𗖠𗴴 ——
年晉城𘔒𗦆𗡶 ——
定功城𘉙𘓖𗡶 ——
來邊城𘅊𗦿𗡶[61]:168[註 16] ——
永昌城𗍾𘊇𗡶[註 17] ——
開邊城𗝖𗦿𗡶 《宋史·地理志三》秦鳳路德順軍德勝寨領開邊堡。
富清縣𗥑𗫲𗾩[註 18] ——
河西縣𗰂𗜫𗾩 ——
安持寨𗪚𗧯𗽤 ——
降夷寨𗽤[61]:168[註 19] 末等司 一寨主、一副 ——
綏遠寨𘏽𗤩𗽤 一寨主、一寨副、一行監 《宋史·地理志三》永興軍路慶陽府定邊軍有綏遠寨(實爲一地)、樂州有綏遠關。
西明寨𗍏𗘺𗽤 ——
常威寨𗽤 ——
鎮羌寨𗽤 《宋史·地理志三》秦鳳路鎮戎軍有鎮羌寨、懷德軍有鎮羌堡(實爲一地)。
定羌寨𗽤 ——
宣德堡𗌷 ——
安遠堡𗌷 ——
夏州𗉔 今陝西靖邊縣紅墩界鎮統萬城
涼州𗉔 今甘肅武威市
宥州𗍃𗉔[註 20] 一城主 今內蒙古鄂托克旗城川古城。

[编辑]

宋史記載

[编辑]
宋史西夏州列表
地区 州府军 今地名
河西 兴州(兴庆府,都城) 宁夏银川市
定州 宁夏平罗县
怀州 宁夏银川市东
永州 宁夏永宁县
凉州西凉府 甘肃武威市
甘州宣化府 甘肃张掖市
肃州 甘肃酒泉市
瓜州 甘肃安西县
沙州 甘肃敦煌市
河南 灵州西平府 宁夏吴忠西北古城镇
洪州 陕西靖边县西南
宥州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
银州 陕西横山县
夏州 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
石州 陕西横山县
盐州 陕西定边县
南威州 宁夏同心县
会州 甘肃靖远县
熙、秦河外之州 西宁州 青海西宁市
乐州 青海乐都县
廓州 青海化隆县西南
积石州 甘肃循化县

武經總要記載

[编辑]

與地廣記記載

[编辑]

西夏地形圖記載

[编辑]

天盛律令記載

[编辑]

雜字記載

[编辑]

[编辑]

[编辑]

[编辑]
  • 豐安軍
  • 清遠軍
  • 赤水軍
  • 大斗軍
  • 建康軍
  • 寧寇軍
  • 玉門軍
  • 墨離軍
  • 神勇軍
  • 祥祐軍
  • 加寧軍
  • 靜寨軍
  • 清遠軍
  • 翔慶軍
  • 保大軍
  • 和南軍
  • 甘肅軍
  • 朝順軍
  • 鎮燕軍
  • 賀蘭軍
  • 虎控軍
  • 威地軍
  • 大通軍
  • 宣威軍
  • 鳴沙軍

注解

[编辑]
  1. ^ 本條目所有機構的等級、職官設置均來自《天盛律令》卷10《司序行文門》[2]:361-379,下文不贅引。
  2. ^ 漢文《雜字·地分部第十九》作「堡靜縣」。
  3. ^ 漢文《雜字·地分部第十九》作「五源郡」。
  4. ^ 𘔒𗡱,史金波等譯《天盛律令》音譯爲「年斜」,漢文《雜字·地分部第十九》作「寧星」。
  5. ^ 𗼚𗲞𗰞,史金波等譯《天盛律令》意譯爲「官黑山」,《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20、漢文《雜字·地分部第十九》作「臥囉娘」,《宋史》卷485《夏國傳上》作「午臘蒻」。
  6. ^ 本條目引用《續資治通鑑長編》時,被四庫館臣改譯了的夷語音譯,皆依據湖南圖書館藏《長編》四庫底本改回原貌,如「婁博貝」改回「羅厖背」。
  7. ^ 史金波等譯《天盛律令》音譯爲「府夷州」,史氏另有文章音譯爲「撫夷州」。[53]
  8. ^ 《天盛律令》卷10《司序行文門》中四次出現該地名,第一次作「中府州」,此後三次均作「中興州」,史金波等均譯爲「中府州」,有誤。[54]
  9. ^ 意爲「抵禦魔鬼」。
  10. ^ 史金波等譯爲「末監」。
  11. ^ 史金波等譯爲「邊淨」。
  12. ^ 意爲「建立義理」。
  13. ^ 意爲「停止戰爭」。
  14. ^ 《金史》卷134《西夏傳》、漢文《雜字·地分部第十九》作「隆州」。
  15. ^ 𗷲𗉔」一詞在《天盛律令》卷10《司序行文門》中共出現兩次,[60]:219,223史金波等誤將第二處譯爲「𘑫𗉔」(甘州)[2]:371
  16. ^ 𘅊」音「來」「賴」,史金波等譯爲「衛邊城」,誤。
  17. ^ 𘊇」一般音譯爲「尚」「常」「上」「商」等字。
  18. ^ 𗫲」一般音譯爲「慶」「卿」「輕」等字。
  19. ^ 史金波等音譯爲「訛泥寨」。
  20. ^ 《天盛律令》卷10《司序行文門》出現兩次,分別寫作「𗍊𗉔」和「𗍃𗉔」,[60]:219,224史金波等分別音譯爲「綏州」和「宥州」。[2]:364,372綏德州自宋治平四年(1067年)後,先後屬於宋、金兩朝,天盛年間並不屬於西夏。「𗍊」(音宿)與「綏」也不音近,應視爲「𗍃」之筆誤。

参考文献

[编辑]
  • 《宋史》
  • 《武經總要》
  • 《與地廣記》
  • 《西夏地形圖》
  • 《天盛律令》
  • 《雜字》

参见

[编辑]
  1. ^ 潘潔:《西夏地理區劃考論——以〈天盛改舊定新律令〉中的方位詞爲中心》,《西夏研究》2012年第4期,第37-42頁。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史金波等譯注:《天盛改舊定新律令》,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3. ^ (宋)曾公亮、丁度《武經總要前集》卷18下:保靜鎮……今爲僞靜州……定遠鎮……今爲僞定州……靈武鎮……今爲僞順州
  4. ^ 4.0 4.1 4.2 4.3 4.4 魯人勇著:《西夏地理志》,銀川: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
  5. ^ 汪一鳴:飲汗城城址考證,《寧夏社會科學》1983年第1期,第67-71頁。
  6. ^ 6.0 6.1 6.2 6.3 高仁:《「左廂」「右廂」與經略司——再談西夏「邊中」的高級政區》,《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9年第2輯,第59-69頁。
  7. ^ (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22寶元元年:山遇名惟亮,與弟惟永分掌左、右廂兵。
  8.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32慶曆元年:賊將野利剛浪㖫、遇乞之徒,皆元昊親信,分廂主兵,俯近漢界。
  9. ^ (北宋)司馬光涑水紀聞》卷11:(趙元昊)以野利氏兄弟爲謨寧令,旺榮號野利王,剛浪凌(注:司馬光誤以「剛浪凌」爲野利遇乞)號天都王,分典左右廂兵,貴寵用事。
  10. ^ (北宋)魏泰東軒筆錄》卷8:元昊分山界戰士爲二廂,命兩將統之,剛朗凌統明堂左廂,野利遇乞統天都右廂。
  11.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404元祐二年:是月,中書舍人蘇轍言:臣伏見西夏頃自秉常之禍,人心離貳,梁氏與人多二族分據東、西廂兵馬,勢力相敵,疑阻日深,入寇之謀自此衰息。
  12. ^ 12.0 12.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471元祐七年:丙戌,環慶路經略使章楶奏:七年三月三日本司勘會往年十二月內,有投來河東陷蕃婦人阿聲稱,聽得西界人說,首領輕丁茶香道:「有達靼國人馬於八月內出來,打劫了西界賀蘭山後面羅厖背監軍司界住坐人口孳畜。」已具狀聞奏訖。續據西界投來蕃部蒒奴通說稱:「達靼國人馬入西界右廂,打劫了人口孳畜,不知數目。」本司未敢全信。今又據捉到西界首領移香通說:「於去年閏八月內,梁乙逋統領人馬赴麟府路作過去來,至當月盡間到殢雞流,有帶銀牌天使報梁乙逋來稱,達靼國人馬入西界羅厖背,打劫了人戶一千餘戶,牛羊孳畜不知數目,其帶牌天使當時卻回去。」
  13.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460元祐六年:臣觀夏賊之為國,自奄有西涼,開右廂之地,其勢加大。
  14. ^ (北宋)李復《潏水集》卷3《又上章丞相書》:緣屈成是夏國右廂統軍星多貝中(仁多保忠)親姪,貝中(保忠)部族並在西涼府一帶左右,其西涼人馬見攻圍平夏城,故使屈成爲之鄉導。
  15. ^ 15.0 15.1 15.2 《宋史》卷485、卷486《夏國傳》。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周振鶴主編,李昌憲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宋西夏卷(第二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17. ^ (元)脫脫《金史》卷61《交聘表中》大定十七年。
  18. ^ 18.0 18.1 寧篤學、鍾長發:《甘肅武威西郊林場西夏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3期。
  19. ^ 轉引自孔祥輝:《族群稱謂所見西夏與多民族語言和文化的交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第23頁。
  20. ^ 杜建錄:《西夏政區劃分及其相關問題》,《寧夏社會科學》2020年第5期,第186頁。
  21. ^ 21.0 21.1 21.2 史金波:《西夏時期的武威》,《西夏學》第七輯,2011年,第4頁。
  22. ^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武威發現一批西夏遺物》,《考古》1974年第3期,第202頁。
  23.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506元符二年:熙河路經略使孫路繳連夏國部落嵬名麥齎南路都統嵬名聿冷書,稱夏國欲遣使再乞修貢。
  24. ^ 《金史》卷134《外國上》。
  25. ^ 25.0 25.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20景祐四年:趙元昊既悉有夏、銀、綏、靜、宥、靈、鹽、會、勝、甘、凉、瓜、沙、肅,而洪、定、威、懷、龍皆即舊堡鎮偽號州,仍居興州,阻河依賀蘭山為固……置十八監軍司,委酋豪分統其衆。
  26. ^ 26.0 26.1 (南宋)陳均《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卷10仁宗皇帝寶元元年:元昊既悉有夏、銀、綏、靜、宥、靈、鹽、會、勝、甘、凉、瓜、沙、肅之地,仍居興州,阻河依賀蘭山為固。始大補僞官,創十六司以統衆務。又置十八監軍司,委酋豪分統其衆。
  27. ^ 史金波、白濱、黃振華:文海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28. ^ 李裕民校注:《司馬光日記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43頁。
  29. ^ 29.0 29.1 湯開建:党項西夏史札記,湯開建著:《党項西夏史探微》,臺北:允晨文化,2005年,第440-449頁。
  30.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20景祐四年:自河北至臥囉娘山七萬人,以備契丹;河南洪州、白豹、安、鹽州、羅洛、天都、惟精山等五萬人,以備環、慶、鎮戎、原州;左廂、宥州路五萬人,以備鄜、延、麟、府;右廂、甘州路三萬人,以備西蕃、回紇;賀蘭駐兵五萬人,靈州五萬人,興慶府七萬人為鎮守,總三十餘萬。
  31. ^ 31.0 31.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96嘉祐七年:鄜延經略司言:「得宥州牒,夏國改西市監軍司為保泰軍,威州監軍司為靜塞軍,綏州監軍司為祥祐軍,左廂監軍司為神勇軍。」
  32. ^ 彭向前:《宋史·夏國傳》「諒祚更州軍」勘誤,《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3期,第58頁。
  33.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20熙寧四年:上批:「近諸處覘西賊聚十二監軍司人馬及取齊地名,皆有考據。」
    卷318元豐四年:种諤言:「捕獲西界偽樞密院都案官麻女喫多革,熟知興、靈等州道路、糧窖處所,及十二監軍司所管兵數。」
    卷320元豐四年:詔沈括:「聞賊會十二監軍司兵萃於靈武,內外拒捍官軍。」
    卷328元豐五年:鄜延路經略司言:「據捕獲蕃吃多𠼪稱,本弓箭手,十年前為西賊所虜,隸牙頭、祗候殿直屈埋下,昨聞牙頭點集十二監軍司兵,欲往鄜延。」
    卷328元豐五年:己酉,涇原路經略司言:「牒報西界十二監軍司人馬,齎五月糧,於葫蘆河點集。」
    卷404元祐二年:已而夏國主乾順盡召十二監軍兵屯會州天都山西南,國母與梁乙逋等率之,對蘭州、通遠軍而營,欲與鬼章連謀入寇。
    卷404元祐二年引《青唐錄》:時夏國主乾順受朝廷封冊不謝,盡召十二監軍兵屯會州天都山西南,國母與梁乙逋等帥之,對蘭州、通遠軍而營,欲與鬼章連謀入寇,中分熙河。
  34. ^ 黃盛璋、汪前進:最早一幅西夏地圖——《西夏地形圖》新探,《自然科學史研究》,1992年第2期,第177-187頁。
  35. ^ 《西征道里記》:靈州監軍司接涇、原、環、慶地分沿邊,管户一萬餘。
  36. ^ (明)宋濂《元史》卷60《地理志三》:靈州……宋初陷於夏國,改為翔慶軍。
  37. ^ 《儒林公議》:夏寇既敗官軍,[註 1]劉平石元孫陷沒,延州幾至不守。范雍日告朝廷益兵,復爲詩以言賊事,凡數十章……又云:劇賊稱中寨中寨,賊之勁悍者也,驅馳甲鎧精。昔惟矜突騎,今亦教攻城。伏險多邀擊,驅羸每玩兵。拘俘詢戰事,肉盡一無聲。
  38.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479元祐七年引章楶奏議:既見得賊馬前鋒已遠,中砦方來,出其不意,遣伏兵邀擊中砦,截斷歸路。自辰刻至未時以來,賊軍鐵鷂子數萬迫近洪德寨,欲向城攻圍,將佐領蕃漢兵與賊力戰。
    卷496元符元年:今九羊谷興工三日已後,已有六萬餘騎分布天都山左右,只候中寨人馬齊集,便來掩擊,則本路舉動不可以比方他路也。
  39. ^ 徐松宋會要輯稿》兵8之33:(元符)四年三月……六日,涇原路經略司言:西夏起甘州、右廂、卓囉、韋州、中寨、天都六監軍人馬屯編江州白草原。
  40. ^ 章穎《南渡十將傳》卷3《李顯忠傳》:遂許出兵,發諸監軍司二十萬騎,蓋宥州、石州、鹽州、龍州、石堡、青池諸監軍司。文臣王樞、武臣移訛爲收復陝西招撫使。以顯忠爲鄜延岐雍等路經略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擇日進兵。時紹興九年二月十四曰也。
  41. ^ 《亥年新法》卷4:一黑水、囉龐嶺、午臘蒻等三監軍司關口,夷族韃靼臨邊而居,需住虞人。(轉引自王培培、周玲豔:《亥年新法》卷四考釋,《西夏研究》2023年第4期,第42頁)
  42. ^ 鄧文韜:西夏囉龐嶺監軍司再考——從四庫底本《續資治通鑑長編》出發的考察,《西夏學》2021年第1期,第78-87頁。
  43. ^ 石堅軍:黑山威福軍司與兀剌海地望辨析,《宋史研究論叢》2017年第2期,第416-448頁。
  44. ^ 彭百川《太平治跡統類》卷15:(嵬)名山本熟戶,九歲爲元昊所虜,長爲銀夏綏三州監軍,其帳在綏州之側,領小使二十餘人。
  45. ^ 王稱東都事略》卷60列傳44:銀夏監軍司牙吏史屈子託言嵬名山來報内附,諤卽上聞。不俟報,募可使者間道通蠟書於嵬名山,與屈子定計,領所部期日會于銀州。
  46. ^ 張多勇、楊蕤:西夏綏州—石州監軍司治所與防禦系統考察研究,《西夏研究》2016年第3期,第57-65頁。
  47. ^ 侯仁之:從紅柳河上的古城廢墟看毛烏素沙漠的變遷,《文物》1973年第1期,第38頁。
  48. ^ 張多勇:西夏通吐蕃河湟間的交通路線及沿路軍事堡寨考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20年第3輯,第125-126頁。
  49. ^ 元史》卷60《地理三》:山丹州,唐為刪丹縣,隸甘州。宋初為夏國所有,置甘肅軍。
  50. ^ 劉雙怡:西夏刺史簡論——以《天盛改舊新定律令》爲中心,《前沿》2014年第1期,第210-212頁。
  51. ^ 駱詳譯、李天石:《從〈天盛律令〉看西夏轉運司與地方財政制度——兼與宋代地方財政制度比較》,《中國經濟史研究》2016年第3期,第52-60頁。
  52. ^ 潘潔:《試論西夏轉運司》,《西夏研究》2018年第2期,第48-52頁。
  53. ^ 53.0 53.1 史金波:《西夏時期的張掖》,《西夏學》第十三輯,2016年,第4頁。
  54. ^ 和智:《〈天盛改舊新定律令〉校譯補正》,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22年,第294頁。
  55. ^ 翟麗萍:《西夏職官制度研究——以〈天盛革故鼎新律令〉卷十爲中心》,陝西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第118-119頁。
  56. ^ 孔祥輝:《西夏法典〈天盛律令〉詞彙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1年,第89頁。
  57. ^ 《元史》卷60《地理三》:甘州路……宋初為西夏所據,改鎮夷郡,又立宣化府。
  58. ^ 58.0 58.1 黃振華:評蘇聯近三十年的西夏研究,《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第2期,318頁。
  59. ^ 郭明明、段雙印:北宋石堡寨與西夏龍州地望新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21年第4輯,第144-152頁。
  60. ^ 60.0 60.1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俄藏黑水城文獻》第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61. ^ 61.0 61.1 孔祥輝:西夏法典《天盛律令》詞彙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