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玛格丽特皇后级战列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玛格丽特皇后”号
1904年7月进行航速测试时的“玛格丽特皇后”号
概况
前级 海军上将圣邦级
建造期 1898–1905
服役期 1904–1916
完成数 2
损失数 2
技术数据(“玛格丽特皇后”号)
船型 前無畏艦
排水量
船長 138.65米(454英尺11英寸)
型宽 23.84米(78英尺3英寸)
吃水 8.81至9米(28英尺11英寸至29英尺6英寸)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船速 20(37公里每小時;23英里每小時)
續航力 10,000海里(18,520公里;11,508英里)/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
乘員 812–900
武器裝備
装甲

玛格丽特皇后级战列舰Regina Margherita class[a]是1898年至1905年间为意大利皇家海军建造的一级战列舰,共两艘,分别是“玛格丽特皇后”号英语Italian battleship Regina Margherita[a]“贝纳德通·伯林”号英语Italian battleship Benedetto Brin[b]。该级舰由与后者同名的贝纳德通·伯林设计,但伯林在舰只完工前便已去世。该级舰主武器为四门12英寸(305毫米)口径火炮,航速可达20(37公里每小時;23英里每小時)。

两艘舰在服役的第一个十年里,长期在意大利舰队中执行任务。它们参与了1911-1912年的意土战争,期间投入了意大利在北非昔兰尼加的攻占行动,以及地中海东部的相关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两舰被降级为训练舰,且均在战争期间沉没,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贝纳德通·伯林”号于1915年9月在布林迪西港发生爆炸,“玛格丽特皇后”号则于1916年12月触雷沉没。

设计

[编辑]

此前海军上将圣邦级战列舰的使用体验不佳——该级舰火力太弱,无法与外国同类舰艇抗衡,航速又太慢,追不上巡洋舰。有鉴于此,意大利海军希望新型战列舰能回归更大、更实用的吨位规模,尤其希望能对抗邻国奥匈帝国当时正在建造的哈布斯堡级战列舰英语Habsburg-class battleship。意大利海军重新采用了当时多数国家海军的标准装备——12英寸(305毫米)口径火炮,但为实现高航速而牺牲了部分装甲防护[9]。因此,该级舰属于融合型设计,兼具慢速战列舰的火力与巡洋舰的航速。贝纳德通·伯林最初计划为该级舰仅配备两门12英寸火炮和十二门8英寸(203毫米)火炮,但在他去世后,接任的鲁杰罗·阿尔弗雷多·米凯利(Ruggero Alfredo Micheli)海军上将修改了设计方案:将12英寸火炮的数量增加了一倍,代价是减少了八门中口径火炮[10]

常规参数和轮机

[编辑]

玛格丽特皇后级舰的水线长为130米(426英尺6英寸),全长138.65米(454英尺11英寸);舰宽23.84米(78英尺3英寸),其中“玛格丽特皇后”号吃水8.81米(28英尺11英寸),“贝纳德通·伯林”号吃水略深,为9米(29英尺6英寸)。该级舰常规排水量为13,215長噸(13,427公噸);满负荷作战状态下,“玛格丽特皇后”号排水量为14,093長噸(14,319公噸),而“贝纳德通·伯林”号略重,排水量为14,737長噸(14,973公噸)[10]。两舰舰体均配备了双层底英语Double bottom[11]

该级舰拥有规模相当大的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分别位于舰艏和舰艉的两座设计较为特别的司令塔(各配一座舰桥[10]。舰体采用撞角式舰艏设计,前部甲板(艏楼甲板)呈抬高状。全舰设有两根桅杆,均配备战斗桅楼英语Top (sailing ship),前桅杆就位于前司令塔与前舰桥的正后方[11]。在服役期间,该级舰的船员编制人数在812至900名之间变动[10]

该级舰的推进系统由两台三胀蒸汽机英语Compound steam engine组成,驱动一对螺旋桨。其中,“玛格丽特皇后”号的蒸汽机所需蒸汽由二十八台燃煤水管式英语Water-tube boiler尼克劳斯锅炉英语Field-tube boiler提供,而“贝纳德通·伯林”号则安装了二十八台贝尔维尔锅炉英语Belleville boiler。这些锅炉的排烟管道接入三根烟囱,其中两根烟囱并排设置。首舰“玛格丽特皇后”号蒸汽机的额定指示功率为21,790匹指示馬力(16,250千瓦特),“贝纳德通·伯林”号的蒸汽机效率略低,指示功率为20,475匹指示馬力(15,268千瓦特)。两艘舰的最高航速均为20節(37公里每小時;23英里每小時),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航速航行时,续航里程约为10,000海里(19,000公里;12,000英里)。[10]

武器装备和装甲

[编辑]

该级舰的主炮为四门12英寸(305毫米)40倍径火炮,安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一座位于舰艏,一座位于舰艉。舰上还配备了四门8英寸(203毫米)40倍径副炮,安装在上层建筑四角的炮廓中,两门可向前射击,两门可向后射击。此外,该级舰还有十二门6英寸(152毫米)40倍径三级火炮,同样安装在舰体侧面的炮廓英语casemate内。近距离防御鱼雷艇的武器为二十门3英寸(76毫米)40倍径火炮,同时舰上还搭载了两门47毫米(1.9英寸)火炮、两门37毫米(1.5英寸)火炮以及两门10毫米(0.39英寸)马克沁机枪。玛格丽特皇后级战列舰还在舰体水线下方配备了四具17.7英寸(450毫米)鱼雷发射管[10]

玛格丽特皇后级舰采用特尔尼地区生产的哈维钢作为装甲材料。主装甲带厚度为6英寸(152毫米),甲板装甲厚度为3.1英寸(79毫米)。司令塔与炮廓火炮同样配备了6英寸厚的装甲板,而主炮塔火炮的装甲防护更强,厚度达8英寸(203毫米)[10]。在装甲防护设计中,煤炭被大量运用,其中一层煤炭装甲的作用是保护舰体内部免受水下损伤[11]

舰只

[编辑]
舰名 建造者[10] 开建[10] 下水[10] 建成[10]
“玛格丽特皇后”号英语Italian battleship Regina Margherita 拉斯佩齐亚兵工厂英语Arsenale di La Spezia 1898年11月20日 1901年5月30日 1904年4月14日
“贝纳德通·伯林”号英语Italian battleship Benedetto Brin 斯塔比亚海堡皇家造船厂英语Regio Cantiere di Castellammare di Stabia 1899年1月30日 1901年11月7日 1905年9月1日

服役历史

[编辑]
约1908年时的“玛格丽特皇后”号;注意其副炮的布局以及主装甲带的位置

“玛格丽特皇后”号与“贝纳德通·伯林”号在服役初期的几年里,均在现役分舰队服役,并参与舰队日常的和平时期训练任务[12]。在新型“埃莱娜女王”级战列舰完工前,“玛格丽特皇后”号常担任舰队旗舰[13]。1911年9月29日,意大利向奥斯曼帝国宣战,意土战争爆发。战争期间,这两艘舰编入第二舰队第三分舰队参战。1911年10月,“贝纳德通·伯林”号参与了对的黎波里的进攻,两舰还共同参与了地中海东部攻占罗得岛的作战行动[14]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意大利保持中立,但到1915年时,在协约国的劝说下加入战争,对德国和奥匈帝国作战。由于亚得里亚海海域狭窄,意大利与奥匈帝国双方均对舰队采取谨慎部署策略,因此玛格丽特皇后级的两艘战列舰并未参与作战[15]。“贝纳德通·伯林”号作为训练舰以布林迪西为基地执行任务,直至1915年9月27日在该港口因内部爆炸损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舰上454名船员在此次爆炸中丧生[16][10]。另一艘“玛格丽特皇后”号同样作为训练舰服役,服役时间稍长,最终在1916年12月11日至12日夜间,触碰到德国UC-14号潜艇布设的水雷后沉没[10]。此次沉没造成约675人死亡[17]

脚注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1.0 1.1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1],另有来源译为“瑞吉那·玛格丽娜”级[2]、“玛格利特女王”级[3]、“玛格丽塔王后”级[4]、“玛格丽特王后级”[5]、“玛格丽塔女王”号[6]
  2. ^ 译名参考自《战列舰与航空母舰》[7],另有来源译作“本尼迪托·布林”号[8]或者“贝内代托·布林”号[1]

引文

[编辑]
  1. ^ 1.0 1.1 张恩东 (2018),第247頁.
  2. ^ 杨颖莉 (2004),第264頁.
  3. ^ 杨冯生 (2021),第112頁.
  4. ^ 李昊 (2020a),第381頁.
  5. ^ 刘杨 (2021),第90頁.
  6. ^ 郭威 (2007),第276頁.
  7. ^ 杨颖莉 (2004),第48頁.
  8. ^ 章騫 (2013),第312頁.
  9. ^ Hore (2006),第79–80頁.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Fraccaroli (1979),第343頁.
  11. ^ 11.0 11.1 11.2 Phelps (1901),第73頁.
  12. ^ Brassey (1908),第52頁.
  13. ^ Leyland (1908),第77–78頁.
  14. ^ Beehler (1913),第6, 9, 66–68頁.
  15. ^ Halpern (1995),第140–142頁.
  16. ^ Hocking (1990),第79頁.
  17. ^ Hocking (1990),第583頁.

参考书目

[编辑]
  • Beehler, William Henry. The History of the Italian-Turkish War: September 29, 1911, to October 18, 1912. Annapolis: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13. OCLC 1408563. 
  • Brassey, Thomas A. Comparative Strength. The Naval Annual (Portsmouth: J. Griffin & Co.). 1908: 48–57. 
  • Fraccaroli, Aldo. Italy. Gardiner, Robert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需要免费注册. Annapolis: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334–359. ISBN 978-0-85177-133-5.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978-1-55750-352-7. 
  • Hocking, Charles. Dictionary of Disasters at Sea During The Age of Steam. London: The London Stamp Exchange. 1990. ISBN 978-0-948130-68-7. 
  • Hore, Peter. The Ironclads需要免费注册. London: Southwater Publishing. 2006. ISBN 978-1-84476-299-6. 
  • Leyland, John. Brassey, Thomas A. , 编. Italian Manoeuvres. The Naval Annual (Portsmouth: J. Griffin & Co.). 1908: 76–81. 
  • Phelps, Harry. Notes on Ships and Torpedo-boats. Notes on Naval Progress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July 1901. 
  • 史蒂夫·克劳夫德. 杨颖莉 , 编. 战列舰与航空母舰. 世界武器图典 第1版. 长春: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4-01 [2020-02-21]. ISBN 97875386150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1) (中文(中国大陆)). 
  • (英)艾丹·多德森. 德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71—1918年 = The Kaiser's Battlefleet: German Capital Ships 1871-1918. 指文海洋文库L005. 由刘杨翻译. 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05. ISBN 978-7-5139-3493-0 (中文(中国大陆)). 
  • (英)大卫·K.布朗(David K. Brown).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卷二,1860-1905:从“勇士”级到“无畏”级 [Warrior to Dreadnought: Warshi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860-1905]. 指文海洋文库/M003. 由李昊翻译. 南京: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07. ISBN 978-7-5594-4605-3 (中文(中国大陆)). 
  • (英)托尼·吉本斯(Tony Gibbons). 船舰. 走进博物馆. 郭威 主译.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01. ISBN 7-5439-3042-0 (中文(中国大陆)). 
  • 杨冯生. 世界武器大全 战舰.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1-10. ISBN 978-7-111-68902-7 (中文(中国大陆)). 
  • 张恩东. 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 第1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07. ISBN 9787111599326. OCLC 1097889587 (中文(中国大陆)). 
  • 章骞. 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 第1版.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3年7月. ISBN 9787547405413. OCLC 876800013 (中文(中国大陆)). 

拓展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