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级战列舰

![]() 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级战列舰的右舷侧视图
| |
概况 | |
---|---|
技术数据 | |
船型 | 超无畏舰 |
排水量 | 34,000公噸(33,000長噸) (满载) |
船長 | 212米(696英尺) (全长) |
型宽 | 29.6米(97英尺1英寸) |
吃水 | 9.5米(31英尺2英寸) |
動力輸出 | |
動力來源 | 4轴,4台蒸汽渦輪發動機 |
船速 | 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 |
續航力 | 8,000海里(15,000公里;9,200英里)/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 |
武器裝備 |
|
装甲 |
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级战列舰(Francesco Caracciolo-class battleships)[a]是1913年为意大利皇家海军设计、1914年订购的一级超无畏舰,共四艘。该级首舰“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号(Francesco Caracciolo)[a]于1914年末安放龙骨,另外三艘——“克里斯托法罗·哥伦波”号(Cristoforo Colombo)[a]、“马坎托尼奥·科罗纳”号(Marcantonio Colonna)[a]与“弗朗切斯科·莫罗西尼”号(Francesco Morosini)[b]则在1915年陆续开工。这四艘舰的主武器为八门381毫米(15英寸)口径火炮,最高航速可达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其设计定位是与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这类快速战列舰相当的舰艇。
该级舰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物资短缺与建造优先级调整而始终未能全部完工,仅有首舰在1920年下水。当时意大利曾考虑过多项将其改装为航空母舰的方案,但受预算问题影响,未能开展任何相关工程。处于建造中途的首舰随后被出售给一家意大利航运公司,计划改装为商船,然而最终因改装成本过高而作罢,自1926年起该舰被拆解为废钢。
设计
[编辑]1913年,保罗·塔翁·迪雷韦尔海军上将出任意大利皇家海军总参谋长。此时欧洲局势紧张,英德两国的海军军备竞赛正在热烈进行中。为此,他争取到意大利政府的批准,启动了一项大规模新造舰计划以建造四艘新型战列舰、三艘巡洋舰及多艘其他类型军舰[5]。1914年正式得到订购的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级是意大利皇家海军自主设计的首款超无畏舰[6]。该级舰旨在与外国海军当时建造的新型快速战列舰(如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相抗衡。埃德加多·费拉蒂(Edgardo Ferrati)海军少将负责拟定这款军舰的设计方案。费拉蒂最初计划为这一设计方案配备十二门381毫米主炮与二十门152毫米(6英寸)副炮,但到方案最终定稿时,他将主炮数量减至八门,副炮数量则减至十二门[7]。
基础特征
[编辑]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级舰的水线长为201.6米(661英尺),全长212米(696英尺);舰宽29.6米(97英尺),吃水深度9.5米(31英尺)。该级舰标准排水量为31,400公噸(30,900長噸),满负荷状态下排水量可达34,000公噸(33,000長噸)。依照原本计划,该级舰将配备两根三脚桅杆。[7]
该级舰原计划配备四台帕森斯式蒸汽涡轮机,每台驱动一根传动轴,动力由二十台燃油亚罗式锅炉提供蒸汽。这些锅炉的排烟管道接入两座大型烟囱。涡轮机的额定轴功率为105,000匹軸馬力(78,000千瓦特),按设计可使舰只达到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的最高航速。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的更经济航速航行时,该级舰的预估续航里程为8,000海里(15,000公里;9,200英里)。[7]
“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号及其同型舰原计划配备八门40倍径381毫米海军炮作为主炮,这些火炮安装在四座双联装炮塔内,全部沿舰体中心线布置,以背負式的方式分别安装于上层建筑的前后方[7]。该主炮发射885公斤(1,951磅)的炮弹,炮口初速为700米每秒(2,300英尺每秒),最大射程可达19,800米(21,700碼)[8]。该级舰的副武器计划为十二门50倍径152毫米(6英寸)海军炮[9],这些火炮安装在舰体中部集群布置的炮廓内[7],发射50公斤(110磅)的炮弹,炮口初速为850米每秒(2,800英尺每秒)[9]。防空武器方面,原计划配备八门45倍径102毫米(4英寸)火炮和十二门40毫米(1.6英寸)火炮[10],其中102毫米火炮发射13.75公斤(30.3磅)的炮弹,炮口初速为850米每秒(2,800英尺每秒)[11]。与当时主力舰的常规配置一致,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级原计划配备八具鱼雷发射管,口径为450毫米(17.7英寸)或533毫米(21英寸)[7]。
该级舰的装甲采用特尔尼生产的克虏伯渗碳装甲。主装甲带厚度为303毫米(11.9英寸);水平防护由厚度50毫米(2英寸)的甲板构成。主司令塔侧面装甲厚度为400毫米(16英寸)。主炮塔采用与主司令塔相同厚度的装甲防护,而副炮则配备厚度为220毫米(8.7英寸)的装甲。[7]
舰只
[编辑]舰名 | 舰名由来[12] | 建造者[13] | 开建[13] | 下水[13] | 结局[13] |
---|---|---|---|---|---|
“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号 | 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 | 那不勒斯-斯塔比亚海堡斯塔比亚海堡皇家造船厂 | 1914年10月16日 | 1920年5月12日 | 1921年1月2日取消 |
“马坎托尼奥·科罗纳”号 | 马坎托尼奥·科隆纳 | 热那亚-塞斯特里波南特奥德罗造船厂 | 1915年3月3日 | —— | |
“克里斯托法罗·哥伦波”号 |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 热那亚安萨尔多 | 1915年3月14日 | ||
“弗朗切斯科·莫罗西尼”号 | 弗朗西斯科·莫罗西尼 | 利沃诺奥兰多兄弟造船厂 | 1915年6月27日 |
建造
[编辑]
钢材短缺拖慢了该级舰的建造进度,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海军更需要其他类型的军舰(尤其是驱逐舰、潜艇及其他轻型舰艇)来对抗同盟国。因此,该级舰的建造工作于1916年3月暂停。停工时,“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号舰体已敷设约9,000公噸(8,900長噸)钢材。“克里斯托法罗·哥伦波”号的建造进度仅次于前者,舰体完成12.5%,机械设备组装完成5%。最后两艘舰的建造工作在停工时并无明显进展[7]。原本为“克里斯托法罗·哥伦波”号配备的两门重炮,被安装到“法阿·迪·布鲁诺”号浅水重炮舰上[14];“阿尔弗雷多·卡佩利尼”号浅水重炮舰接收了来自“弗朗切斯科·莫罗西尼”号的两门381毫米火炮[15];两艘圣山级与四艘格拉帕山级浅水重炮舰也装备了原本为本级准备的381毫米火炮[16]。另有四门火炮被改装为381/40 AVS型铁道炮[17],其余则被部署为岸防炮[18]。
1919年10月,“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号的建造工作重新启动,但该舰最终并未完工[7]。同年,意大利皇家海军考虑将其改装为平甲板航空母舰,类似英国的“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19]。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经济状况不佳,在利比亚的平定行动耗费巨额资金,海军预算被迫大幅削减[20]。因此,现代化的航空母舰改装工作无法完成。安萨尔多造船厂此后提出了一个成本更低的替代方案——将“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号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但即便如此,其费用对意大利皇家海军而言仍旧过高[19]。
除预算问题外,意大利海军高级指挥官们对战后意大利皇家海军的发展方向也未能达成共识。其中一派主张保留传统的水面主力舰队,另一派则认为由航空母舰、鱼雷艇和潜艇组成的舰队最为理想,而由乔瓦尼·塞奇海军上将领导的第三派则主张,以战列舰和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均衡舰队是灵活性最高的选择[21]。为给新造舰计划腾出预算空间,塞基大幅削减了现役老式舰艇的数量,同时取消了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级战列舰的建造项目[22]。1920年10月25日,“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号被出售给意大利通用航运公司(Navigazione Generale Italiana)。该公司计划将其改装为商船,但改装成本被认定过高,因此该舰被暂时封存于那不勒斯郊外的巴亚湾[7][23]。
此时,意大利皇家海军再次考虑将该舰改装为航空母舰。在当时正在进行的华盛顿海军会议谈判中,为意大利皇家海军拟定的吨位限制为60,000長噸(61,000公噸),这一额度中计划包含改装后的“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号以及两艘全新建造的专用航空母舰。当时已为“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号拟定了带有舰岛型上层建筑的改装方案,但意大利长期存在的预算问题导致海军未能启动建造上述任何一艘舰艇[24]。“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号随后被拆解为废钢[7],拆解工作始于1926年末[25]。另外三艘舰在战后不久便已拆除[7],其中“克里斯托法罗·哥伦波”号的部分机械设备被用于建造“罗马”号远洋客轮[26]。
脚注
[编辑]注释
[编辑]引文
[编辑]- ^ 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2004),第32頁.
- ^ 日本海人社 (2010),第220頁.
- ^ 刘杨 (2021),第210頁.
- ^ 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2004),第32-33頁.
- ^ Cernuschi & O'Hara (2007),第62頁.
- ^ Sandler (2004),第102頁.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Fraccaroli (1985),第260頁.
- ^ Friedman (2011),第231頁.
- ^ 9.0 9.1 Friedman (2011),第240頁.
- ^ Ordovini, Petronio & Jurens (2017),第327頁.
- ^ Friedman (2011),第241頁.
- ^ Silverstone (1984),第297–298, 301頁.
- ^ 13.0 13.1 13.2 13.3 Ordovini, Petronio & Jurens (2017),第310頁.
- ^ Sandler (2004),第99頁.
- ^ Fraccaroli (1985),第287頁.
- ^ Fraccaroli (1985),第288頁.
- ^ Romanych & Heuer (2017),第24頁.
- ^ Clerici, Robbins & Flocchini (1999),第152, 154–156頁.
- ^ 19.0 19.1 Cernuschi & O'Hara (2007),第63頁.
- ^ Zabecki (1999),第859頁.
- ^ Goldstein & Maurer (1994),第225頁.
- ^ Goldstein & Maurer (1994),第226頁.
- ^ Cernuschi & O'Hara (2007),第64頁.
- ^ Cernuschi & O'Hara (2007),第64–65頁.
- ^ Cernuschi & O'Hara (2007),第67頁.
- ^ Ordovini, Petronio & Jurens (2017),第332頁.
参考书目
[编辑]- Cernuschi, Enrico & O'Hara, Vincent P. Search for a Flattop: The Italian Navy and the Aircraft Carrier 1907–2007. Preston, Antony (编). Warship.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7: 61–80. ISBN 978-1-84486-041-8.
- Clerici, Carlo; Robbins, Charles B. & Flocchini, Alfredo. The 15" (381mm)/40 Guns of the Francesco Caracciolo Class Battleships. Warship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Nav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1999, 36 (2): 151–157. ISSN 0043-0374.
- Fraccaroli, Aldo. Italy. Gray, Randal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252–290. ISBN 978-0-87021-907-8.
- Friedman, Norma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One: Guns, Torpedoes, Mines and ASW Weapons of All Nations; An Illustrated Directory. Barnsley: Seaforth Publishing. 2011. ISBN 978-1-84832-100-7.
- Goldstein, Erik & Maurer, John H. The Washington Conference, 1921–22: Naval Rivalry, East Asian Stability and the Road to Pearl Harbor. London: Routledge. 1994. ISBN 978-0-7146-4559-9.
- Ordovini, Aldo F.; Petronio, Fulvio; et al. Capital Ships of the Royal Italian Navy, 1860–1918: Part 4: Dreadnought Battleships. Warship International. 2017, LIV (4): 307–343. ISSN 0043-0374.
- Romanych, Marc & Heuer, Greg. Railway Guns of World War I. London: Osprey Publishing. 2017. ISBN 978-1-4728-1639-9.
- Sandler, Stanley. Battleships: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ir Impact. Santa Barbara: ABC-CLIO. 2004. ISBN 978-1-85109-410-3.
-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978-0-88254-979-8.
- Zabecki, David T. World War II in Europe.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1999. ISBN 978-0-8240-7029-8.
- (英)艾丹·多德森. 德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71—1918年 = The Kaiser's Battlefleet: German Capital Ships 1871-1918. 指文海洋文库L005. 由刘杨翻译. 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05. ISBN 978-7-5139-3493-0 (中文(中国大陆)).
- 日本海人社 (编). 世界近代战列舰史. 世界舰船.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10-06 [2020-02-21]. ISBN 97875436642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6) (中文(中国大陆)).
期刊来源
[编辑]- 地中海骏马——意大利海军的无畏舰. 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2004, (12M): 26–40 [2020-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1) (中文(中国大陆)).
外部链接
[编辑]- 弗朗西斯科·卡拉乔洛·马里纳·军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