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行動

錦州行動(亦稱為欽州行動)是1931年日本入侵滿洲期間的一次軍事行動,被視為導致1937年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的前奏與促成因素之一。
背景
[编辑]1931年11月底,大日本帝國陸軍駐滿洲的總司令本庄繁大將自奉天派出約一萬名士兵,分乘13列裝甲列車,並有一支轟炸機中隊護航,向錦州進軍。此部隊推進至距離錦州約30公里處時,接獲撤退命令。由於當時的日本陸軍大臣南次郎大將接受了經修改後的國際聯盟中立地帶提案,即在中華民國本部與滿洲之間設立一緩衝區,等待未來召開中日和平會議,因此由若槻禮次郎內閣下令取消作戰行動。
然而,中日雙方並未達成持久協議。若槻內閣很快倒台,由犬養毅新內閣繼任。由於與國民政府的後續談判破裂,日本政府隨即批准增兵滿洲。1931年12月,駐朝鮮的第20師團以及第19師團的第38混成旅被派往滿洲,而第10師團的第8混成旅則自日本本土增援。
隨著馬占山在黑龍江省戰敗,加之增援部隊即將抵達,日軍於12月21日對滿洲展開新一輪攻勢。本庄聲稱其部隊出擊的目的在於「清剿土匪」,並強調中國軍必須「無條件撤離錦州」。然而,這些所謂的「土匪」多半實為東北抗日義勇軍,同時也有部分真正的土匪利用政府與東北軍瓦解後的混亂局勢活動。
日軍進攻
[编辑]當其他日軍與滿洲協從軍自南滿洲鐵路各據點向周邊清剿時,駐奉天的日軍司令部則命令第12師團的旅團於夜間自南方推進,並以日軍轟炸機群支援,企圖迫使中國守軍撤離錦州。
日軍估計錦州守軍約有84,000人,配備58門火炮,並構築了兩道防線。第一道防線設於城北20英里,為壕溝工事,意圖阻止日軍在平奉鐵路的塔嶺河橋一帶突破。若此線失守,中軍還有環繞錦州的第二道防禦工事可資固守。
日軍第2師團司令官多門二郎中將率部謹慎推進。當時天氣嚴寒,氣溫低至攝氏零下30度,日軍以白色偽裝行動。日軍偵察機報告稱在盤山縣附近有約3,000名中國「土匪」待戰。日軍在一系列小規模戰鬥中擊退這些中國軍,並準備在距離錦州50公里的溝幫子迎擊更強的抵抗。
1931年12月31日晚,日軍先頭部隊抵達距錦州15公里外的塔嶺河畔。多門下令暫停推進,以待第2師團主力跟上,準備展開最後的攻擊。日本陸軍省甚至對外廣播,宣稱「塔嶺河會戰」即將展開,並在後方設置麥克風,準備現場轉播戰鬥聲響至東京,但由於中國軍隊撤退而未能成行。
1932年1月3日,日軍佔領錦州。當地居民為求自保,在夜間製作日本旗幟,揮舞以示歸順。
後續
[编辑]在中國方面,局勢陷入混亂。位於南京的蔣中正舊政府已經辭職,由孫科出任新政府行政院長。同時,張學良元帥的守軍潰退至長城一帶,只留下少量守軍保護留守的政府官員。在南京,國民政府新任外交部長陳友仁宣稱,政府從未下令撤離錦州,反而一再命令張學良元帥堅守不退。全國多地的九位中國將領紛紛譴責孫科新政府,認為其對錦州不戰而失的屈辱局面負有責任。
錦州陷落的翌日,大日本帝國陸軍佔領了山海關,自此完成對滿洲南部的軍事控制。
參見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Coogan, Anthony.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Origins of the Anti-Japanese United Front. Modern China, Vol. 20, No. 3 (July 1994), pp. 282–314: Sage Publications. 1994.
- Matsusaka, Yoshihisa Tak. The Making of Japanese Manchuria, 1904–1932.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 ISBN 0-674-01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