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頭城鎮南北門福德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頭城鎮南北門福德祠
北門福德祠
位置宜蘭縣頭城鎮
和平街44號(南門福德祠)
和平街154號(北門福德祠)
材料磚、木材
建造时间同治二年(1863年)
官方名称頭城鎮南北門福德祠
類型登錄等級:縣定古蹟
登錄種類:寺廟
詳細登錄資料

頭城鎮南北門福德祠,是臺灣宜蘭市頭城鎮城東里、城南里的兩座土地祠,位於頭城老街兩端,同治二年(1863年)建,其中北門福德祠建築列為宜蘭縣定古蹟

歷史

[编辑]

據城東里長游錫財說明,早年先民以頭城慶元宮為中心,在頭城老街北、南兩端各興建一座土地祠,以風水來可防止財氣外流,確保生意興隆[1]。兩祠同建於同治二年(1863年)[2][3]。這兩間除宗教用途外,在過去時會有人值夜,以防原住民、海盜侵襲或械鬥[4]

其中的北門福德祠保留1916年整修模樣[3]。結構為單開間、進深為11架[2]。在當時的臺灣,是比較罕見的大型土地祠,反映當地居民當時的經濟能力[3]。此廟的石獅與一般廟宇擺於門前不同,改裝在廊牆頂端墀頭[2]。與宜蘭傳統的土地祠不同之處還有同時供奉土地公、土地婆[1]

南門福德廟是1907年整修後,1975年重建為鋼筋水泥建築[3]。廟內有一尊30公分高、樟木材質的土地公神像,1970年代末曾被信徒誤送回北門土地祠,多年後才發現,日後兩廟以每年農曆二月初一為期作輪祀[5]。神龕內壁對聯「次天子位一,首諸侯寶三」,少見於其他土地廟[3]

2006年11月27日,宜蘭縣政府文化局邀專家、學者會勘、評鑑,決定列為縣定古蹟[2]。12月25日,宜蘭縣政府公告將北門福德廟指定為縣定古蹟主體,並且範圍涵蓋南門福德廟[3]。同月29日,北門福德祠信徒委員會發文給民政局,說本廟名已從「北門福德廟」改回原稱「北門福德祠」[1]。今日,兩廟管理員分別為城東與城南里長負責[2]

南門福德祠
南門福德祠石龜

祭祀

[编辑]

頭城的土地公信仰類型可分為街頭巷尾、田頭田尾、水頭水尾、庄頭庄尾、及山間古道這五大類型,其中街頭巷尾以頭城老街南門福德廟與北門福德祠最富盛名[3]。兩廟原先是老街的商家以值日輪流祭拜,包括開門、燒香與清掃等[2]。每逢土地公生日,信徒就會製作糯米龜、糖龜等龜形的供品敬拜土地公[6]

參見

[编辑]

參考來源

[编辑]
  1. ^ 1.0 1.1 1.2 嚴培曉. 宜蘭頭一回 土地公廟列古蹟. 中國時報. 2006-12-30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2.4 2.5 鄒品為. 頭城福德廟 列縣定古蹟. 中國時報. 2006-11-28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陳進傳、楊晉平、陳美暖、游錫財、林雅玲、陳宜伶、黃有卿. 頭城寺廟分論-土地廟. 蘭博電子報. 2022-06 [2025-09-15] (中文(臺灣)). 
  4. ^ 廖本立. 頭城和平街 開蘭第一老街. 聯合報. 1998-04-30 (中文(臺灣)). 
  5. ^ 羅建旺. 一錯30年 土地公不想回老家 烏龍信徒 錯把南門送到北門 日前發現 擲筊請示 土地公只同意暫返原廟 作客1年. 聯合報. 2008-03-05 (中文(臺灣)). 
  6. ^ 陳木隆. 頭城「千龜來朝」 土地公遊街回家. 中國時報. 2008-03-05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