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澎湖水仙宮

坐标23°33′49″N 119°33′51″E / 23.563645°N 119.564103°E / 23.563645; 119.564103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澎湖水仙宮(臺廈郊會館)
水仙宮山門與廟埕
基本信息
别称台廈郊會館
位置臺灣 880 澎湖縣馬公市中央里中山路6巷9號
宗教台灣民間信仰
主神水仙尊王
例祭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
農曆二月初二福德正神聖誕(與景福祠合辦)
農曆十月初十(水仙尊王聖誕)
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聖誕)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
廟格闔澎公廟
遗产指定縣定古蹟
開基 清朝薛奎(奉天人)
建立时间 清朝康熙卅五年(公元1696年)
地圖
地图
水仙宮
公众参观參觀費用:免費
所有者祭祀公業金長順神明會
官方名称臺廈郊會館
類型登錄等級:縣定古蹟
评定时间1985年11月27日
詳細登錄資料

澎湖水仙宮,係由康熙卅五年(1696年)澎湖水師協右營游擊薛奎倡建,主祀水仙尊王,又祀大禹伍子胥屈原等五水仙以及天上聖母,在《澎湖廳志.規制》的記載中,另外二水仙係項羽魯班,或作王勃李白[1],亦屬闔澎公廟,因光緒元年(1875年)水仙宮祭祀場所與臺灣廈門郊商的會所合併,故又稱臺廈郊會館

周于仁澎湖志略》中,將水仙宮、天后宮關帝廟東甲北極殿,列為澎湖四大古廟之一。[1]日治時期起由於澎湖和廈門對航貿易大量減縮,清代鼎盛煊赫一時的各地郊商漸趨沒落、商業功能走入歷史舞台,臺廈郊也未能倖免[2][3],而澎湖水仙宮作為臺灣郊商變遷見証的載體,迄今祭祀功能尚有保存下來。[4]:140

建築沿革

[编辑]

位於馬公市中央里的水仙宮歷史悠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元年(1821年)據《澎湖廳志》記載先有兩次修建。[1]

光緒年間的修建由媽宮街商民籌資興建,當時因應澎湖與廈門同安)、泉州等地區貿易熱絡,澎湖各地的同業公會組成郊行,出資者眾,遂乃將水仙宮宮廟和臺廈郊的辦公、仲裁會所一同合併,臺廈郊會館至此與水仙宮之名並陳。[5]

現今帶有歐式風格的水仙宮樣貌,乃奠基於日治昭和四年(1929年)的改建,當時一樓作為臺廈郊會所的店面,二樓作為祭祀空間,如此二層樓式的建築,在當時亦屬罕見。[2]

澎郊

[编辑]

澎湖地狹、耕地常常不足,經濟仰賴商業交易,故商業發展淵源頗早,澎湖設有「郊」,即「臺廈郊」,又稱「澎郊」,由「廈郊」金長順、「臺郊」金利順組成。貿易範圍大陸方面以廈門為主,隨後漸漸擴展至福建省的同安泉州漳州廣東省南澳;台灣方面則交易對象以台灣縣(台南)為主,旁及打狗(高雄)、東港(屏東)、鹿港(彰化)及北港(雲林)等。澎湖行郊主要進口:糖、布帛、杉木、磚瓦、油酒、香燭、乾果、紙筆;出口則為鹹魚、魚乾、蝦乾、花生、花生油等。[6]

由於商業十分興盛之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陳文達臺灣縣志》便有「澎湖媽宮街」的紀載。在乾隆二十六年(1771年)胡建偉編著《澎湖紀略》的時代,已形成「七街一市[a]」的規模。[6]

二層樓式山牆側觀

年表

[编辑]

本表根據許玉河與臺灣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資料編列:[2][7]

紀年 西元 大事記
康熙卅五年 1696年 澎湖水師協右營游擊薛奎倡建水仙宮,同年亦起建觀音亭
康熙卅六年 1697年 裨海紀遊》作者郁永河來澎途中遭遇颱風,以「划水仙」方式安然抵澎,託言幸賴水仙尊王保佑。
乾隆卌五年 1780年 第一次修建。由澎湖水師協副將招成萬養廉銀海澄監生郭志達募捐出資
嘉慶十五年 1809年 許松年題贈「水德揚靈」匾。[8]
道光元年 1821年 第二次修建。由左營游擊阮朝良與澎湖通判蔣鏞倡議,修建過程多與隸屬廈郊的金長順合作。
道光五年 1825年 孫得發題贈「水陸鴻昭」匾。
光緒元年 1875年 第三次修建。由媽宮街商民主導,「水仙宮」與「臺廈郊會所」合併。
明治卅三年 1900年 「臺廈郊會所」改稱「實業會館」。
大正八年 1919年 臺廈郊諸紳出資延攬大批匠師,修建「澎湖天后宮」,奠定今日澎湖天后宮的風貌。[9]
大正十四年 1925年 「實業會館」改稱「臺廈郊實業會」
昭和四年 1929年 第四次修建,改為二層樓房式街屋型態:當時一樓做會所辦公處、二樓為神明廳。
1945- 「臺廈郊實業會」改稱「澎湖縣商會」。商會功能與影響力不復過往,原臺廈郊會已漸趨近於宗教組織。
民國卌七年 1958年 第五次修建。
民國七十三年 1984年 第六次修建。
民國八十四年 1995年 第七次修建。

圖輯

[编辑]

水仙宮二樓並不開放,一樓則作為神明大廳,仍時見民眾入廟燒香祈福,而每年農曆十月初十,該廟亦會舉辦水仙尊王聖誕遶境活動,或偶與左近景福祠合辦祭典。[9]

相關條目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七街」:倉前街、左營街、大井街、右營直街、右營橫街、渡頭街、海邊街。「一市」:漁市。各街店鋪多元,包括:麵餅舖、綢緞鋪、油燭鋪、醬菜鋪、藥材鋪、打鐵舖、雜貨鋪、酒米舖、鮮果鋪等。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林, 豪. 《澎湖廳志.規制》. 台北市: 成文. 1983: 57. 
  2. ^ 2.0 2.1 2.2 臺廈郊會館.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3. ^ 吳密察 (監修譯), 遠流台灣館 (编). 《台灣史小事典》. 台北市: 遠流. 2000: 47. ISBN 9573241617. 
  4. ^ 卓克華. 《澎湖的古蹟與歷史》. 臺北市: 蘭臺出版社. 2022. ISBN 9786269664337 (中文(臺灣)). 
  5. ^ 水仙宮.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5). 
  6. ^ 6.0 6.1 顏, 尚文. 《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3: 125. ISBN 9860015104 (中文(臺灣)). 
  7. ^ 許玉河. 水仙宮.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5). 
  8. ^ 〈水仙宮-水德揚靈匾〉. 國家文化記憶庫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10-20) (中文(臺灣)). 
  9. ^ 9.0 9.1 澎湖采風文化學會(編撰). 《開臺澎湖天后宮志》. 澎湖縣: 開臺澎湖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2006. ISBN 9789868272309. 

23°33′49″N 119°33′51″E / 23.563645°N 119.564103°E / 23.563645; 119.56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