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宪法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 |
---|---|
![]() 美國憲法原件首頁 | |
概況 | |
司法轄區 | ![]() 所有州與屬地 |
起草 | 1787年9月17日 |
付審 | 1787年9月28日 |
批准 | 1788年6月21日 |
生效 | 1789年3月4日[1] |
政體 | 聯邦共和制 |
政府架構 | |
政府分支 | 3個 |
立法機關 | 兩院制 |
行政機關 | 總統 |
司法機關 | 最高法院、上訴法院、地區法院 |
國家結構 | 聯邦制 |
選舉人團 | 是 |
剛性條款 | 2條,其中1條仍有效 |
制定歷史 | |
立法機關 首設日期 | 1789年3月4日 |
行政機關 首設日期 | 1789年4月30日 |
司法機關 首設日期 | 1790年2月2日 |
修憲次數 | 27次 |
最近修憲 | 1992年5月5日 |
原始文本 保存地點 | 華盛頓特區 美國國家檔案館 |
初審機關 | 大陸會議 |
起草人 | 美國制憲會議 |
簽署人 | 55名代表中的39名 |
文本類型 | 羊皮紙 |
已取代 | 邦聯條例 |
本条目属于 |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
---|
![]() |
序言和正文 |
修正案 |
|
历史 |
全文 |
美国宪制法律 |
---|
![]() |
概述 |
|
原则 |
政府架构 |
个人权利 |
理论 |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英語: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美国宪法》或《合眾國憲法》(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是美利坚合众国的最高法律[2][3],自1789年3月4日起生效,取代了之前的《邦联条例》。这部宪法由七篇正文构成,确立了联邦政府的基本框架,是当今世界上最早、持续运作时间最长的成文国家宪法[4],亦为日后许多国家成文宪法的制定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宪法的前三条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将联邦政府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分支,三权完全平等,并且互相制衡。第一条规定了由众议院与参议院组成的国会,负责立法事务;第二条确立总统及其属下官员的职责,构成行政权力的核心;第三条则设立联邦司法机构,以联邦最高法院为首,行使司法审查与法律解释的职能。第四、第五及第六条则体现了联邦制的理念,分别界定了州政府与联邦政府之间的权责关系、宪法修正程序,以及联邦法律在与州法冲突时的优先地位。第七条规定了宪法正式生效所需的批准程序,即最初十三个州中有九州批准即可成立。
制宪过程始于1787年5月25日至9月17日,在费城独立厅召开的制宪会议中完成[5]。除羅德島州外,其余十二州的议会均派出代表参加[6]。会议原计划只是修订《邦联条例》[7],但由于原有体制运作不良,与会代表们决定起草一部全新的宪法[8] 。最初由弗吉尼亚州代表提出的“弗吉尼亚方案”主张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选出的两院制国会、一个经选举产生的行政首脑以及由任命产生的司法机构[9]。与之相对的是新泽西州提出的“新泽西方案”,坚持原有的一院制国会,每州一票,但同意设立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行政部门[10]。
最终,代表们否决了新泽西方案,并围绕奴隶制度与代表分配两个核心问题展开妥协[11][12]。在奴隶制度问题上,北方各州已逐步废奴,而南方诸州则高度依赖奴隶劳动力,特别是乔治亚与南卡罗来纳[13]。为争取南方支持,代表们同意在宪法中保障20年内不禁止奴隶贸易[14] ;允许各州将奴隶人口的三分之五计入联邦代表人数,以影响国会席位和税收分摊[15];并规定各州需归还逃亡奴隶,即使这些奴隶已逃至废奴州[16]。此外,代表们通过了“康涅狄格妥协”,即众议院按人口比例代表各州,而参议院则由各州平均代表,每州拥有两个参议员[17]。这一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宪法获得通过,同时也确立了至今仍存在的参议院不平等代表问题,以及影响总统选举的选举人团制度[18][12]。
美国宪法的修订方式具有独特性,不同于许多国家对宪法条文直接修改,美国的宪法修正案以附录形式添加至原文之后,保持原始文本的完整性。《美国宪法》自1789年正式实施以来,已被修订27次[19][20]。最初的十项修正案被称为《权利法案》,保障个人自由与司法公正,并限制联邦政府对各州的干预[21][22]。之后的17项修正案主要致力于拓展公民权利,包括废除奴隶制、赋予妇女选举权、降低选举年龄至18岁等。同时,也有若干修正案涉及联邦权力架构与政府运作机制的调整,例如设定总统任期限制,调整总统与副总统的选举程序等。
原始宪法由当时的书记官雅各布·沙勒斯(Jacob Shallus)手写于五张羊皮纸上[23],如今珍藏于华盛顿国家档案馆。
历史
[编辑]背景
[编辑]在1774年9月5日至1781年3月1日期间,北美十三殖民地的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所在地即如今的费城独立厅。这段时期内,会议实际上成为了美国革命时期的临时中央政府。与会代表多是由各殖民地的革命通讯委员会选出,而非殖民地政府正式委任[24]。这种代表结构反映了当时各殖民地普遍不满英国统治,正逐步朝向自主建国的方向迈进。
在大陆会议的主持下,美国最初的全国性宪法《邦联条例与永久联盟》(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and Perpetual Union)于1777年6月由一委员会草拟,并于当年11月提交大会通过[25]。由于各州批准进度不一,该文件直到1781年3月1日才由全部13个州正式批准生效。《邦联条例》为各州之间建立起一个松散的联盟,其中央政府,即邦联议会(Confederation Congress),被赋予极有限的权力,几乎无法对成员州施加实际管控。尽管国会拥有部分决策能力,但却缺乏执行权,几乎所有重大决议,包括修改条例本身,都必须经过13州一致同意方可实施[26][27]。
尽管《邦联条例》存在种种局限,但基于第九条赋予国会的权力,它所创建的州际联盟在当时已堪称是共和制联盟中的强者[28]。然而,正如乔治·华盛顿所言,最大的难题在于“没有钱”[29]。虽然国会拥有印钞权与借款权,却无法向各州征税或强制执行财政义务[29]。几乎所有州都未依规定缴纳应承担的联邦税款,甚至有的州完全拒付。部分州虽勉力承担了对本州公民的国家债务利息,却从未偿还对外国政府的欠债。到1786年,美国面临国家信用破产的边缘[29]。
在军事与外交事务上,邦联体制同样捉襟见肘。当时联邦政府编制的常备军仅有625人,多数被派驻于已不具威胁的旧英军堡垒。而士兵们长期无薪,频频出现逃兵、甚至意图叛变的情形[30]。与此同时,西班牙关闭了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新奥尔良港口,严重阻碍美方贸易;北非巴巴里海盗劫持美国商船,而国库却无力支付赎金。在应对此类危机时,邦联议会既无信用可借,亦无财政资源可用,几乎束手无策[29]。
在国内事务上,《邦联条例》未能统一各州之间的利益和政策。例如,尽管1783年《巴黎条约》已正式确认美英和平及美方主权地位,但南卡罗来纳与纽约等州仍继续审判战时效忠英国的保皇党并没收其土地,公然违反条约[29]。各州政府亦自行其是,分别与外国缔约、设立关税壁垒、组织军队乃至发动军事行动,完全无视邦联议会的权威。
1786年9月,为解决各州间不断升级的贸易壁垒问题,数州代表在安纳波利斯会议上试图达成共识。会上,詹姆斯·麦迪逊首次公开质疑《邦联条例》的合法性和实用性,提出其作为“国家宪章”已不具备维持有效政府的能力,康涅狄格州甚至连续两年拒绝向联邦政府缴纳任何赋税[31]。当时更流传着纽约部分议员与加拿大总督秘密通信、意图煽动叛乱的传言;而南方的佐治亚州则因克里克族原住民的袭击而陷入军事戒严状态,传言称英国正在暗中资助这些袭击[32]。与此同时,马萨诸塞州发生了震动全国的谢伊叛乱(1786年8月至1787年6月),该州财政濒临崩溃,无力动用国会力量应对危局。最终,由本杰明·林肯将军临时向波士顿商人筹资组建志愿军平息叛乱,充分暴露了邦联政体缺乏全国性应变能力的现实[33]。
在邦联制度下,国会的运作日益瘫痪。除非有九个州同意,否则重大议案无法通过;部分议案甚至要求13州全体一致[34]。一旦某州仅有一名代表出席,则该州无表决权;如代表意见分歧,该州亦无法计入有效票数。到1787年前后,邦联议会几乎已放弃日常治理[35],许多革命领袖如华盛顿、富兰克林和鲁弗斯·金等人对共和国前途深感忧虑,他们曾怀抱的“人民主权”、“定期选举”、“摆脱世袭统治”的理想正逐渐陷入信心危机[36][37]。
最终,邦联议会于1787年2月21日通过决议,召集各州派遣代表前往费城召开制宪大会[38]。此次会议的宗旨已不再是零星修补条例条文,而是“出于唯一而明确的目的”,对整个联邦体制进行“彻底修订”,以使“联邦宪制足以应对国家治理与维护联盟的需要”[39]。会议最终的提案须经国会批准,并由各州批准方能生效。这项决议为随后《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起草过程
[编辑]
1787年5月14日,制宪大会按计划在费城召开,但当日仅有弗吉尼亚州与宾夕法尼亚州的代表到场.[40],由于未达到法定人数,会议被迫延期。直到5月25日,七个州的代表抵达,才得以正式开始会议。最终,共有12个州派出代表参加会议,唯一缺席的是羅德島州。各州原先共指派了74名代表,其中55人实际出席[6],他们普遍认为,《邦联条例》下的中央政府权力过弱,必须建立一个更有效、具强制力的中央政体以维护国家整体利益。
会议伊始,代表们提出了两套主要的政府架构方案。第一套是由弗吉尼亚州代表提出的“弗吉尼亚方案”,又称“大州方案”或“兰道夫方案”。该方案主张建立一个由两院组成的国会,并依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代表席位。这一设想受到人口众多州份的支持,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约翰·洛克的“民众同意”理念、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以及爱德华·科克对公民自由的强调[9]。
另一套方案是由新泽西州代表提出的“新泽西方案”,也被称作“小州方案”。该方案主张维持单一院制的国会,并赋予每州一票,强调各州平等地位。这一主张受到人口较少州份的青睐,其理念根源于英国辉格党人的传统观念,如埃德蒙·伯克关于政治程序的信任,以及威廉·布莱克斯通强调议会主权的观点。该方案背后的信念是:各州作为独立实体,自愿加入联邦,应保有原有主权[10]。
1787年5月31日,大会转为全体委员会形式,开始就弗吉尼亚方案进行逐条讨论,并于6月13日提出修订版。随后,新泽西方案作为对弗吉尼亚方案的回应被正式提出。由于两套方案在议会代表分配上的根本分歧,大会陷入僵局。7月2日至16日,由各州代表组成的“十一人委员会”试图就这一问题达成妥协[41]。各方一致同意联邦政府应采取共和制,并由人民通过各州代表予以体现。在议会代表制度上,主要需解决两个问题:各州如何在联邦国会中分配票数,以及代表应由谁选举产生。最终,“康涅狄格妥协”或称“大妥协”方案获得多数支持。该方案建议:众议院议席依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由人民直选;参议院则采取各州平等代表制,每州两名参议员,由州议会选出。此外,所有财政法案必须自众议院发起。
“康涅狄格妥协”成功缓和了主张国家权力加强者与州权拥护者之间的对立,开启了一系列以妥协为基础的后续讨论。诸如总统任期与选举方式、总统权力界限、联邦司法体系权限等议题,也都在相互让步中得以解决。为兼顾南方利益,会议还通过了“五分之三妥协”,即奴隶可按总人口的五分之三计算在各州人口总数中,以决定众议院代表数与税收份额[42]。
7月24日,大会选出细节委员会,由约翰·拉特利奇(南卡罗来纳)、埃德蒙·伦道夫(弗吉尼亚)、内森尼尔·戈勒姆(马萨诸塞)、奥利弗·埃尔斯沃思(康涅狄格)和詹姆斯·威尔逊(宾夕法尼亚)等人组成,负责起草一份综合既有讨论成果的宪法草案[43]。大会自7月26日休会至8月6日,等待该委员会的报告。该委员会最终提交了一份共含23条正文与序言的宪法草案,内容大体符合此前通过的各项决议,但亦增补了若干制度性内容[44]。
8月6日至9月10日,大会对草案逐条进行审议与修订,并就诸多细节问题达成进一步妥协[41][43]。9月8日,为将草案整理为最终定稿,大会任命了文体与修辞委员会,成员包括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纽约)、威廉·塞缪尔·约翰逊(康涅狄格)、鲁弗斯·金(马萨诸塞)、詹姆斯·麦迪逊(弗吉尼亚)和古弗尼尔·莫里斯(宾夕法尼亚)[43]。最终版本的宪法于9月12日提交大会审阅,包括七条正文、一篇序言与一份结尾条款,其中莫里斯为主要起草者[6]。该委员会还起草了一封拟随宪法一并呈交国会的信函[45]。
最终定稿由雅各布·沙勒斯誊写[46],并于9月17日大会最后一次会议上正式呈交表决。尽管多位代表对最终文本表示不满,认为其乃各方妥协下的产物,难称理想之作,但仍有39位代表在文件上签署,标志着宪法草拟程序的完成。年事已高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会上表示,虽然自己并不完全同意草案中的所有内容,但他愿意接受这部宪法,因为“我不认为会有更好方案,也不能确定这不是最好的方案”[47]。
主张通过宪法的代表们希望大会呈现出一致支持的姿态,最终的结尾条款采用“在大会上,由与会各州一致同意”("Done in Convention, by the unanimous consent of the States present")字样。尽管部分代表中途离席,另有三人拒绝签署,但在会议结束时,仍有11个州的代表团与纽约仅存的一位代表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一同表示支持,促使宪法最终成稿,迈出正式建立现代美国联邦政府的关键一步[48]。
各州批准
[编辑]日期 | 州名 | 投票结果 | 赞成率 | ||
---|---|---|---|---|---|
同意 | 反对 | ||||
1. | 1787年12月7日 | 特拉华州 | 30 | 0 | 100% |
2. | 1787年12月12日 | 宾西法尼亚州 | 46 | 23 | 67% |
3. | 1787年12月18日 | 新泽西州 | 38 | 0 | 100% |
4. | 1788年1月2日 | 佐治亚州 | 26 | 0 | 100% |
5. | 1788年1月9日 | 康涅狄克州 | 128 | 40 | 76% |
6. | 1788年2月6日 | 马萨诸塞州 | 187 | 168 | 53% |
7. | 1788年4月28日 | 马里兰州 | 63 | 11 | 85% |
8. | 1788年5月23日 | 南卡罗来那州 | 149 | 73 | 67% |
9. | 1788年6月21日 | 新罕布什尔州 | 57 | 47 | 55% |
10. | 1788年6月25日 | 弗吉尼亚州 | 89 | 79 | 53% |
11. | 1788年7月26日 | 纽约州 | 30 | 27 | 53% |
12. | 1789年11月21日 | 北卡罗来那州 | 194 | 77 | 72% |
13. | 1790年5月29日 | 罗德岛州 | 34 | 32 | 52% |
1787年9月17日,《美国宪法》草案在费城制宪大会上正式签署。三天后,该文件即被提交至时任临时首都纽约市的邦联议会审议[49][50][51]。虽然最初的目标是对《邦联条例》进行修订,但新宪法事实上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政府体系。这种重大转变使邦联议会面临是否接受新方案的抉择[52][53][54]。然而,议会并未行使否决权,而是在9月28日全票通过[55][56],将宪法草案转呈十三个州,由各州自行组织“联邦制制宪大会”进行批准。这一批准程序绕过了《邦联条例》中对宪法修订所规定的“十三州一致同意”门槛[57][26]。取而代之的是,宪法草案第七条规定:只要有十三州中的九州通过,即可生效。这一机制旨在打破此前制度僵局,使改革更具可行性[58]。
随着批准进程启动,政治格局迅速分化成两个阵营:一方是主张新宪法的联邦党人,另一方则是担忧中央集权过强、反对宪法的反联邦党人[59][60]。围绕宪法条款,各州展开了激烈辩论。《联邦党人文集》便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麦迪逊与约翰·杰伊三位代表在纽约撰写并发表,逐条解释和辩护宪法内容,旨在争取舆论支持,促进宪法批准[61][62]。在1787年年底前,已有三个州率先通过宪法。特拉华州首先于12月7日以30比0全票通过,成为首个批准宪法的州。宾夕法尼亚州紧随其后,以46比23通过[63][64][65]。新泽西州则再次以全票支持通过[66]。进入1788年后,康涅狄格州与佐治亚州也分别以压倒性多数赞成。
然而,宪法批准进程在一些关键大州遇到阻力,特别是在马萨诸塞、弗吉尼亚与纽约等地。这些州的反联邦党人担忧新宪法未明确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可能导致政府滥权[67][68][69][70]。在反对声浪升高的情势下,联邦党人作出妥协,承诺一旦宪法通过,未来将增修《权利法案》,以保障人民自由权利[71]。这一让步瓦解了反联邦阵营的部分根基[72]。1788年6月21日,新罕布什尔州成为第九个批准宪法的州,标志着宪法正式获得生效所需的最低门槛。三个月后的9月17日,邦联议会确认已有11个州完成批准,并随即通过决议:1789年1月7日举行首届国会议员选举,2月4日举行首届总统选举,3月4日正式启动新政府,由第一届联邦国会在纽约市召开[73]。与此同时,邦联国会还决定向马里兰州与弗吉尼亚州购买一块面积为100平方英里的土地,作为未来永久联邦首都的选址,即后来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虽然宪法已经开始实施,但仍有两个州尚未加入新联邦体制。北卡罗来纳州坚持等待《权利法案》由新国会通过后再行批准。直到1791年,随着《权利法案》的正式通过并成为宪法前十项修正案,该州才完成批准程序。罗得岛州的批准则更为迟缓。在新联邦政府建立后,该州仍拒绝加入,直到面对来自其他州贸易封锁的威胁,最终于1790年5月迫于压力才通过宪法,成为第十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批准的州[74][75]。
宪法思想渊源
[编辑]《美国宪法》作为世界上最早实施且持续有效的成文宪法,其思想渊源深受英国宪政传统、启蒙时代哲学以及本土政治经验的多重影响。这些影响融合并形成了美国宪政制度中诸多核心原则,如法治、人民主权、分权制衡、权利保障与联邦制等,构筑了美利坚合众国政治体制的根基。
英国宪政传统
[编辑]在构思美国宪法时,制宪者大量借鉴了英国的《大宪章》(Magna Carta)。该文献最早于1215年颁布,起初是限制国王专权、保障贵族权益的契约,但随着历史发展,它逐渐演变为反对专制统治、捍卫自由权利的象征。《美国宪法》中的正当程序条款(Due Process Clause)便是对英国普通法体系和《大宪章》精神的延续。《大宪章》明确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提出任何人不能被随意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这一原则在美国宪法中被加以发展,成为保护个人免受国家滥权的重要制度保障。《大宪章》及其所代表的法治思想,不仅被英国本土继承,也被美国建国者引为规范国家行为和公权力边界的法理来源。
在权利保障方面,美国宪法的《权利法案》深受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启发。两者都规定了陪审团制度、持有武器权,并禁止过高保释金与残酷和不寻常的惩罚。这些权利观念早在各州宪法及《弗吉尼亚权利宣言》中已现端倪,美国宪法仅是对其联邦层面的确认。
欧洲启蒙思想
[编辑]与英国法律传统并列的,是欧洲启蒙思想对美国宪法结构的深远影响。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对古罗马共和国制度的研究影响了美国关于制衡与分权的构想,他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Law)中提出“分权制衡”的理论,主张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与司法三种,并分别授予不同的机关,各自独立运行,相互制衡,从而防止权力集中而导致的专制。他强调,这种制度安排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的自由,并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对抗实现制衡和平衡。这一理念在《美国宪法》第一至第三条中得到充分体现:国会行使立法权,总统执掌行政权,联邦法院系统负责司法权。此外,孟德斯鸠关于权力互相制衡的思想,也在联邦党人文集(如麦迪逊的第47号文与汉密尔顿的第78号文)中被清晰地阐释。美国最高法院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引用孟德斯鸠的理论,以验证宪法中权力制衡结构的合法性。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哲学家约翰·洛克对英国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扩展了同代人托马斯·霍布斯提出的社会契约论,“政府权力源于人民同意”的主张亦深刻影响了美国宪政理念。在《政府论两篇》(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中,洛克提出人民拥有不可剥夺的生命、自由与财产权利,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保护这些权利的承诺。这些观念被制宪者广泛接受,以此为依据确立了代议制度、宪法优位和有限政府等基本原则。托马斯·杰斐逊、詹姆斯·麦迪逊、约翰·亚当斯等人皆对洛克思想有所继承与发展,尤其强调个体权利与政府责任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英国法律学者爱德华·柯克与威廉·布莱克斯通对宪法的法律结构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柯克曾在《英格兰法律原理》(Institutes of the Lawes of England)中强调,《大宪章》的保护适用于所有英国臣民,而不仅仅是贵族,并强调普通法的优越地位。布莱克斯通的《英格兰法释义》(Commentaries on the Laws of England)被认为是美国建国初期最具影响力的法律著作之一,麦迪逊与其他制宪者在起草宪法时屡次引用该书内容,此后美国的立法者、法官和法学家亦广泛引用其对英国普通法的系统阐述,对美利坚法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苏格兰启蒙运动同样对美国宪法思想产生影响。历史学家赫伯特·施奈德指出,“苏格兰启蒙运动可能是美利坚启蒙时代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传统”。这一思想潮流强调理性、经验与自由权利,推动了个人自由、法治与公共教育等观念的传播。政治哲学家大卫·休谟是当时影响甚广的人物,他的怀疑主义与经验主义思维深受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欣赏,后者曾在1760年访问爱丁堡并研究休谟的著作。两人共同认为高位公职人员不应享有高薪,并相信普通百姓在选举代表时比上层社会更具判断力。
在对欧洲制度的评估上,美国建国者亦表现出审慎与批判。富兰克林在制宪会议上曾坦言,他们遍观古今各类共和国政体,却无一完全适用于新大陆的实际情况。托马斯·杰斐逊则认为欧洲大多国家为专制君主制,与美国人民的平等精神格格不入。托马斯·杰斐逊在1787年致约翰·拉特利奇的信中,杰斐逊甚至认为唯一可与美国政府相比的是美洲原住民的部落制度,因其更少依赖法律而更接近自然状态。
原住民影响论
[编辑]关于美洲原住民对美国宪法的潜在影响,有学者指出易洛魁联盟的政治理念或许启发了联邦制结构。唐纳德·格林德与布鲁斯·约翰森等印第安史学者认为有“压倒性证据”表明,美国宪法部分理念借鉴了易洛魁的制度,特别是在联邦结构、合议制与部落间协商机制方面。然而,这一“易洛魁影响论”亦受到学界部分人士的质疑与批评。历史学家塞缪尔·佩恩、威廉·斯塔纳与乔治·哈梅尔等认为该论点缺乏直接证据,而考古学家菲利普·莱维更将其视为巧合,并非有意借鉴。人类学家伊丽莎白·图克则批评此理论为“白人对印第安人概念的误读”与“学术误解”的产物。曾在史密森学会美国民族学局任职的易洛魁裔民族学家约翰·拿破仑·布林顿·休伊特,虽被视为研究易洛魁制度的重要人物,也否认其对美国宪法或富兰克林的联邦构想有重大影响。
宪法构成
[编辑]宪法序言
[编辑]美国宪法的序言作为整部宪法的开端,简短却极具意义,不仅勾勒出新政府的宗旨,也传达出宪法权威的根源所在。
We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form a more perfect Union, establish Justice, insure domestic Tranquility, provide for the common defence, promote the general Welfare, and secure the Blessings of Liberty to ourselves and our Posterity, do ordain and establish this Constitu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译文如下:
“ |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 ” |
这段序言明确指出,宪法的制定并非由各州单独授权,而是由“我们合众国人民”集体赋予合法性。这一表达方式在当时具有深远意义,它标志着政府合法性的根源在于人民而不是国家。该序言的最终文辞由宾夕法尼亚州代表古弗尼尔·莫里斯主笔,他也是制宪会议中文体与修辞委员会的主席。莫里斯所作的修改,不仅提升了语言的凝练与感召力,也强化了宪法的象征意义,使其开篇即展现出统一、权威与人民赋权的特质。
相较于原先草稿中拟采用“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之后列出十三个州名称的表述,最终定稿中的“我们合众国人民”更具整体性与统一性,也避免了州名变化所可能带来的问题,具有更强的持续适用性和象征意义。莫里斯用“合众国”来代替各州的名称,然后列出了宪法的六个目标,而这些目标在宪法初稿中均未提及。
宪法序言不仅阐明了政府存在的理由,也为宪法各项条款的理解提供了指导原则。尽管宪法序言在法律上并不具备可直接执行的效力,但它在宪法解释中经常被引用,用以揭示整部宪法的精神与意图。
宪法正文
[编辑]



在序言之后,美国宪法的正文由七条组成。其中前三条主要规定了联邦政府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分支的权限范围和组织运作;第四条说明了各州和联邦相应的义务、责任以及将来新州加入联邦的程序;第五条规定了将来需要对宪法进行修改时所需通过宪法修正案的具体程序;第六条则说明了宪法的法律地位;第七条规定了宪法生效所需要经过的程序。
第一条(立法权)
[编辑]美国宪法的第一条确立了联邦政府的立法部门,即国会,并对其组成、成员资格、权限和限制进行了详细规定。这一条款是宪法架构的核心部分,反映了制宪者对权力分立与代议政治的基本信念。第一条第一款开宗明义地指出:
All legislative powers herein granted shall be vested in a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shall consist of a Senate and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译文如下:
“ | 本宪法所授予之一切立法权,应属于美利坚合众国之国会,此国会应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 | ” |
这一规定明确赋予国会所有立法权,并设定两院制的结构。众议院和参议院的设立旨在在民意代表与各州利益之间取得平衡。众议院代表人民,议员按人口比例分配;参议院代表各州,每州有两名参议员,确保人口较少的州份在联邦中的话语权。第一条还规定了众议员与参议员的资格标准。众议员需年满25岁,成为美国公民至少7年,并在所代表的州居住。参议员则需年满30岁,成为公民至少9年,也必须是该州居民。
第一条第八款详细列举了国会的权限。财政方面,国会有权征税、借款、偿还国债,并为“共同防务与普遍福利”提供资金。国会可以管理对内商业、破产事宜,并铸币。对内政事务,国会有权制定规则以管理军队与民兵,镇压叛乱并抵御外敌入侵。此外,国会还可制定归化标准、统一度量衡、设立邮局与邮路,以及授予专利权。在对外交往方面,国会可界定并惩罚海盗行为与违反国际法的罪行,有权宣战并制定战争规则。此外,国会还被赋予直接管理联邦特区与军事设施的权力。在上述列举权之外,第八款的最后一项,即必要与适当条款(Necessary and Proper Clause),又称弹性条款,赋予国会为执行其宪法授权职责而采取必要手段的权力。这一条款为国会的职权提供了广阔的解释空间,不再要求每一项权限必须明确写入宪法。
第一条第九款也列举了八项具体的限制,旨在防止国会滥用权力,维护联邦体制的权力平衡。例如,国会不得颁布追溯法或剥夺公权法,不得给予贵族称号,不得无正当理由中止人身保护令等。在美国宪政实践中,最高法院对第一条的若干条款进行了广义解释,尤其是对商业条款(Commerce Clause)与必要与适当条款的解释扩大了国会的权力。例如,在1819年著名的“麦卡洛诉马里兰州案”(McCulloch v. Maryland)中,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指出:“只要目的正当,符合宪法的范围,且所采取的手段适当、并未被宪法禁止,且符合宪法的文字与精神,那么这些手段就是合宪的。”该判例奠定了联邦政府在行使职能时可以采取非明文授权但合理适当的措施的原则。
第二条(行政权)
[编辑]美国宪法的第二条确立了美国总统与副总统的职权、资格条件以及其在联邦政府中的角色。总统同时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与联邦政府的行政首脑,代表国家处理内政外交事务,并领导行政部门的运作。
第二条规定了总统的资格与任期。总统与副总统需由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宪法原文未提及政党,但第十二修正案后来调整了副总统的选举程序,实际上承认了政党的存在。此外,第二十五修正案则规定了总统职位出现空缺或丧失履职能力时的继任机制。宪法规定,总统在任职期间只能领取由联邦政府发放的一份薪酬,确保其不受其他利益影响。宪法还规定了总统的就职誓词:“我将忠实地履行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的职责,并将竭力维护、保护和捍卫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这段誓词不仅表明总统的职责,也凸显宪法至上的原则。
作为三军总司令,总统统帅美国军队及在动员状态下的州民兵部队。他在外交事务中的核心职责之一是与外国缔结条约,但必须获得参议院三分之二多数的同意。总统亦有权提名大使、公务员和联邦法官等官员,其任命须经参议院批准。此外,总统可在参议院休会期间作出临时任命,以确保政府运作不中断。在行政管理方面,总统依据国会的立法设立与任命各联邦机关,要求主要官员提供书面意见,以协助决策。总统有责任确保联邦法律得到忠实执行,并可在不涉及国会弹劾的前提下,行使减刑与赦免权。总统还必须向国会报告国情咨文,根据建议条款(Recommendation Clause)向国会推荐其认为“必要与适当”(necessary and expedient)的政策和立法。总统在特殊情况下有权召集或休会国会。
第二条的第四款则确立了总统及其他联邦官员的罢免机制。当总统被国会弹劾并被定罪于叛国、贿赂或其他重大罪行与不当行为时,将被依法罢免。这一规定为制衡行政权力提供了宪法保障,确保联邦官员须对其行为负责。
第三条(司法权)
[编辑]美国宪法第三条确立了联邦政府的司法权力体系,构成美国三权分立中的司法分支。第三条内容主要涵盖联邦法院的设置、权限、审判权范围、司法权的行使,以及对叛国罪的界定等。它不仅为联邦司法机构的架构提供了根本法律依据,也为美国司法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指导原则。
第三条第一款将联邦的司法权赋予“一个最高法院”和由国会设立的下级法院。该条款确认了联邦法院拥有解释与适用联邦法律的权力,包括审理具体案件、作出裁决、给予刑罚或命令解决争议的未来行动。虽然宪法条文本身对司法体系的结构描述较为简要,但国会在1789年通过的《司法法案》(Judiciary Act of 1789)对宪法中的规定进行了具体补充,确立了联邦司法体系的基本制度。目前,《美国法典》第28编对联邦法院的权限与管理方式进行了系统性规范。
根据最初的制度安排,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需巡回审理来自各地地区法院的上诉案件。直到1891年,国会设立了新的三级联邦法院体系,包括地区法院、巡回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地区法院拥有初审权,联邦上诉法院(巡回法院)作为中级上诉法院,具有专属上诉权,而最高法院则拥有酌情受理案件的权力,不必须审理所有提交的上诉案件。为保障判决的执行,宪法赋予联邦法院刑事蔑视与民事蔑视的权力,并包含推定权力,如禁令救济与人身保护令等程序性救济。法院可因当事人藐视法庭、恶意诉讼或拒不执行法院命令而予以惩处。这些权力不仅来自宪法授权,也源于国会立法所确立的法律规则与刑罚规范,同时也涵盖非成文法范围内的司法权行使。
第二款第一项规定联邦法院仅能处理真实的案件与争议,即必须存在具体、现实的法律纠纷,不能审理假设性问题或未成形的争端。对于诉讼资格(standing)、案件是否具有审判价值(mootness)以及是否具备审判成熟性(ripeness),法院有严格标准。这些限制保障法院不介入政治领域,维持司法权独立与中立。
第二款第二项规定最高法院在某些案件中享有初审权,包括涉及大使、公使、领事的事务,以及至少一方为州政府的争议。此外,联邦法院对依据美国法律或条约产生的案件、海事法案件、不同州之间的土地争议、不同州公民间的案件,以及美国公民与外国政府或其公民之间的纠纷拥有管辖权。一般而言,刑事案件须在犯罪发生的州进行审理。
虽然宪法中未明文规定司法审查制度,但制宪者对此已有设想。自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Marbury v. Madison)起,美国最高法院确立了司法审查原则,即法院有权判定国会立法或行政行为是否违反宪法,并且可以宣布违反宪法的法律无效。同时,法院还可以审查包括美国总统在内各级政府颁布的法令的合宪性。但是,法院的这种审查权不能主动行使,只能在某一具体诉讼中被运用,因此这也被称作被动的审查权,例如合众国诉尼克松案。这一制度成为维护宪法至上、限制政府权力的核心机制之一。在联邦法律相互冲突时,如其中一项涉及宪法核心问题,法院可行使附属管辖权(pendent jurisdiction)。在州立法涉及联邦事务时,联邦法院也拥有有限的司法权。为维持联邦与州之间的法律统一,法院运用既判力原则(res judicata),对州法院判决给予充分尊重,确保联邦与州的法律秩序协调共存。
第三条第三款界定了叛国罪的法律标准。叛国被定义为“对合众国作战”或“给予与合众国交战之敌人实质援助”的公开行为,且须有两位证人证明同一具体行为。此条款限制了国会对叛国罪定义的随意更改,防止将政治反对派或和平抗议者视为叛徒,从而保障言论自由与合法异议。虽然宪法对叛国的定义非常严格,但国会仍可制定其他较轻的颠覆罪,例如阴谋罪等,用以处理国家安全相关事务。
第四条(州)
[编辑]美国宪法第四条主要规范各州之间以及州与联邦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确立了联邦制度下国家统一与州权之间的基本框架。这一条款为各州在宪法秩序中相互协作、平等共处提供了法律基础,并赋予联邦政府一定权限以维持国家整体的稳定与安全。
第四条首先确立了完全信任与承认(Full Faith and Credit Clause)原则,要求各州对其他州的公共行为、官方记录及司法判决给予承认。这一制度确保了一州的法律文件在其他州具有法律效力,避免了因州法律差异而导致的权利空白或重复审理。例如,某一州法院的判决,在另一州具有同等效力,不得因州界改变其法律地位。国会则有权规定此类行为在他州采纳时所需的认证程序,确保其在不同州间的统一适用。 另外,宪法规定了特权与豁免权条款(Privileges and Immunities Clause),禁止任何一州对其他州的公民在法律上歧视,维护了各州居民的平等权利。任何一州不得因某人是外州居民而对其加重刑罚或剥夺其合法权益。
第四条还确立了州际引渡制度。一州被控犯罪的个人若逃往他州,所在州有义务应原州请求将其引渡回原州受审。此项规定保障了司法效率与正义执行,防止个人逃避法律责任。此外,宪法也在这一条中确立了公民在各州之间自由迁徙的权利。虽然在现代社会此项自由被广泛认为理所当然,但在以往的邦联条例时代,跨州迁徙往往受限、手续复杂。第四条明确了州际通行的权利,使得美国国民在全国范围内享有自由流动的基本保障。此外,第四条中的属地条款(Territorial Clause)赋予国会对联邦领土的管理权,包括制定规则、管理尚未成为州的地区及处理联邦财产事务。这项规定为国会管理边疆地区、印第安保留地或海外属地等非建制领土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项权力使联邦政府能够有效管理新加入联邦的区域与公共资源。
最后,第四条第四款规定联邦政府有义务保障每一个州的共和政体,并在州遭遇入侵或内部暴乱时提供保护。这一规定确立了联邦对州的基本保障责任,防止独裁或无政府状态的出现,同时也为联邦出兵干预州内动荡提供宪法依据。这不仅有助于维持国内和平,也强调了各州政权合法性需符合共和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五条(修正程序)
[编辑]美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了宪法修正的程序,是联邦宪法体制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它不仅提供了宪法变更的法律机制,也在制度设计上体现了在灵活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平衡。第五条的存在,使得宪法既不至于因环境变化而失去适应性,也避免了轻易被修改所造成的法律动荡。随着时间推移,尽管修宪程序严格,美国宪法已有27项正式修正案。
在1787年制宪会议召开前,已有八个州的宪法中包含了修正机制,其中三个州赋予州立法机关修改宪法的权力,其余五个州则规定须由特别选出的代表大会处理修宪事宜。相比之下,早期的《邦联条例》规定任何宪法修正案必须由联邦国会提出,并经13个州议会全体一致同意。这种过高的门槛,实际上导致宪法修改在实践中几近不可能,也成为《邦联条例》最关键的制度缺陷之一。美国宪法制定者在费城制宪会议中,设计了第五条作为回应,正如第43号文所述,这一修正机制意在“既避免因修改过易而导致宪法的多变,又避免因过于僵化而使已发现的缺陷长期存在”。更重要的是,它给予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在修正权上平等的起点,使得两者都可以因应自身治理经验,提出必要的改革建议。
修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提案与批准。在提案阶段,有两种合法程序可以启动宪法修正案。其一是由联邦国会两院分别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修正案,这是迄今为止所有修正案使用的方式;其二则是由宪法修正提案会议提出,其召开须有三分之二州议会的请求。虽然宪法赋予这一机制合法地位,但至今尚未被实际使用过。在修正案被正式提出之后,进入批准阶段。批准也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由四分之三的州立法机关批准,即目前50个州中需至少38州通过;其二是通过州级特别召开的州批准会议。此批准方式是否使用,由国会在每一修正案中自行决定。至今,仅有第二十一修正案(废除禁酒令)使用了州批准会议的方式,其余均采用州议会批准。根据现行法律,美国档案管理员根据《美国法典》第一编第106b条(1 U.S.C. § 106b)的规定负责修宪程序的管理,尤其是在批准阶段的行政事务。一旦国会通过修正案提案,档案管理员会向各州州长发出正式通知,要求州议会或批准会议进行审议。每一州在批准后,需将经认证的原件送交档案管理员,由联邦注册办公室进行形式审查和签名认证,以确保其法律效力。
第五条还明确指出,部分宪法条文在一定条件下不允许被修正。例如,宪法第一条第九款第一项禁止国会在1808年之前通过任何限制奴隶进口的法律;而该条第九款第四项则要求对直接税的征收必须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这两项条款在宪法生效后直至1808年为止被豁免于修正程序之外。1808年1月1日,也就是禁限解除的第一天,国会随即通过法律禁止奴隶进口。1913年2月3日,随着第十六修正案的批准,国会获得了征收所得税的权力,无需在各州之间分配或以美国人口普查为基础。另一项受保护的条款是第一条第三款第一项,涉及各州在参议院中的平等代表权。宪法明确规定,未经有关州同意,任何州不得被剥夺在参议院中的平等表决权。这一限制没有时间上的终止,是永久性的保护机制,反映出联邦制度中各州主权平等的核心原则。
第六条(联邦权力)
[编辑]美国宪法第六条确立了联邦宪法在美国法律体系中的最高地位,明确规定宪法本身以及依照宪法制定的联邦法律和条约优于各州的法律与宪法。无论各州的法律或宪法有何规定,州内所有法官在法律判断中都必须遵从联邦宪法及其相关法律,这一原则被称为至高条款(Supremacy Clause)。它确保了国家法律的一致性,防止各州法律因自治而出现冲突或割裂联邦统一。
此外,第六条承认在《邦联条例》体制下所产生的国家债务继续有效,这一安排有助于维护美国新政体在国内外的信用与财政稳定。第六条还规定,所有联邦和州级的立法者、公职人员及司法官员,必须宣誓或声明支持美国宪法,这一要求强调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权威地位,要求政府全体成员在履行职责时以宪法为最高准则。最后,第六条的无宗教测试条款(No Religious Test Clause)明确禁止将宗教信仰作为担任联邦公职的资格条件,确保了政教分离原则的体现,防止宗教信仰成为政治权力的筛选标准,从而巩固宗教自由这一基本宪政理念。
第七条(批准程序)
[编辑]美国宪法第七条规定了新政府架构的正式生效程序。鉴于当时许多州内政治人物倾向于反对联邦体制,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决定采用州批准会议的方式进行宪法的批准,而非由州议会直接表决。这一安排旨在绕过州内可能存在的反对派影响,让更广泛的民意在批准过程中发挥作用,同时也使得一些无法在州议会任职的群体,如法官或牧师,有机会参与宪法的批准事务。第七条还明确规定,只要有九个州(约三分之二)通过批准大会同意宪法,宪法即正式生效。这一“九州门槛”取代了原《邦联条例》要求全体十三州一致同意的高门槛,体现出新宪法在制度设计上的务实与灵活。如此一来,即便个别州拒绝加入,其余州也可先行建立新政府。代表们当时普遍预期,罗得岛等州可能不会率先批准,因此特别强调九州批准即可成立联邦,其他州可在之后陆续加入。
结尾条款
[编辑]1787年9月17日,当时制宪会议的39位代表在会议结束时签署了这部经过深思熟虑而制定的新宪法。这一签署不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它也构成了宪法的结尾认证(eschatocol),标志着制宪工作的正式完成。在这些签名之外,结尾条款还包括一段简短的声明,宣布制宪任务已经顺利完成,签署人认同这份最终文书的内容。此外,该条款还表明了在场各州代表对宪法的通过,以及宪法通过时间,并列出了参与签署的代表名单。在文书的最后,制宪会议的秘书威廉·杰克逊还特别注明了宪法正本中手写修订的四处内容,并签名以确认其有效性,这一细节强化了整份宪法文本的真实性与权威性。
宪法结尾部分的语句由代表古弗尼尔·莫里斯起草,并由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会议上提交。这段语言被有意地设定为模糊而含蓄,其目的是为了争取那些在宪法各条款上仍持保留态度的代表的支持。当时支持新宪法的代表们认为,要取得必要数量州的批准以使宪法生效并不容易,因此格外希望能呈现出一个“各州一致同意”的表象。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结尾条款中采用了“由在场各州一致同意而完成”("Done in Convention by the unanimous consent of the States present...")这样的措辞。这种措辞虽然没有明示所有代表个体都同意宪法内容,但却成功地在形式上表现出一种集体认同。
文书的日期被特别标注为:“主历一七八七年九月十七日”("the Seventeenth Day of September in the Year of our Lord")以及“美利坚合众国独立第十二年”("of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Twelfth.")。这种双重纪年方式既体现了西方宗教文化的传统,也将宪法与《独立宣言》中所提出的政治原则相联系。这种形式不仅可在《美国宪法》中见到,也出现在《邦联条例》和《西北土地法令》中。
虽然结尾条款不涉及宪法对政府权力的授予或限制,也不包含具体的法律条文内容,但它在法律和历史意义上具有认证和见证的功能。它确认了制宪会议最终文本的内容,记录了宪法是在何时、何地、由哪些代表签署的,从而为整部宪法提供了最终的权威性标识。
宪法修正案
[编辑]美国宪法的修正案机制由宪法第五条加以规定,体现了宪法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同时,又具备与时俱进的弹性。这一机制确保了宪法能够随着社会、政治和法律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必要的调整。根据第五条的规定,修宪提案的提出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国会两院各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二是由三分之二的州议会联合请求召开宪法修正提案会议。尽管宪法赋予了这两种提案途径,但截至目前,尚未有任何一次修正案是通过宪法修正提案会议的方式提出。
一旦修正案草案经由任一方式提出,下一步便是批准程序。国会将决定该修正案应由州议会批准,或是通过州批准会议来完成批准过程。国会还负责将修正案文本及其批准方式递交联邦注册办公室,该机构会将修正案以法案抄本的形式制作并分发给各州。修正案一旦获得四分之三州的批准(目前为50个州中的38个),即成为美国宪法的正式组成部分,无需进一步由国会或其他机构再作追加批准或颁布。
在实际操作中,修正案获得批准后,联邦注册办公室会对收到的各州批准文书进行核实。一旦确认符合数量和程序要求,国家档案管理员便会签署正式的证书,宣布该修正案正式成为宪法的一部分。这一认证随后刊登于《联邦公报》(Federal Register)和《美国法典汇编》(United States Statutes at Large),从而向国会及全国发布修正完成的正式通知。
自宪法于1789年制定以来,美国共通过了二十七项修正案。尽管有修正内容的添加,但宪法正文从未被更改或删除,之前的每一项修正案也均被保留原貌。这种方式早在第一届国会提出首批修正案时便已确立,成为美国宪法发展中的一项制度传统。最初的十项修正案,即人们所熟知的《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于1791年通过。它们是在1788年宪法辩论期间,为安抚反对者、保障基本自由而由宪法支持者所承诺增补的内容。
此外,宪法的第十三至第十五条修正案通常被称为《重建修正案》(Reconstruction Amendments),是在南北战争后通过,用以废除奴隶制度、赋予所有人生而平等的法律地位,以及保障少数族群的投票权。它们标志着美国宪法从保障个人权利迈向公民平等的一个关键转变。
修正案的批准时间各不相同。其中,第二十七修正案耗时最长,在州议会之间悬而未决长达202年又225天,最终于1992年获得批准。第二十二修正案也耗时接近四年,是被成功通过的修正案中所用时间第二长。而批准时间最短的是第二十六修正案,仅用时100天。前26条修正案平均花费约1年零252天完成批准,而包括悬而未决多年的第二十七修正案在内,27项修正案的整体平均批准时间则延长至约9年零48天。
编号 | 法案批准日期 | 主要内容 |
1 | 1791年12月15日 | 信仰、出版、集会、示威自由 |
2 | 1791年12月15日 | 拥有和携带武器的自由 |
3 | 1791年12月15日 | 军队不得进入民房 |
4 | 1791年12月15日 | 免于不合理的搜查与扣押 |
5 | 1791年12月15日 | 正当审判程序、禁止双重审判、大陪審團、征用私产需赔偿、在刑事案中不得被迫自证其罪 |
6 | 1791年12月15日 | 陪审团审判、犯罪所在地公开且迅速地审判,强制取得对其有利的证人,律师权,有权与原告证人对质 |
7 | 1791年12月15日 | 民事案件接受陪审团审判的权利,陪审团裁决的事实不可更改 |
8 | 1791年12月15日 | 禁止过高保释金或罚金,禁止酷刑 |
9 | 1791年12月15日 | 自然法仍然有效,宪法未列举的权利不说明不存在 |
10 | 1791年12月15日 | 宪法未赋予联邦政府的权利由各州和人民保留(保障州權) |
11 | 1795年2月7日 | 州权辖免,限制联邦法院对各州的管辖权 |
12 | 1804年6月15日 | 修改总统选举程序 |
13 | 1865年12月6日 | 废除奴隶制度 |
14 | 1868年7月9日 | 国籍、处罚程序、众议员选举、叛国罪、国债,所有公民享有平等被保护权 |
15 | 1870年2月3日 | 所有公民不得由於肤色和种族的区别而受到选举权的限制。(不包括性别) |
16 | 1913年2月3日 | 国会对所得税的征收权 |
17 | 1913年4月8日 | 修改参议员选举程序,代表各州的联邦参议员必须直接选举(取代州議會選舉,改為直選) |
1919年1月16日 | 禁止在美国国内制造、运输、销售酒类(即禁酒令,后被第21条修正案废止) | |
19 | 1920年8月18日 | 选举权不能因性别而受限制(賦予女性投票權) |
20 | 1933年1月23日 | 规定总统任期、国会议事程序 |
21 | 1933年12月5日 | 废除第18条修正案 |
22 | 1951年2月27日 | 当选总统的届数限制,最多两任 |
23 | 1961年3月19日 | 给予首都哥伦比亚特区公民选举总统和副总统的選舉人票 |
24 | 1964年1月23日 | 选举权不受税收限制(禁止以人頭稅等限制选举权) |
25 | 1967年2月10日 | 总统与副总统的继任规则 |
26 | 1971年7月1日 | 年满18岁即拥有选举权 |
27 | 1992年5月7日 | 国会议员薪酬的变更必须在下一次议员选举后才能生效 |
宪法的修改和适用
[编辑]
部分学说认为,由于美国各州的人口差异很大,而各州在地位上保持平等,因此美国宪法规定的修正程序导致少数人可以否决大多数人的决定。在极端的情况下,拥有仅仅美国4%人口的州可以否决90%以上的美国人的议案。但反对派认为这种极端情况并不会出现。根据宪法规定,任何对于宪法修正程序的修改都需要通过新的修正案。
除了直接对宪法条文进行的修正之外,美国司法机构也可以通过判例对宪法进行实质上的修正。美国在法律传统上属于普通法国家,因此法庭在判决案件时有义务遵循之前的判例。当最高法院在判断美国宪法的部分条文与现存法律的关系时,事实上就是对宪法行使了解释权。在美国宪法生效后不久的1803年,最高法院大法官马歇尔在马伯利诉麦迪逊案中,确立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违宪审查权,即法院有权判断国会的立法是否与宪法的精神相违背,从而可以宣布国会的立法合宪或者无效。这一判例也确立了法院在对具体案件进行审判时,可以对宪法进行解释并运用到实际判决中。这样的判例往往会反映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因此这也使得美国宪法可以在不进行修改条文的情况下,具有适应历史发展的弹性。多年以来,从政府对广播电视的管理政策到刑事案件中被告的权利,一系列的著名案例对美国政治和社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未來關注焦點
[编辑]在1791年12月15日批准生效的美國聯邦憲法修正案第二條表示,美國政府允許其公民可以拥有和携带武器的自由。
但2016年1月4日,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示,他和他的行政團隊將宣布有關防範槍枝暴力的行政舉措,避免槍械落入錯誤的人手上,以防止悲劇發生,他聲稱完全符合美國聯邦憲法賦予人民的持槍權。
国际影响
[编辑]美国宪法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成文宪法之一。此后许多国家以美国宪法为模范而制定本国宪法,例如1791年制定的波蘭立陶宛聯邦五三憲法。此外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也受到了美国宪法的极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对日本的占领和对制定宪法的指导,对日本宪法也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合法性论争
[编辑]从美国宪法制定以来,部分学者就开始对其合法性表示怀疑。例如历史学家约瑟夫·埃里斯就指出:
- 美国制宪会议的成员们只拥有修改邦联条例的权限,而不能制定一部取代它的新法律,因此代表们的行为是超越权限的。
- 在宪法表决过程中,制宪会议并没有执行邦联条例所规定的“全体一致通过”原则来通过宪法。
然而也有学者反对这种疑问。例如宪法律师迈克尔·法里斯指出:
- 制宪会议代表在制订修正案时并没有任何权限上的限制。而且,美国宪法在实质上就是邦联条例的一个修正案。
- 国会和全部十三个州都按照条例的要求举行了表决程序。首先,十一个州在1788年7月26日之前通过议会举行的表决会议批准了宪法草案。其次,另外两个州(北卡罗来那州和罗德岛州)尽管在起初反对宪法草案,但是最终也都举行了特别会议表决批准了宪法。因此,在表决程序上的修改已经得到了全体州的同意。
参看条目
[编辑]一般项目
[编辑]相关历史文献
[编辑]与宪法有关的重要人物
[编辑]美國內戰時期
[编辑]注释
[编辑]- ^ 16 Am. Jur. 2d Constitutional Law § 10; "The Constitution went into effect in March of 1789." Referring to Owings v. Speed, 18 U.S. 420, 5 L. Ed. 124 (1820), "The present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did not commence its operation until the first Wednesday in March, 1789."
- ^ Maier 2010,第35頁.
- ^ Maier, Pauline. Ratification: the people debate the Constitution, 1787-1788.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10: 35. ISBN 978-0-684-86854-7.
- ^ Gorman, Sean. Goodlatte says U.S. has the oldest working national constitution. @politifact. [2025-07-15] (美国英语).
- ^ Maier 2010,第27–28頁.
- ^ 6.0 6.1 6.2 America's Founding Fathers—Delegates to 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2015-10-30 [2023-02-22].
- ^ Maier 2010,第11–13頁.
- ^ Rakove 1996,第102–104頁.
- ^ 9.0 9.1 Variant Texts of the Virginia Plan, Presented by Edmund Randolph to the Federal Convention. The Avalon Project at Yale Law School. [April 16, 2016].
- ^ 10.0 10.1 The Debates in the Federal Convention of 1787 reported by James Madison: on June 15. The Avalon Project at Yale Law School. [2016-04-16].
- ^ Warren 1928,第231–232頁.
- ^ 12.0 12.1 Rakove 1996,第58頁.
- ^ Beeman 2009,第67–68, 310–311頁.
- ^ Maier 2010,第123頁.
- ^ Rakove 1996,第54頁.
- ^ Bernstein 1987,第167, 177頁.
- ^ Beeman 2009,第200–204頁.
- ^ Amar 2005,第20–21, 310頁.
- ^ United States Senate. Amendments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D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2: 25 n.2. ISBN 978-0-16-063268-6.
- ^ Constitution Day. Senate.gov. United States Senate. [2016-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2).
- ^ Ritchie, Donald. Bill of Rights. Annenberg Classroom—Glossary. Leonore Annenberg Institute for Civics of the Annenberg Public Policy Center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14-09-21].
- ^ Lloyd, Gordon. Introduction to the Bill of Rights. TeachingAmericanHistory.org. The Ashbrook Center at Ashland University. [2014-09-21].
- ^ Differences between Parchment, Vellum and Paper. National Archives. 2016-08-15 [2025-07-15] (英语).
- ^ McLaughlin 1935,第83–90, 124頁.
- ^ Fritz, Christian G. American Sovereigns: The People and America's Constitutional Tradition Before the Civil War.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131. ISBN 978-0-521-88188-3 –通过Google Books;
- ^ 26.0 26.1 Bernstein 1987,第199頁.
- ^ Jensen 1950,第59頁.
- ^ Wood 1969,第359頁.
- ^ 29.0 29.1 29.2 29.3 29.4 Maier 2010,第11–13頁
- ^ Maier 2010,第12–13, 19頁.
- ^ Bowen 1966,第129–130頁.
- ^ Bowen 1966,第31頁.
- ^ Maier 2010,第15–16頁.
- ^ Maier 2010,第13頁.
- ^ Wood 1969,第356–367, 359頁.
- ^ Maier 2010,第14, 30, 66頁.
- ^ Dawes, Thomas. An Oration, Delivered July 4, 1787, at the Request of the Inhabitants of the Town of Boston, in Celebration of the Anniversary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pp.15–19, printed by Samuel Hall, Boston, 1787.
- ^ Article 7: Resolution of Congress. press-pubs.uchicago.edu. [2025-07-15].
- ^ Maier 2010,第21頁
- ^ Maier 2010,第27頁
- ^ 41.0 41.1 Committee Assignments Chart and Commentary. Ashland, Ohio: TeachingAmericanHistory.org. [April 16, 2016].
- ^ Madison Debates July 16. The Avalon Project at Yale Law School. [March 31, 2014].
- ^ 43.0 43.1 43.2 Committees at 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U.S. Constitution Online. [2016-04-16].
- ^ Madison Debates August 6. The Avalon Project at Yale Law School. [April 16, 2016].
- ^ Madison Debates September 12. The Avalon Project at Yale Law School. [2016-04-16].
- ^ Vile, John R. 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of 1787: A Comprehensive Encyclopedia of America's Founding (Volume 1: A–M). ABC-CLIO. 2005: 705 [2015-10-21]. ISBN 1-85109-669-8.
- ^ Madison Debates September 15. The Avalon Project at Yale Law School. [April 16, 2016].
- ^ Wright, Robert K. Jr.; MacGregor, Morris J. Jr. Appendix A: The Annapolis Convention. Soldier-Statesmen of the Co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 264 [April 16, 2016]. LCCN 87001353. CMH Pub 7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21, 2016).
- ^ Ellis 2000,第160頁.
- ^ Beeman 2009,第215, 285頁.
- ^ Bowen 1966,第209頁.
- ^ Rakove 1996,第102頁.
- ^ Bernstein 1987,第106, 160頁.
- ^ Warren 1928,第281–282頁.
- ^ Bernstein 1987,第201–203頁.
- ^ Rakove 1996,第108–110頁.
- ^ Rakove 1996,第106–108頁.
- ^ Resolution of Congress of September 28, 1787, Submitting the Constitution to the Several States. The Avalon Project at Yale Law School. [2014-08-31].
- ^ Bernstein 1987,第201–202頁.
- ^ Bowen 1966,第268–269頁.
- ^ Beeman 2009,第406頁.
- ^ Bowen 1966,第268–272頁.
- ^ Maier 2010,第122頁.
- ^ Warren 1928,第768, 819頁.
- ^ Bowen 1966,第276–277頁.
- ^ New Jersey Department of State. www.nj.gov. [2025-07-15].
- ^ Bernstein 1987,第178–181頁.
- ^ Jillson 2016,第50頁.
- ^ Morton 2006,第185–186頁.
- ^ Campbell 1969,第317頁.
- ^ Beeman 2009,第409頁.
- ^ Rakove 1996,第124–127頁.
- ^ Resolution of the Congress, of September 13, 1788, Fixing Date for Election of a President,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Constitution,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Yale Law School, Lillian Goldman Law Library. Avalon Project. 1788-09-13 [2023-01-20].
- ^ North Carolina, Vol. 2 (PDF). library.wisc.edu. The 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Ratific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Wisconsin Historical Society Press. 2019 [August 26, 2024].
- ^ Samantha Payne. "Rogue Island": The last state to ratify the Constitution. archives.gov.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May 18, 2015 [August 26, 2024].
参考文献
[编辑]- Amar, Akhil Reed. America's Constitution: A Biography.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5. ISBN 1-4000-6262-4.
- Beeman, Richard R. Plain, Honest Men: The Making of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9. ISBN 978-1-4000-6570-7.
- Berkin, Carol. A Brilliant Solution: Inventing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Orlando, FL: Harcourt. 2002. ISBN 0-15-100948-1.
- Bernstein, Richard B. Are We to Be a Nation? The Making of the Constitu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ISBN 978-0-674-04475-3.
- Bickel, Alexander M. The Morality of Consent.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5. ISBN 0-300-01911-4.
- Billias, George. American Constitutionalism Heard Round the World, 1776–1989: A Global Perspectiv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0-8147-9107-3.
- Bowen, Catherine Drinker. Miracle at Philadelphia: The Story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May to September 1787. New York: Little, Brown. 1966. ISBN 978-0-316-10261-2.
- Callanan, Keegan. Liberal Constitutionalism and Political Particularism in Montesquieu's "The Spirit of the Laws".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Sage Publications, Inc.). September 2014, 67 (3): 589–602. JSTOR 24371894. S2CID 144988453. doi:10.1177/1065912914525862.
- Campbell, Norine Dickson. Patrick Henry: Patriot and Statesman. New York: Devin-Adair Co. 1969. ISBN 978-0-8159-6501-5.
- Ellis, Joseph J. Founding Brothers: The Revolutionary Generati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00. ISBN 978-0-375-40544-0.
- Farber, Daniel. Lincoln's Constitu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ISBN 978-0-226-23793-0.
- Franklin, Benjamin.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Speech. Litigation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Spring 2010, 36 (3): 64. JSTOR 29760791.
- Greene, Francis R. Madison's View of Federalism in "The Federalist". Publi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nter 1994, 24 (1): 47–61. JSTOR 3330704.
- Grinde, Donald A. Jr. The Iroquo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Government. Historical Reflections (Berghahn Books). Spring 1995, 21 (2): 301–318. JSTOR 41299029.
- Howe, Daniel Walker. Why the Scottish Enlightenment Was Useful to the Framers of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uly 1989, 31 (3): 572–587. JSTOR 178771. S2CID 143686208. doi:10.1017/S0010417500016042.
- Johansen, Bruce E.; Grinde, Jr., Donald A. Reaching the Grassroots: The Worldwide Diffusion of Iroquois Democratic Traditions. American Indian Culture and Research Journal. January 1, 2003, 27 (2): 77–91. ISSN 0161-6463. doi:10.17953/aicr.27.2.e162876764654688.
- Jensen, Merrill. The New Nation: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Confederation, 1781-1789.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1950.
- Jillson, Calvin C. American Government: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8th.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ISBN 978-1-317-66679-0.
- Jefferson, Thomas. References to Indian laws (Letter). Letter to John Rutledge. National Archives. August 6, 1787 [June 5, 2023].
- Laslett, Peter. Jon Locke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Cambridge: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0.
- Levinson, Sanford. Pledging Faith in the Civil Religion; Or, Would You Sign the Constitution?. William & Mary Law Review. 1987, 29 (113) [December 15, 2011].
- Levy, Philip A. Exemplars of Taking Liberties: The Iroquois Influence Thesis and the Problem of Evidence. The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1996, 53 (3): 588–604. ISSN 0043-5597. JSTOR 2947206. S2CID 146842153. doi:10.2307/2947206.
- Lutz, Donald S.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constitutionalism.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0-807114790.
- Mack, Eric. John Locke. New York: Continuum. 2009. ISBN 978-1-6235-6851-1.
- Maier, Pauline. Ratification: The People Debate the Constitution, 1787–1788.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10. ISBN 978-0-684-86854-7.
- Malcolm, George A. Constitutional History of the Philippines.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Journal. 1920, 6.
- Manning, John F. Separation of Powers as Ordinary Interpretation. Harvard Law Review (The Harvard Law Review Association). June 2011, 124 (8): 1939–2040. JSTOR 41306771.
- McLaughlin, Andrew C. A Constitutional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35.
- Miller, Robert J. American Indian Constitution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March 2015, 159 (1): 32–56. JSTOR 24640169.
- Moncure, Thomas M. Jr. Who is the Militia: The Virginia Ratification Convention and the Right to Bear Arms (PDF). Lincoln Law Review. 1990, 19: 1–25 [November 11, 2011].
- Montesquieu, 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Baron de La Brède et de. Jean Jacques Rousseau , 编. The Spirit of Laws: On the Origin of inequality; On Political Economy: The Social Contract. XXXVIII. 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955.
- Morton, Joseph. Shapers of the Great Debate at 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of 1787: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2006. ISBN 978-0-313-33021-6.
- O'Connor, Tom. Constitutional Structure. 2010 [November 14,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24, 2021).
- Payne, Samuel B. The Iroquois League, the 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and the Constitution. The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1996, 53 (3): 605–620. ISSN 0043-5597. JSTOR 2947207. doi:10.2307/2947207.
- Pritchett, C. Herman.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 New York: McGraw-Hill. 1959.
- Qing Yu, Li. Dr. Sun Yat Sen and the U.S. Constitution. Starr, Joseph Barton (编).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 Its Birth, Growth, and Influence in Asi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978-962-209-201-3.
- Rakove, Jack N. Original Meanings: Politics and Ideas in the Making of the Constituti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96. ISBN 0-394-57858-9.
- Randall, Richard S.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Longman. 2003. ISBN 978-0-8013-2019-4.
- Reck, Andrew J. The Enlightenment in American Law II: The Constitution.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Philosophy Education Society Inc.). June 1991, 44 (4): 729–754. JSTOR 20129097.
- Stacy, Lee (编). Mexico and the United States 2. London: Marshall Cavendish. 2003. ISBN 978-0-7614-7402-9.
- Starna, William A.; Hamell, George R. History and the Burden of Proof: The Case of Iroquois Influence on the U.S. Constitution. New York History. 1996, 77 (4): 427–452. ISSN 0146-437X. JSTOR 23182553.
- Stubben, Jerry D. The Indigenous Influence Theory of American Democracy.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September 2003, 81 (3): 716–731. JSTOR 42863999.
- Tooker, Elisabeth.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 and the Iroquois League. Ethnohistory (Duke University Press). August 1988, 35 (4): 305–336. JSTOR 482139. doi:10.2307/482139.
- Warren, Charles. The Making of the Constitu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28.
- Werner, John M. David Hume and America.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July–September 1972, 33 (3): 439–456. JSTOR 2709045. doi:10.2307/2709045.
- Wood, Gordon S. The Creation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 1776–1787
.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69. ISBN 978-0-807-84723-7.
- Zeydel, Walter H. Sir William Blackstone and His Commentarie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Library of Congress). October 1966, 23 (4): 302–312. JSTOR 29781237.
- Zink, James R. The Language of Liberty and Law: James Wilson on America's Written Constitutio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09, 103 (3): 442–445. JSTOR 27798515. S2CID 145568103. doi:10.1017/S0003055409990086.
- Magna Carta: Muse and Mentor; Magna Carta and the U.S. Constitution. Library of Congress. November 6, 2014 [May 10, 2023].
- Constitution Sesquicentennial Issue. Smithsonian National Postal Museum. [November 28, 2023].
- Constitution Ratification Issue. Smithsonian National Postal Museum. [November 28, 2023].
延伸阅读
[编辑]- Bailyn, Bernard (编). The Debate on the Constitution: Federalist and Antifederalist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During the Struggle for Ratification. Part One: September 1787 to February 1788. The Library of America. 1993.
- —— (编). The Debate on the Constitution: Federalist and Antifederalist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During the Struggle for Ratification. Part Two: January to August 1788. The Library of America. 1993. ISBN 0-940450-64-X.
- Bordewich, Fergus M. The First Congress: How James Madison, George Washington, and A Group of Extraordinary Men Invented the Government.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16. ISBN 978-1-4516-9193-1.
- Bradford, Melvin Eustace. Founding Fathers: Brief Lives of the Fram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 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4. ISBN 978-0-7006-0656-6.
- Brown, Roger H. Redeeming the Republic: Federalists, Tax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nstitu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978-0-8018-6355-4.
- Bryce, James. The American Commonwealth 1 2nd.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1891: [350]–397, [636]–645, 669–682, et passim.
- Casey, Gregory. The Supreme Court and Myth: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Law & Society Review. Spring 1974, 8 (3): 385–420. JSTOR 3053081. doi:10.2307/3053081.
- Collier, Christopher; Collier, James Lincoln. Decision in Philadelphia: 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of 1787.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6. ISBN 978-0394-52346-0.
- Dippel, Horst, British and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and Democratic Models (18th–20th Century), EGO – European History Online, Mainz: Institute of European History, 2018, retrieved: March 8, 2021 (pdf).
- Elliot, Jonathan. The Debates in the Several State Conventions of the Adoption of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1: Constitution,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Journal of Federal Convention; Vol. 2: State Conventions Massachusetts, Connecticut, New Hampshire, New York, Pennsylvania, Maryland; Vol. 3: Virginia; Vol. 4: North and South Carolina, Resolutions, Tariffs, Banks, Debt, Vol. 5: Debates in Congress, Madison's Notes, Misc. Letters.
- Ellis, Joseph J. The Quartet: Orchestrating the Second American Revolution, 1783–1789
.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15 [1 July 2024]. ISBN 978-0385353403. OCLC 929123909.
- Farrand, Max. The Fathers of the Constitution.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21.
- ——. The Framing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13. ISBN 978-0-300-00445-8.
- Ford, Paul Leicester (编). Pamphlets o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Published During its Discussion by the People, 1787–1788. Brooklyn, NY: Brooklyn, N.Y. 1888; Pamphlets written between 1787 and 1788 by Elbridge Gerry, Noah Webster, John Jay, Melancthon Smith, Pelatiah Webster, Tench Coxe, James Wilson, John Dickinson, Alexander Contee Hanson, Edmund Randolph, Richard Henry Lee, George Mason, and David Ramsay. The essay attributed to Gerry was in fact written by Mercy Otis Warren.
- Fritz, Christian G. American Sovereigns: The People and America's Constitutional Tradition Before the Civil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 Garvey, John H.; Aleinikoff, T. Alexander (编). Modern Constitutional Theory: A Reader. St. Paul, MN: West Publishing Co. 1989. ISBN 0-314-51813-4.
- Hall, Kermit.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978-0-19-505835-2.
- Jensen, Merrill. The Making of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Princeton, NJ: Van Nostrand. 1964. ISBN 0-442-00075-8.
- Jillson, Calvin C. Constitution Making: Conflict and Consensus in the Federal Convention of 1787. New York: Agathon Press. 1988. ISBN 0-87586-081-8.
- Kaminski, John P.; Saladino, Gaspare J.; Leffler, Richard; Schoenleber, Charles H. & Hogan, Margaret A. (编). 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Ratific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1976-. Published volumes 1–10, 13–23, forthcoming volumes 11–12, 24–29. Most recent volume: The 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Ratific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Vol. 23, Ratification by the States: New York, No. 5. Madison: The State Historical Society of Wisconsin. 1976. ISBN 978-0-87020-439-5.
- Klos, Stanley L. President Who? Forgotten Founders. Pittsburgh, PA: Evisum. 2004: 261. ISBN 0-9752627-5-0.
- Kurland, Philip B. & Lerner, Ralph (编). The Founders' Constitution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nd the Liberty Fund. 1987. ISBN 0-86597-279-6;
- Levy, Leonard W.; Karst, Kenneth L. & West, John G. (编). Encyclopedia of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New York: Macmillan. 1992.
- Madison, James. Notes of Debates in the Federal Convention of 1787. Athens: Ohio University Press. 1966. ISBN 978-0-8214-0011-1.
- Mason, Alpheus Thomas; Beaney, William M. Constitutional Law: Introductory Essays and Selected Cases Fifth.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72. ISBN 0-13-024752-9.
- McDonald, Forrest. We the People: The Economic Origins of the Constitution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 Menand, Louis, "Move to Trash: Is it time for a new Constitution?", The New Yorker, 30 September 2024, pp. 57–62.
- Rakove, Jack N. Revolutionaries: Inventing an American Nation.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2010. ISBN 978-0-434-01057-8.
- Robertson, David Brian. The Original Compromise: What the Constitutional Framers Were Really Think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ISBN 978-0-19-979629-8.
- Rosenfeld, Sam, "The Cracked Foundation: Steven Levitsky and Daniel Ziblatt explained How Democracies Die. But the problems went deeper than they thought" (review of Steven Levitsky and Daniel Ziblatt, Tyranny of the Minority: Why American Democracy Reached the Breaking Point, Crown, 2023, 384 pp.), The New Republic, December 2023, pp. 48–54. "In the name of jettisoning the system's counter-majoritarian vestiges, [the authors] advocate such modest reforms as the end of equal representation of states in the Senate; abolition of the Electoral College; cloture reform to eliminate the Senate filibuster; sweeping new voting rights legislation under the aegis of a new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affirming a positive right to vote; and term limits and regularized appointment schedules for Supreme Court justices. Having documented the... difficulty of enacting constitutional change under the U.S. amendment process (the reform of which is also on their prescriptive wish list), [the authors] acknowledge the steep odds that such an undertaking faces." (p. 54.)
- Tribe, Laurence H.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Law. Mineola, NY: Foundation Press. 1988. ISBN 978-0882-77601-9.
- Yale Law School. The Avalon Project: Notes on the Debates in the Federal Convention. The Avalon Project. Yale Law School. [May 8, 2011].
- Yates, Robert. Secret Proceedings and Debates of the Convention Assembled at Philadelphia, in the Year 1787: For the Purpose of Forming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lbany: Websters and Skinners. 1821.
- Bailyn, Bernard. The Debate on the Constitution: Federalist and Antifederalist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During the Struggle for Ratification, Part One: September 1787 to February 1788. New York: The Library of America. 1993. ISBN 978-0-940450-42-4.
- Bailyn, Bernard. The Debate on the Constitution: Federalist and Antifederalist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During the Struggle for Ratification, Part Two: January to August 1788. New York: The Library of America. 1993. ISBN 978-0-940450-64-6.
- Finkelman, Paul. Affirmative Action for the Master Class: The Creation of the Proslavery Constitution. University of Akron Law Review. 1999, 32 (3): 423–470.
- Finkelman, Paul. Slavery and the Founders: Race and Slavery in the Age of Jefferson. Armonk, NY: M.E. Sharpe. 1996.
- Finkelman, Paul. Slavery and the Constitution: Making a Covenant with Death. Beeman, Richard R.; Botein, Stephen; Carter, Edward C., II (编). Beyond Confederation: Origins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American National Identity.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7.
- Wiecek, William M. The Witch at the Christening: Slavery and the Constitution's Origins. Levy, Leonard W.; Mahoney, Dennis J. (编). The Framing and Ratific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New York: Macmillan. 1987: 178–184.
- Wiecek, William M. 'The Blessings of Liberty': Slavery in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Order. Goldman, Robert A.; Kaufman, Art (编). Slavery and Its Consequences: The Constitution, Equality, and Rac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988: 23–34.
- Amar, Akhil Reed. America's Constitution: A Biography.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5. ISBN 978-1-4000-6262-1.
- Edling, Max M. A Revolution in Favor of Government: Origins of the U.S. Constitution and the Making of the American Sta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978-0-19-514870-1.
- Ellis, Joseph. Founding Brothers: The Revolutionary Generation. Vintage. 2002. ISBN 978-0-375-70524-3.
- Fallon, Richard H. The Dynamic Constitution: 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978-0-521-84094-1.
- Farris, Michael P. Through the Founders' Eyes: Was the Constitution Illegally Adopted?. The Home School Court Report. 2005, 21 (4): 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18).
- Hall, Kermit L. A Comprehensive Bibliography of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and Legal History, 1896–1979. Millwood, NY: Kraus International. 1984. ISBN 978-0-527-37408-2.
- Kammen, Michael. A Machine That Would Go of Itself: The Constitution in American Cultur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86. ISBN 978-0-394-52905-9.
- Kelly, Alfred Hinsey; Harbison, Winfred Audif; Belz, Herman.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Its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7th edition. New York: Norton & Co. 1991. ISBN 978-0-393-96119-5.
- Levy, Leonard W. (编). Encyclopedia of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2nd edition. New York: Macmillan. 2000. ISBN 978-0-02-864880-4.
- Mazzone, Jason. The Creation of a Constitutional Culture. Tulsa Law Review. 2005, 40 (4): 671.
- Smith, Jean Edward; Levine, Herbert M. Civil Liberties & Civil Rights Debat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88.
- Smith, Jean Edward. John Marshall: Definer Of A Nation. New York: Henry Holt & Company. 1996.
- Smith, Jean Edward. The Constitution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t. Paul, M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989.
外部链接
[编辑]美国国家档案馆相关网页
[编辑]- 《美国宪法》全文阅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权利法案》全文阅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美国宪法修正案》全文阅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美国政府官方来源
[编辑]非官方网站
[编辑]- 美国宪法的概览:(康奈尔大学法律信息中心)
- 美国宪法在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美国宪法全文、历史背景及注释
- 各州对美国宪法表决结果记录[永久失效連結]
- 费城国家宪法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纪念馆、教育中心
- 美国宪法教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学习美国宪法的网页
- 免费有声读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注释美国宪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提供的国会研究服务)
- 1902年章宗元《美國憲法》文言文譯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