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神様ありがとう
......
是笨蛋 所以很久都沒太編輯過維基百科了 因為看着維基百科尤其中維 很多時候太爛弄得人幾乎要比我蠢了(蠢但又不是蛋最討厭了嗚嗚w) 故忍不住手偶爾寫寫
當然了 並不一定就以後多常編輯了 看心情 罷? 反正也無所謂
user name是多年前的 沒辦法改 便就繼續用着吧 其實也隨便
以上 謹祝諸君編安
ps若有不小心看到這段自介的話其實不用理 大抵劃走即可呵w
韞蘭
The Contents Below r all Just use as Backup 4 my Wikipedia edit Plan
[编辑]以下謹我想在中維上增補或新建或翻譯的條目
同時以下有些條目或許亦會完成中維後再翻譯至其他語言維基
註 以下僅用作方便我之用 無任何其他用途
(只是想而已 由於以下條目都是極為艱巨的條目 我并不會認為我能真完成多少 更何況這些都是中維上為人不喜的條目 既不是可以簡單用機械人抓的 也不是什麽有巨大政治爭議的 沒什麽人喜歡編他 幾乎萬年不動 偏還説不定是會人們有大機率查的
如果說最後沒完成幾個的 那就......沒完成吧 反正沒有也就是注定沒有的了 我也沒有什麽理由一定要完成 業餘興趣而已w)
宗教類
[编辑]東方亞述教會、東方正統教會、聖多馬基督徒、東方教會、東儀天主教會等等以及相關條目
東正教系列條目
華人民間宗教乃至梅山教等等等等
中國民俗宗教,或民間所謂巫教等
等等
思想學説類
[编辑]如隋唐儒學、秦漢儒學、明清儒學(初步應合并為儒學史)等等乃至於古文經學派、今文經學派等等,以及相關各種條目如蜀學等等等等
儒家系列條目
各種西方哲學思想或理論等
太多不列版
等等
正進行中的
[编辑]
語言或文字等(及器物)類
[编辑]諸如漢語(族)中的各種語言,包括大或小、知名與否
以及其他語系/族或地區各種語言
考慮一些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屬閩、客、粵(非廣州標準粵語或香港標準粵語)等語言
考慮一些中國歷史上的漢字與中國範圍內的非漢語文字
正進行中的
[编辑]已大致結束的
[编辑]暫緩中的
[编辑]
性/別研究與女性主義或性少數等的相關事件
[编辑]
藝術等等類
[编辑]
東南亞地區、非洲地區、南亞地區、拉美地區相關等類
[编辑]未定,如阿瑜陀耶王國、柬埔寨黑暗時代、阿克蘇姆帝國、祖魯王國、十六雄國、Forbes Burnham、硝石戰爭等
正進行中的
[编辑]2025年尼泊爾Z世代抗議運動(新建)
暫緩中的
[编辑]
音樂流派或人物或類型或器材或組合等類
[编辑]Def Tech、梅田Cypher、曾維新、雲母逼、LMF、浮世繪、Rush、Maximum The Hormone、Leprous
等等
已大致結束的
[编辑]Bloodywood(新建,有翻譯)
中國歷史古跡或古物類
[编辑]未定,當然很多(不過一般選真的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而不是為了任務剛剛新建的,比如所謂烏鎮等)
墓葬類
上古先秦時代 龍山越國貴族墓群 等
隋唐五代宋時代 韓氏家族墓地 等
石碑類
等等
正進行中的
[编辑]北燕馮素弗墓(新建)
暫緩中的
[编辑]已大致結束的
[编辑]北宋刻本《范仲淹文集》(新建) 六安漢代王陵墓地(新建) 魯班亭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類
[编辑]太多不列版,當然很多,選些較有價值的增補或新建,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人物,而中維雖然有傳記卻是直接貼的文言文未經翻譯者
正進行中的
[编辑]已大致結束的
[编辑]暫緩中的
[编辑]
中國政治與軍事或歷史或文化等類
[编辑]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相關條目
上古先秦時期相關條目
中國古代軍事相關條目
(目前準備即將把漢朝軍制移動至秦漢軍制)
以及一些被中國人忘卻的古代中國歷史或文化
如海南回輝人、開封猶太人、拉班掃馬等
正進行中的
[编辑]暫緩中的
[编辑]
中國近現代歷史學等方面之學者類
[编辑]太多不列版,當然很多,選些較有價值的增補或新建,尤其是重要而有傳記卻只有一句話者
正進行中的
[编辑]已大致結束的
[编辑]方詩銘(新建)
暫緩中的=
[编辑]
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類
[编辑]各種語言學理論、歷史學、社會學理論等等相關條目
列表類
[编辑]屬意對兩漢三國各郡太守各國相作列表;目前鉅鹿郡已大致結束,常山郡東漢部分已大致結束
正進行中的
[编辑]已大致結束的
[编辑]
附錄
[编辑]較多(有建設性)修改(增/刪)後自覺尚可小得意者
[编辑]杜葉錫恩 許嘉璐 甘肅省#地理 蔣緯國故居 梅貽琦 錫陀塔那迦 對習近平的負面稱呼 德蘭修女 湛氏 柯西省 抗戰主力之爭
備用
[编辑][1]:
除去已有的</ref>外
[编辑][1] [2] [3] [4] [5] [6] [7] [8] 秦漢軍制#地方軍隊 [9] 秦漢軍制#中央軍隊 [10] 秦漢軍制#統御機構 [11]
- ^ 邢義田. 允文允武:漢代官吏的一種典型. 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 秦漢史論著系列.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01. ISBN 9787101062298.
 - ^ 王子今. 秦漢邊疆與民族問題. 西域歷史語言研究叢書.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04. ISBN 9787300130415.
 - ^ 沈融. 中國古兵器集成.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5-08. ISBN 9787532642779.
 - ^ 高敏. 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 鄭州: 大象出版社. 1998-05. ISBN 7534721113.
 - ^ 王子今. 漢簡河西社會史料研究.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7-02. ISBN 9787100121811.
 - ^ 李振宏. 居延漢簡與漢代社會.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10. ISBN 7101033148.
 - ^ 王子今. 秦漢稱謂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04. ISBN 9787516139349.
 - ^ 大庭脩. 秦漢法制史研究. 由林劍鳴(等)翻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03. ISBN 7208007373.
 - ^ 嚴耕望.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四十五A. 臺北: 學生書局. 2006-06. ISBN 9786666717186.
 - ^ 張金龍. 魏晉南北朝禁衛武官制度研究.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11. ISBN 7101043305.
 - ^ 廖伯源. 使者與官制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 文史哲大系 202. 臺北: 文津出版社. 2006-08. ISBN 9789576687969.
 
[1] [2] [3] [4] [5] [6] [7] [8] [9]
- ^ Michael, Axel. Nepal:A history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tiy Press. 2024. ISBN 9780197650936.
 - ^ Regmi, D.R. Ancient Nepal. New Delhi: Rupa&Co. 2007. ISBN 8129110989.
 - ^ 約翰·菲爾普頓. 尼泊爾史. 東方·劍橋歷史文庫. 由楊恪翻译. 上海: 東方出版中心. 2016-07. ISBN 9787547309735.
 - ^ 何朝榮 (编). 尼泊爾概論. “一帶一路”國情文化叢書. 廣州: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20. ISBN 9787519259686.
 - ^ 王宏緯 (编). 尼泊爾. 列國志 第二版.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10. ISBN 9787509777602.
 - ^ Thapa, Deepak; Sijapati, Bandita (编). A Kingdom under Siege:Nepal's Maoist insurgency,1996 to 2003. New York: Zed Books. 2005-09. ISBN 9781842775707.
 - ^ Karki, Arjun; Seddon, David (编). The Peoples War in Nepal. New Delhi: Adroit Publisher. 2003. ISBN 818739238X.
 - ^ Einsiedel, Sebastian Von; Malone, David.M; Pradhan, Suman (编). Nepal in Transition:From People's War to Fragile Pea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tity Press. 2012. ISBN 9781107005679.
 - ^ Zharkevich, Ina. Maoist People's War and the Revolustion of Everyday Life in Nepa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tiy Press. 2019. ISBN 978110849746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 姜林祥. 中國儒學史(近代卷). 廣州: 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8. ISBN 7540637552.
 - ^ 余英時. 現代儒學論.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09. ISBN 9787208094697.
 - ^ 馮友蘭. 中國現代哲學史.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06-03. ISBN 9789628885800.
 - ^ 墨子刻. 擺脫困境——新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由顏世安; 高華; 黃東蘭翻译.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6-02. ISBN 9787214004079.
 - ^ 任劍濤. 複調儒學:從古典解釋到現代性探究.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3-04. ISBN 9789860364965.
 - ^ 黃俊傑.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 東亞文明研究叢書1.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6-02. ISBN 9860045321.
 - ^ 張灝. 轉型時代與幽暗意識——張灝自選集. 任鋒(編校).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09. ISBN 9787208149625.
 - ^ 唐文明. 隱秘的顛覆:牟宗三、康德與原始儒家.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2-09. ISBN 9787108042170.
 - ^ 夏雪. 近三十年儒學發展思潮研究 (博士學位论文). 華東師範大學. 2007.
 - ^ 20世紀儒學研究大系編輯委員會; 劉雪飛 (编). 現代新儒學研究. 20世紀儒學研究大系(共21卷).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12. ISBN 9787101036879.
 - ^ 陳來. 現代儒家哲學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05. ISBN 9787301292488.
 - ^ 郭齊勇. 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09. ISBN 9787010178103.
 - ^ 盛邦和. 解體與重構:現代中國史學與儒學思想變遷. 上海: 華東師範出版社. 2002-08. ISBN 7561730187.
 - ^ 郭齊勇 (编). 近三十年中國哲學回顧與展望專號. 儒家文化研究(第五輯).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2-11. ISBN 9787108041937.
 - ^ 高力克. 新啓蒙:從歐化到再生. 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19-06. ISBN 9787520709712.
 
道教相關類條目,</ref>
[编辑][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 任繼愈 (编). 中國道教史.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06. ISBN 7208007047.
 - ^ 卿希泰 (编). 中國道教史(第一卷) 修訂本.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12. ISBN 9787220036453.
 - ^ 卿希泰; 詹石窗 (编). 中國道教思想史(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12. ISBN 9787010082127.
 - ^ 潘雨廷. 道教史發微.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1-11. ISBN 9787309079937.
 - ^ 丁煌. 漢唐道教論集.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01. ISBN 9787101063806.
 - ^ 姜生. 漢帝國的遺產.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6-04. ISBN 9787030475572.
 - ^ 葛兆光. 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3-08. ISBN 7108018683.
 - ^ 劉屹. 神格與地域——漢唐間道教信仰世界研究.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03. ISBN 9787208097193.
 - ^ 劉屹. 敬天與崇道——中古經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04. ISBN 7101043879.
 - ^ 王家祐. 道教論稿. 成都: 巴蜀書社. 1987-08. ISBN 7805230110.
 - ^ 林富士. 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 北京: 中華書局. 2012-07. ISBN 9787101082814.
 - ^ 蒙文通. 古學甄微. 蒙文通文集第一卷. 成都: 巴蜀書社. 1987-07.
 - ^ 陳寅恪. 金明館叢稿初編. 陳寅恪集.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1-06. ISBN 7108009390.
 
[1] [2] [3] [4] [5] [6] [7] [8] [9]
- ^ 李毅婷. 論正始黨爭與“司馬黨”的連結. 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 91 (第4期).
 - ^ 景蜀慧. 魏晉詩人與政治. 北京: 中華書局. 2007-10. ISBN 9787101058376.
 - ^ 王曉毅. 儒釋道與魏晉玄學形成.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09. ISBN 7101039634.
 - ^ 仇鹿鳴. 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 中古中國知識·信仰·制度研究書系.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06. ISBN 9787532562350.
 - ^ 李毅婷. 魏晉之際司馬氏與禮法之士政治思想研究. 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博士文庫.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12. ISBN 9787509783061.
 - ^ 唐翼明. 魏晉清談. 成都: 天地出版社. 2019-01. ISBN 9787545535846.
 - ^ 湯用彤. 魏晉玄學論稿.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04. ISBN 7532539040.
 - ^ 羅宗強.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 名家學術文庫.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01. ISBN 7530941070.
 - ^ 劉蓉. 漢魏名士研究. 中華文史新刊.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09. ISBN 9787101070361.
 
- ^ 安家瑤. 馮素弗墓出土的玻璃器. 遼寧省博物館 (编). 北燕馮素弗墓(下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5-08: 224–237.
 - ^ 高偉; 翟曉蘭. 從“鴨形玻璃注”看北燕時期中西交流. 文博. 2009, (第5期).
 - ^ 安家瑤. 中國的早期玻璃器皿. 考古學報. 1984, (第4期).
 - ^ 劉寧. 北燕、柔然與草原絲綢之路——從馮素弗墓出土的玻璃器談起. 遼寧省博物館 (编). 北燕馮素弗墓(下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5-08: 238–245.
 - ^ 干福熹 (编). 絲綢之路上的古代絲綢——2004年烏魯木齊中國北方古玻璃研討會和2005年上海國際玻璃考古研討會論文集.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06. ISBN 9787309054798.
 
- ^ Curta, Florin. The earliest Avar-age stirrups,or the"stirrup controversy". Curta, Florin; Kovalev, Roman (编). The Other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Avars,Bulgars,Khazars and Cumans. Leiden: BRILL. 2008. ISBN 978900416389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 呂春盛. 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 史學叢書系列(45). 臺北: 稻香出版社. 2001-03. ISBN 9579628785.
 - ^ 強正婷. 陳朝宗室政治研究三題 (碩士學位论文). 揚州大學. 2019-06.
 - ^ 李磊. 天康、光大政局與陳朝運行機制——基於統治集團重構視角的政治分析.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3, (第1期).
 - ^ 陳俊宇. 陳朝中期政局演變再探——以矯詔事件為中心.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 2021, (第4期).
 - ^ 朱時雨; 王嘉川. 從陳宣帝的廢侄自立看陳朝的政治特徵.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16, (第2期).
 - ^ 嚴耀中. 關於陳文帝祭「胡公」. 歷史研究. 2003, (第1期).
 - ^ 李磊. 陳朝初年的政治脈絡與權力傳承——以陳文帝入纂為中心. 史林. 2024, (第1期).
 - ^ 李磊. 北伐失敗與陳朝權力運行機制的變革——兼論陳叔陵刺殺事件的緣起.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5, (第2期).
 - ^ 李磊. 近侍政治與陳朝晚期政局. 社會科學. 2023, (第9期).
 - ^ 趙麗雲. 北方豪族的復興與陳朝中期軍事鬥爭. 黑河學刊. 2018, (第1期).
 - ^ 趙麗雲. 吳興豪族的崛起與陳朝的建立.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第1期).
 
中國古代對各國所用譯名列表,</ref>
[编辑]- ^ 吳春明. 從百越土著到南島海洋文化. 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學術叢書.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2-12. ISBN 9787501036448.
 
[1] [2] [3] [4] [5] [6] [7] [7]
- ^ 周剛. 梅光迪思想研究 (博士學位论文). 福建師範大學. 2007.
 - ^ 高傳峰. 梅光迪的最後歲月. 新聞學史料. 2023, (第1期).
 - ^ 王志毅. 梅光迪在浙江大學. 中國文化. 2025, (第1期).
 - ^ 梅傑. 梅光迪四題——兼論梅光迪研究的歷史、現狀及新史料開啓的未來. 宜賓學院學報. 2019, (第11期).
 - ^ 黃彥偉. 被遮蔽的衝突:《學衡》前史中的梅光迪與吳宓. 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 2023, (第2期).
 - ^ 楊揚. 海外新見梅光迪未刊史料.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 (第5期).
 - ^ 7.0 7.1 鄭綿懷. 梅光迪致胡適信函繫年考辨. 黃岡師範學院學報. 2025, (第3期).
 
- ^ 李慶福. 女書文化研究.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07. ISBN 9787010080277.
 - ^ 賀夏蓉. 多重視角下的女書及女書文化研究. “文化:資源與產業”文庫|中華文化與產業系列. 武漢: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3-06. ISBN 9787562261254.
 - ^ 史金波; 白濱; 趙麗明 (编). 奇特的女書:全國女書學術考察研討會文集. 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5-01. ISBN 756190410X.
 
常用的中文古籍</ref>備份
[编辑]廿四史與雜史別史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集解與類書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地理志與金石學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小説家與文學集 [42] [43] [44] [45] [46]
- ^ 鄭志良. 《萬氏宗譜》與萬樹的家世——兼及宜興萬氏家族的文學創作. 曹虹; 蔣寅; 張宏生 (编). 清代文學研究集刊(第二輯).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9-10. ISBN 9787020073269.
 - ^ 嚴迪昌. 萬樹三考. 嚴迪昌論文自選集. 北京: 中國書店. 2005-08. ISBN 7806633480.
 - ^ 嚴迪昌. 陽羨詞派研究. 詞學研究叢書. 濟南: 齊魯書社. 1993-02. ISBN 753330294X.
 - ^ 楚晨希. 萬樹及其戲曲創作研究 (碩士學位论文). 山西師範大學. 2017.
 - ^ 李愷虹. 萬樹及其詞研究 (碩士學位论文). 西南大學. 2010.
 - ^ 邢蕊杰. 明末清初陽羨姻戚曲家群體及其戲曲活動談論. 戲劇文學. 2013, (第2期).
 - ^ (西漢)司馬遷; (劉宋)裴骃(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 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 北京: 中華書局. 2014-08. ISBN 9787101103144.
 - ^ (東漢)班固; (唐)顏師古(註). 漢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64-11. CSBN 11018·341.
 - ^ (劉宋)范曄; (唐)李賢(註). 後漢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3-08. CSBN 11018·575.
 - ^ (西晉)陳壽; (劉宋)裴松之(註).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64-10. CSBN 11018·194.
 - ^ (唐)房玄齡. 晉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11. CSBN 11018·640.
 - ^ (蕭梁)沈約. 宋書. 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 北京: 中華書局. 2018-05. ISBN 9787101107012.
 - ^ (北齊)魏收. 魏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06. CSBN 11017·630.
 - ^ (唐)姚思廉. 梁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3-05. CSBN 11018·622.
 - ^ (唐)姚思廉. 陳書. 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06. ISBN 9787101079869.
 - ^ (唐)李延壽. 北史.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10. CSBN 11018·633.
 - ^ (唐)李延壽. 南史.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06. CSBN 11018·644.
 - ^ (唐)魏徵. 隋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82-10. CSBN 11018·624.
 - ^ 周天游(輯註). 八家後漢書輯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2. CSBN 11186·88.
 - ^ (清)湯球(輯). 九家舊晉書輯本. 二十五別史. 濟南: 齊魯書社. 2000-05. ISBN 9787533306977.
 - ^ (北魏)崔鴻; (清)湯球(輯補). 十六國春秋輯補. 二十五別史. 濟南: 齊魯書社. 2000-05. ISBN 9787533306977.
 - ^ 任乃強(校注).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07. ISBN 9787532517787.
 - ^ (東晉)習鑿齒; 黃惠賢(校補). 校補襄陽耆舊記.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03. CSBN 11219·45.
 - ^ 瀧川資言(考證); 楊海崢(整理). 史記會注考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04. ISBN 9787532575695.
 - ^ (清)王先謙(補註). 漢書補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12. ISBN 9787532547746.
 - ^ (清)王先謙(集解). 後漢書集解. 北京: 中華書局. 1984-02. CSBN 11018·1178.
 - ^ 盧弼(集解); 錢劍夫(整理). 三國志集解.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06. ISBN 9787532550814.
 - ^ 吳士鑒(斠注); 劉承幹(斠注). 晉書斠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09. ISBN 9787101062649.
 - ^ (北宋)李昉 (编). 太平御覽. 商務影宋本. 北京: 中華書局. 2000-02. ISBN 9787101007497.
 - ^ (清)孔廣陶(校注). 北堂書鈔. 上海: 學苑出版社. 1998-01. ISBN 9787507712148.
 - ^ (唐)歐陽詢; 汪紹楹(校). 藝文類聚.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06. ISBN 9787532523290.
 - ^ (唐)徐堅 (编). 初學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01. ISBN 7101041590.
 - ^ 岑仲勉(校記). 元和姓纂(附四校記). 北京: 中華書局. 1994-05. ISBN 7101010482.
 - ^ (清)王先謙(校). 合校水經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02. ISBN 9787101064483.
 - ^ (北魏)酈道元; 陳橋驛(校證). 水經注校證. 北京: 中華書局. 2007-07. ISBN 9787101053937.
 - ^ 季羡林(校注). 大唐西域記校注. 中外交通史籍叢刊. 北京: 中華書局. 2000-04. ISBN 710102453X.
 - ^ (唐)李吉甫; 賀次君(點校). 元和郡縣圖志. 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06. CSBN 11018·1025.
 - ^ (北宋)樂史; 王文楚(點校). 太平寰宇記. 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 北京: 中華書局. 2007-11. ISBN 9787101038385.
 - ^ (清)顧祖禹; 賀次君(點校); 施和金(點校). 讀史方輿紀要. 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03. ISBN 7101019102.
 - ^ (南宋)洪适 (编). 隸釋·隸續.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11. CSBN 9078·174.
 - ^ 毛遠明 (编). 漢魏六朝碑刻校注. 中國石刻文獻研究叢刊. 北京: 綫裝書局. 2008-12. ISBN 9787801069474.
 - ^ (清)郝懿行(箋疏); 欒保羣(點校). 山海經箋疏. 新編諸子集成續編. 北京: 中華書局. 2019-08. ISBN 9787101139044.
 - ^ (東漢)應劭; 王利器(校注). 風俗通義校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1-01. CSBN 11018·857.
 - ^ (東晉)干寳; 汪紹楹(校注). 搜神記.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03. CSBN 11018·430.
 - ^ (劉宋)劉義慶; 徐震堮(校). 世説新語校箋.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北京: 中華書局. 2001-08. ISBN 710100203X.
 - ^ (明)張溥 (编).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全五冊). 四庫文學總集選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08. ISBN 7532517306.
 
| 這個用戶支持基金会在2021年对中文维基百科的行动。 | 
| 修正错误 | 这个认为维基百科内容不充实且内容错误连篇,应该向百度百科学习。 | 
| 这个用户对维基百科说您好! |